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向源侵蝕

鎖定
向源侵蝕(又稱溯源侵蝕)是指河川因為地形的變化而使侵蝕基準面下降,由於河牀坡度變大,流速加大,使得侵蝕作用加強,剛開始在河流的下游發生侵蝕,然後漸漸向上遊發展,即所謂“向源侵蝕”。
中文名
向源侵蝕
外文名
headward erosion
特    點
侵蝕基準面下降
主    體
河川
結    果
裂點後退,溝谷增長
學    科
地質學

目錄

向源侵蝕定義

侵蝕方向是不斷向源頭(即上游方向)進行,又稱溯源侵蝕,從而使溝谷長度增加。在向源侵蝕過程中,常常以裂點(瀑布)後退的方式表現出來。
我國黃河的龍門瀑布、落差為17m,在流水的侵蝕作用下。瀑布每年後退約5cm,已退到了壺口。向源侵蝕與下切往往是同時進行的。 [1] 

向源侵蝕易生地區

向源侵蝕在河流源頭和河口地段最為明顯。河谷或溝谷源頭,因河牀縱剖面較陡,下切侵蝕作用加強,引起向上遊不斷侵蝕,從而加長河谷的長度。在黃土地區向源侵蝕現象最為明顯,因為黃土土質鬆散並多節理,降雨後沿沖溝向上侵蝕。溝頭地區每年向源侵蝕可達數十米,這是黃土區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河口地段由於侵蝕基準面的下降,可以引起河流下切,產生溯源現象,形成多級階地
向源侵蝕現象在河流中極為普遍,除上述河口段因基面下降引起的後退侵蝕以外,主支流上游的溝谷源頭向河間地的侵蝕、河流上各個跌水的向上遊後退侵蝕等均屬於向源侵蝕。向源侵蝕使河牀向縱深的方向發展,進一步引起河流縱剖面的變化。 [1] 

向源侵蝕原因

侵蝕基準面的變化必然引起河流的再塑造。當侵蝕基準面上升時,水面比降減少,水流搬運泥沙的能力減弱,河流發生堆積。相反,當侵蝕基準面下降時,因基面下降而出露的河牀坡度增大,水流侵蝕作用加強,開始在新出露的河段發生侵蝕,然後逐漸向上遊發展,導致向源侵蝕。所以侵蝕基準面變化是引起向源侵蝕的最主要原因。 [2] 
參考資料
  • 1.    梁成華.地質與地貌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 2.    王數.地質學與地貌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