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以義

鎖定
吳以義,男,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1948年生於湖北武漢,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碩士,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導師吉利斯皮),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史及科學社會學博士後。著有《庫恩》《牛頓》《海客述奇——中國人眼中的維多利亞科學》。另有論文數篇,多數已收於論文集《溪河溯源》。在美大學長期教授《世界文明史》課程。
中文名
吳以義
出生地
湖北武漢
出生日期
1948年
畢業院校
華東師範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
性    別
學    位
博士

吳以義人物簡介

吳以義,男,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1948年生於湖北武漢 [1]  。1978年在華東師範大學張瑞琨先生學習物理學史 [1]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碩士(1981年);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1990年),導師是查理·吉利斯皮(Charles C. Gillispie)和馬豪尼先生 [1-5] 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史及科學社會學博士後(1991年),師事席文(N. Sivin)先生 [1-3]  [5]  。主要從事西洋和中國科學史研究。曾先後在美國教育部及紐約市教育局任職,2000年起在紐約大學、紐約市立大學任兼任教授,講授科技史、西方文明史等 [6] 
吳以義
吳以義(3張)
著有《庫恩》(1996年),《牛頓》(2000年),《海客述奇——中國人眼中的維多利亞科學》(2002年)。另有論文數篇,多數已收於論文集《溪河溯源》(2008年)。另,在美大學長期教授《世界文明史》課程。 [7] 

吳以義出版作品

什麼是科學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 [8] 
吳以義的作品
吳以義的作品(8張)
海客述奇:中國人眼中的維多利亞科學》,商務印書館,2017年 [9]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4年 [10]  ;三民書局,1991年 [11] 
科學革命的歷史分析:庫恩與他的理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13] 
溪河溯源:吳以義科學史論集》,新星出版社,2008年; [15] 
《庫恩》,東大圖書,1996年; [16] 

吳以義人物觀點

培養創新人才需科學史養分
科學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是兩回事。技術走的路線和科學走的路線完全不一樣,人才完全不一樣,思維路線也完全不一樣。可以考慮在一般的科學教育上增加科學史的內容,告訴學生這些重大發現是怎麼想出來的,而不是隻告訴學生他們想出來了什麼。瞭解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的一些心得、思想,這些東西不是科學結論,而是科學精神 [17]  科學精神是純科學的產物,後來向技術領域以及其他非科學領域擴散;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上看,科學精神尚待提升和發揚。科學精神的核心是理性,是獨立的個人判斷,是不依賴於他人的。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