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后王莊村

(河南省滑縣王莊鎮后王莊村)

鎖定
后王莊村 [1]  ,位於王莊鎮政府南1.5公里處,東臨縣道王鄭路,西靠省道101,南與前王莊村接壤,北與莫窪集相鄰,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
中文名
后王莊村
政府駐地
莫窪集
電話區號
0372
郵政區碼
456484
車牌代碼
豫E

后王莊村建制沿革

每一個村莊的名字,都是一段厚重的歷史。后王莊村,一個飽經歷史滄桑的村莊,在明萬曆年間,逐漸形成。
據傳,當時村北有一小廟,廟旁有一平整通直的官道,路人常在此歇息。某日,一位風水大師路過此處,坐下來休息。他見廟南有一帶肥沃水土,綠樹葱籠,蒼松翠柏,東南方向,有黑龍潭河流環繞,西北枕太行走高,遂生感慨:“八百里巍巍太行,南行於此,生成一方沃土,山,嘎然而止,水,應運而生。幾千年帝夏文明,豐盈厚土,千百年王朝復出,泱泱衞水送來帝王了之氣,此地有帝家風水,日後必生一帝,此一處風水寶地,唯王氏人居住,方可興達。”風水大師的低聲感嘆,正巧被挑擔賣菜的二位王氏弟兄聽見。
王氏二兄,多年以賣菜營生,每天早出晚歸,雖幸苦多年,家境依然貧窮不堪。二人聽聞風水大師的低語自嘆,默記在心。
弟兄兩個當晚回到家中,見家徒四壁,感慨多年勞碌,仍窮困潦倒,想起風水大師的自言自語,決心要從郎柳集搬遷到廟南的風水寶地居住,藉助風水,以求富貴。於是,弟兄兩個趁夜摸黑,匆匆收拾了家當,奔這一方寶地而來。弟兄兩個遷來時,此處有一郭姓老孺居住,當時該地習慣叫做叫郭莊。郭孺死後,後繼無人。當時此處傍依大片的黃河草灘,弟兄倆便把村名更為王家草灘。此後數年,王氏人口劇增,遇上河水氾濫,村莊居户逐漸搬遷至西岸高處,定村名為王莊。久而久之,老大一脈與老二一脈分別集中居住,靠南的村莊叫前王莊,靠北的村莊叫后王莊。

后王莊村行政區劃

宣統元年(1909年),后王莊屬廣財區即南一區。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第九區。1940年屬衞南縣五區。1949年滑、衞兩縣合併,屬十三區。1954年屬王莊鄉管轄,併成為王莊鄉政府駐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59年,王莊公社搬遷至現在的莫窪集。現為王莊鎮的一個行政村。

后王莊村自然資源

耕地4500畝

后王莊村人口民族

村有人口3450人,姓氏有王、雷、崔、周等,其中王姓佔全村中人口的97%以上。

后王莊村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方面:
后王莊小學,是一所成建制小學,成立於上世紀50年代,歷經后王莊小學、王莊農中、后王莊聯中、王莊鄉第四初級中學、后王莊中心小學等階段。在後王莊聯中時期,在此就讀的程清歌同學,1982年順利考上清華大學,她成了滑縣自恢復高考以後第一名清華大學生。
王莊農中:成立於1964年。三年自然災害後,豐衣足食成了他們的願望。於是,以農中的教學為依託,開辦了農技推廣培訓班,培養了一大批農業技術人員,並開展了棉花、小麥、玉米、紅薯等主要農作物的專項種植技術研討會,受到了省農科院、省教育廳的高度讚揚和多項殊榮。

后王莊村歷史文化

每年有次兩古會,分別在農曆的六月初一和農曆的十一月初四,兩次古會均開始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物資交流大會,距今已有60餘年的歷史。古會規模堪比道口古會,會期均超三天,趕會商户來自豫北各地及山東、河北等多地客商,趕會羣眾除本地十里八鄉外,浚縣、延津、長垣縣、衞輝市的羣眾皆來趕會遊玩,趕會羣眾多達上萬人,王莊大會,聲噪數百里。2003年春夏,非典爆發,六月炎熱,村民備用古會的食物不易存放,因此,六月古會取消。

后王莊村風景名勝

三官廟、菩薩廟、關帝廟

后王莊村著名人物

王志造,明朝萬曆年間,官職四品。
王振遠,民國及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抗日旅長。
王朝聖,男,1958年11月生,中共黨員,曾任鶴壁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鶴壁建築設計院書記;鶴壁高級技工學校書記;鶴壁市糧食局黨組成員、紀委書記;鶴壁市民族宗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王玉,從滑縣一中考到東北大學,2006年考到上海交大上研究生,現在美國一家軟件公司總部工作,並已拿到美國綠卡。
王姍姍,2002年從縣一中考到安陽師院,2007年考上華東理工大學上研究生,現在上海一家外企上班。
王珺,2003年考入鄭州大學,2007年考上重慶大學研究生,現在重慶一家國有單位上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