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向日葵黃萎病

鎖定
向日葵黃萎病是由大麗菌輪枝菌引起的、發生在向日葵的病害。可以為害葉片、莖部,主要在向日葵成株期開始發病,其中在向日葵花盤形成期至籽實成熟前易表現症狀。 [1] 
向日葵黃萎病在中國向日葵產區都有發生,但以寧夏黃灌區發生最重,平均發病率達40%,黑龍江地區以15%的平均發病率次之,而內蒙古地區的發病率介於10-15%之間。該病可使向日葵的盤徑減小,含油量降低,從而影響向日葵的產量及品質,造成向日葵經濟效益降低,嚴重影響向日葵產業的健康發展。 [2-3] 
向日葵黃萎病在防治過程中,應在廣泛使用抗病品種的基礎上,加強農業防治,同時輔以化學藥劑,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4] 
中文名
向日葵黃萎病
外文名
Sunflower verticillium wilt
為害作物
向日葵
為害部位
葉片、莖部
病    原
大麗菌輪枝菌

向日葵黃萎病病原特徵

向日葵黃萎病致病菌主要是大麗菌輪枝菌(學名: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體初無色,有分隔,老熟時加粗變褐,大多能產生黑色微菌核。菌絲上生長直立無色的輪狀分生孢子梗,一般為2-4輪生,每輪着生3-5個小枝,多者為7枝,呈輻射狀。分生孢子呈現卵圓形,單細胞,大小不一,此菌生長最適温度為22.5℃,生長適温20.0-22.5℃,高於30℃時不能生長。病菌休眠體為微菌核,由菌絲分隔、膨大、芽殖形成形狀各異的緊密的組織體,大小(35-215)微米×(21-69)微米。孢子梗常由2-4層輪枝和1個頂枝組成。每輪有小枝3-4根,每小枝頂生1個至數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卵圓形,無色單胞,大小(2.3-9.1)微米×(1.5-3.0)微米。 [1] 
該病原寄主範圍廣泛,除向日葵外,還能引起棉花、茄子、豆類、豆科牧草、草莓等多種作物發生黃萎病。 [1] 

向日葵黃萎病為害症狀

向日葵黃萎病主要在向日葵成株期開始發病,其中在向日葵花盤形成期至籽實成熟前易表現症狀。先從植株下部葉片發病,葉肉由淺綠變黃色,後變褐色,葉脈仍保持綠色。病情由下向上發展,最後全株枯死。解剖莖基部和葉柄,其維管束變褐色,莖稈上部維管束不變色。發病重的植株下部葉片全部乾枯死亡,中位葉呈斑駁狀,嚴重時整株在花前枯死,濕度大時葉兩面或莖部均可出現白黴。發病初期,病葉葉尖或葉緣局部組織青萎,邊緣呈浸潤狀,黃化,褪綠,變褐乾枯,最後除主脈及其兩側葉組織勉強保持綠黃色外,其餘組織均變為褐色,易破碎,病葉皺縮變形。後期病株全部葉片都顯著病變,乾枯焦枯,植株稍矮化。 [1] 
向日葵黃萎病

向日葵黃萎病侵染循環

病菌在土壤、病殘株和種子中越冬。種子帶菌率很低,病菌僅存在於果皮上,胚和胚乳均不存在。播種後病菌直接侵入或從傷口侵入幼苗根部,引起發病。潛育期隨温度和生育期而異,為7天。 [5] 

向日葵黃萎病流行規律

在地裏病菌的數量是發病輕重的主要原因,因而重茬年限越長髮病越重。如在中國吉林省農安縣哈拉海鄉調查,重茬4年發病率為9.7%,迎槎地為6.1%,從未種過向日葵的地為2.4%。此外,春播向日葵比夏播的發病重;低窪地、種植密度大易發病。 [5]  [6] 

向日葵黃萎病防治方法

向日葵黃萎病農業防治

  • 選育抗病品種:選育抗病品種是最根本有效的防治途徑之一。可以利用野生向日葵資源將抗向日葵黃萎病基因轉入優良羣體,通過抗向日葵黃萎病病害水平鑑定,將多個不同抗向日葵黃萎病基因進行聚合,篩選出抗向日葵黃萎病向日葵品種。可用的抗向日葵黃萎病向日葵品種有新葵20號、新葵22號、新食葵7號、新食葵9號、KWS303和K989等。 [4] 
  • 合理輪作倒茬:合理輪作可以改變農田生態條件,促進土壤中對病原物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活動,抑制病原物滋生。與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的輪作,可有效減輕向日葵黃萎病的發生,不能與茄子棉花等作物輪作;秋收後及進行田園清潔;在秋季進行深翻,抑制病原菌萌發,以減少越冬菌源。 [4] 
  • 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增加鉀肥和磷肥的用量,提高植株抗逆性,可有效抑制向日葵黃萎病等土傳病害,達到減輕向日葵黃萎病的目的。 [4] 
  • 加強田間管理:通過適期播種,採用合理栽培密度和科學水肥管理等措施,提高向日葵抗病性。在向日葵開花後,增施磷、鉀肥,及時清理田間病殘體,減少病源,可有效控制病害擴散蔓延。 [4] 

向日葵黃萎病化學防治

  • 種子處理: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5%拌種,也可用80%抗菌劑402乳油1000倍液浸種,還可用農抗120水劑50倍液,於播種前處理土壤。 [4] 
  • 灌根:病害發生初期,用80%多·福·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0%二氯異氰尿酸鈉可溶性粉劑400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5%水楊菌胺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350倍液;5%丙烯酸·惡黴·甲霜水劑800-1000倍液灌根,每隔7-10天灌根1次,共計2-3次。 [4] 
  • 噴藥防治:發病初期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15%絡銅-檸銅8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進行葉面噴施。 [4] 
參考資料
  • 1.    尹紅旗, 魏奔, 方晟昀等. 新疆向日葵黃萎病發生規律及防治*[J]. 新疆農墾科技, 2015, 第38卷(3):38-39.
  • 2.    張貴, 張園園, 田永偉等. 向日葵黃萎病種子帶菌研究[J]. 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2018, (1):41-48.
  • 3.    朱統國, 王曙文, 李曉偉等. 向日葵黃萎病綜合防控技術研究[J]. 山東農業科學, 2017, 第49卷(4):100-103.
  • 4.    劉文生, 張峯. 向日葵黃萎病的防治技術[J]. 農業科技與信息, 2018, (11):18,27.
  • 5.    郭普.植保大典.湖北: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10:193
  • 6.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上.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79.12: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