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向困難進軍

鎖定
《向困難進軍》是現代詩人郭小川創作的一首新詩。詩作開頭就巧妙地採用比興手法,詢問青年公民在社會主義高潮中有否做好了征服困難的思想準備,接着,詩人以現身説法,介紹“我”青年時代的一段生活插曲。詩人以議論入詩,於感情洶湧中閃射出真理的光芒,把這首詩作成響亮的戰鼓,時代的號角,因而受到青年讀者廣泛熱烈的響應。
這首詩採用了馬雅可夫斯基“階梯詩”的形式,詩句簡短有力,節奏鮮明,有如階梯一樣的詩行排列,造成熱情奔放的氣勢。因其便於在羣眾集會上朗誦,此後成為政治抒情詩創作較為理想的詩體形式。 [1] 
作品名稱
向困難進軍
作    者
郭小川
創作年代
現代
出    處
郭小川詩選
作品體裁
新詩
副標題
再致青年公民

向困難進軍作品原文

向困難進軍
——再致青年公民
駿馬
在平地上如飛地奔走
有時卻不敢越過
湍急的河流;
大雁
在春天愛唱豪邁的進行曲,
一到嚴厲的冬天
歌聲裏就滿含着哀愁;
公民們!
你們
在祖國的熱烘烘的胸脯上長大
會不會
在困難面前低下了頭?
不會的,
我信任你們
甚至超過我自己,
不過
我要問一問
你們做好了準備沒有?
比你們年長几歲
而且光榮地成了你們的朋友,
禁不住
要把你們的心
帶回到那變亂的年頭。
當我的少年時代
生活
決不象現在這樣
自由而温暖,
我過早地同我們的祖國在一起
負擔着巨大的憂患,
可是我仍然是稚氣的,
人生的道路
在我看來是如此地一目瞭然,
彷彿
只要報曉的鐘聲一響,
神話般的奇蹟
就象彩霞似地出現在天邊,
一切
都會是不可思議地美滿。……
呵,就在這個時候
嚴峻的考驗來了!
抗日戰爭的炮火
在我寄居的城市中
捲起濃煙,
我帶着淚痕
投入紅色士兵的行列
走上前線。
……真正的生活開始了!
可惜
它開始得過於突然!
我呀
幾乎是毫無準備地
遭遇到一場風險。
在一個雨夜的行軍的路上,
我慌張地跑到
最初接待我的將軍的面前,
訴説了
我的煩惱和不安:
打仗嘛
我還不能自如地往槍膛裏裝子彈,
動員人民嘛
我嘴上只有書本上的枯燥的語言。
我説:
“同志,
請允許我到後方再學幾年!“
於是
將軍的沉重的聲音
在我的耳邊震響了:
“問題很簡單——
不勇敢的
在鬥爭中學會勇敢,
怕困難的
去頑強地熟悉困難。“
呵呵
這閃光的話
象雨點似地打在我的心間,
我情着感激
回到我們的隊伍中
繼續向前……。
現在
十八年已經過去了,
時間
鍛鍊了我們
並且為我們的祖國帶來榮耀,
不是我們
被困難所征服,
而是那些似乎很嚇人的困難
一個個
在我們的面前跪倒。
黑暗永遠地消亡了,
隨太陽一起
滾滾而來的
是勝利和歡樂的高潮。
公民們
我羨慕你們,
你們的青年時代
就這樣好!
你們再不要
赤手空拳
去奪敵人手中的三八槍了。
而是怎樣
去建造
保衞祖國的遠射程的海防炮;
你們再不要
趁着黑夜
去挖隱蔽身體的地洞了,
而是怎樣
尋根追底地
到深山去探寶;
你們再不要
越過地堡羣
偷襲敵人控制的城市了。
而是怎樣
把從工廠中伸出的煙囱
築得直上雲霄;
你們再不要
打着小旗
到地主庭院去減租減息子。
而是怎樣
把農業生產合作社
辦得又多又好。……
是呵
連你們遭遇的困難
都使我感到驕傲,
可是我要説
它的威風
決不會比從前小。
社會主義的道路上
並非
平安無事,
就在陽光四射的早晨
也時常
有風雨來襲,
帝國主義者
對着我們
每天都要咬碎幾顆吃人的牙齒,
生活的河流裏,
隨處都可能
埋伏着堅硬的礁石,
舊世界的蒼蠅們
在每個陽光不曾照進的角落
生着蛆……。
新生的事物
每時每刻都遇到
沒落者的抗拒……。
然而我要告訴你們
憑着我所體味的生活的真理:
困難
這是一種愚蠢而又懦怯的東西,
慣於對着驚恐的眼睛
賣弄它的威力,
而只要聽見剛健的腳步聲
就象老鼠似地
悄悄向後縮去,
它從來不能戰勝
人們的英雄的意志。
那麼,同志們!
讓我們
以百倍的勇氣和毅力
向困難進軍!
不僅用言詞
而且用行動
説明我們是真正的公民!
在我們的祖國中
困難減一分
幸福就要長几寸,
困難的背後
偉大的社會主義世界
正向我們飛奔
1955年11月草成
1956年1月9日定稿 [2] 

向困難進軍創作背景

這首詩發表於1956年初。當時,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改造高潮時期。詩人從現實的要求出發,重視青年一代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將起的巨大作用,於是創作此詩,用激動人心的詩句號召和鼓舞青年公民為建設祖國而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 [3] 

向困難進軍作品賞析

此詩構思獨特。它從一個十分簡單而又意義重大的問題——“你們在祖國熱烘烘的胸脯上長大,會不會在困難面前低下了頭?”起筆,在作了肯定的回答後又進而發問:“你們做好了準備沒有?”但詩人並不立即對問題作出回答,而是把青年公民帶到那戰火紛飛的年代,並抒寫了戰爭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這裏,詩人用具體的情節而不是用抽象的説理,告訴青年人對待困難的態度和戰勝困難的途徑。“問題很簡單——/不勇敢的/在鬥爭中學會勇敢,/怕困難的/去頑強地熟悉困難。”將軍的這段閃光語言,“象雨點似地打在我的心間”,同樣也打動着每個讀者的心。接着詩人又掉轉筆鋒,把青年帶回到現實之中,用形象的語言説明,雖然令天比過去要美好得多,但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難卻“決不會比從前小”,並揭示出一個真理:困難決不能戰勝人們的英雄的意志。最後,用莊嚴的號召作結。由於詩人將昨天和今天、現實和將來、順利和困難迎接起來,深刻揭示其對立統一的關係,從而表現了一個共產主義戰士遠見卓識,產生了鼓動人心的藝術力量。
在藝術表現上,詩篇以生動的比喻展開形象化的議論;精闢的警句又使讀者常常被一種閃光的語言所打動。由於安排了一段動人的插曲,不但在佈局上使全詩呈現出起伏與波瀾,而且用感性的形象突岀了詩的主要思想,而氣勢磅礴的階梯詩形式,又與政治抒情詩的戰鬥內容達到了和諧統一。 [3] 

向困難進軍名家點評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桂興華:“郭小川的這首詩,就藝術水平而言,也許在我們許多讀者看來,要遜色於他最具聲名的詩作——《甘蔗林——青紗帳》。確實,伴隨景觀的革命浪漫主義抒情,在感染力上,或者在引起讀者對革命歲月的浪漫主義想象,從而加深對革命的純潔性、崇高性與神聖性的理解乃至信仰的程度上,《甘蔗林——青紗帳》較之這首直接賦予演講形式的,或號召式的詩,要來得更加影響深遠。然而,這首詩,卻有個引人注目的副標題——再致青年公民。正是‘公民’這個詞,讓這首詩在特定時代,顯示了它自身非凡的個性。從作品的知名度來觀察,郭小川的代表作首推這首詩。這與宣傳的力度有關。近年來的朗誦會上,還會經常提到“向困難進軍”的鏗鏘詩句,因為此詩有極強的召喚力!”(《《新中國紅色詩歌大典 1949-2019》》) [4]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張俊山:“詩篇主旨在講述如何戰勝困難的道理,但詩人不去枯燥地説理,而是以飽含激情的形象化詩句闡發思想,給人啓迪,增強了藝術感染力。詩行以階梯式排列,形式自由而疏放,富有節奏感,很好地傳達了詩人胸中熱烈奔放的激情,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 [5] 
江蘇大學原中文系主任周仲器:“《向困難進軍》有着精闢的議論。詩的議論大致有兩種:一種是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點出主題,或深化主題,使主題突出的,它往往以警句的形式出現。一種是以議論為主,就是平常我們説的説理詩。前一種情況比較普遍。後一種情況也不少,如民歌中的《什麼藤結什麼瓜》。《向困難進軍》是首説理詩,因為它很明顯地是在説明一個道理(要正視困難,敢於克服困難),進行一次戰鬥的動員(向困難進軍)。但是詩中的説理畢竟和論文的論證不同,它不是抽象的邏輯推理,仍然是要訴諸形象化的語言的。這首詩成功的原因之一,也就在於作者不是用空洞的語句,生硬的教條,而是用生動的比喻,形象化的語言在和讀者傾心而談。”(《新詩賞析》) [6] 

向困難進軍作者簡介

郭小川(1919年—1976年),原名郭恩大,筆名郭蘇、偉倜、健風、湘雲、登雲、丁雲、曉船、袖春等,河北豐寧人,現代詩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熱遼分局機關報《羣眾日報》副總編、中共中央中南局宣傳處長等。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詩刊》編委、《人民日報》特約記者等。 [7] 
參考資料
  • 1.    史東梅.精美詩歌賞析.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11:95
  • 2.    北京師院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中國當代文學詩歌選 1 2.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83.03,第258頁: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83.03:258-265
  • 3.    金漢,鄧星雨,王開陽.當代中國文學作品選評 下.北京:團結出版社,1990.10:21-22
  • 4.    桂興華.新中國紅色詩歌大典 1949-2019.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08:22-23
  • 5.    趙昆,嶽耀欽.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03:174
  • 6.    周仲器.新詩賞析.鎮江:鎮江師專中文科,不詳:154
  • 7.    郭楊.青島詩鈔.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7.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