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復泰

鎖定
“同復泰”字號始於清同治三年(1864),是當時杭城幾位大佬合資創辦,初始所在地為杭州的大關紫荊街。是杭城醬園業的聲譽較著者、十大醬園之一。 [1] 
中文名
同復泰
外文名
未知
創始時間
清同治三年(1864),
類    型
十大醬園之一

同復泰發展歷史

“官醬園”烙牌,相當於今天的資質執照
“同復泰”字號始於清同治三年(1864),是當時杭城幾位大佬合資創辦,初始所在地為杭州的大關紫荊街。是杭城醬園業的聲譽較著者、十大醬園之一。 [1] 
杭州秦時即有建制,至南宋更是人口蕃盛,市場繁榮,醬油、食醋釀造早已興盛,然難覓著述佐證。釀造業最先見諸於著述的,當推釀酒。宋蘇東坡《奏開杭州西湖》雲:“天下酒官之盛,未有如杭者也,歲課二十餘萬緡。”宋張能臣《酒名記》記有“杭州竹葉青,又碧香、又白酒”。
清代以前,杭州的醬油釀造業為作坊型醬園。到清朝中後期,隨着全國交通、手工業和商業的日益發展,以及各地醬油製品工藝的相互交流,促使行業逐步興旺,清朝政府對醬油釀造業的管理也隨之加強。
官醬園 官醬園
清代中葉,杭州出現“官醬園”。“官醬園”並非是由官府開辦的醬園,之所以冠以“官”字,是因其生產所需的食鹽,皆為繳納過“官税”的“官鹽”。官醬園按缸的數額繳納鹽税,清朝政府兩浙鹽運使發給“官醬園”烙牌。烙牌長60釐米,寬45釐米,牌中大字“官醬園”,上款是兩浙鹽運使,落款是鹽運使火烙印,牌上邊的中間設掛鈎。“官醬園”均有行銷官鹽之責,是以定章憑同保商出具保結,陳明缸數,認銷官鹽,由鹽運使核准造冊,發給烙牌方準開業。民國2年(1913),浙江省成立鹽務管理局,釀造企業仍沿襲“官醬園”舊制,但取消“烙牌”制度,改為領取“缸照”,即“官醬園”的正缸數,核定配備“一正缸、二副缸、二備缸”,同時按每隻正缸。年供給官鹽570市斤。官醬園的賦税則按每年每隻正缸五兩銀捐納。“官醬園”名稱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
從清代到民國,除前店後坊的官醬園稱之謂“醬園”外,遍佈全市的醬酒零售店家亦稱“醬園”,但業內人士則稱之謂“乾(幹)醬園”。民國元年(1912)前,杭州的“乾(幹)醬園”僅86家。至民國20年(1931)發展到889家,其中含酒類經營的有617家。幹醬園大致可分三類:第一類是小本經營的“夫妻店”,經營業務皆由店東一人主持,遇營業旺季時,店東舉家老幼齊上陣,故又名“家養店”。第二類為較殷實的零售商業户,有自己的營業用房,管理也較正規,一般也僱傭招收店員、學徒。這類幹醬園還複製一些應時的小醬菜、花色酒之類產品,又有自己的經營特色。第三類就是官醬園開設的分店和門市部,同時兼營其他產品,有的還在櫃枱前設立可供五六人就座的簡易酒座,又複製少量的時令醬菜。因其常年營業,逢節假日均不關門,故俗稱為“長生店”。
杭州的醬業,於清代起設立公所。民國4年(1915)3月,又成立了醬作業勞工會,有工商企業116家,會員1542人。民國1O年(1921),杭州的醬業公所改稱為“醬酒行業同業公會”,會址設在茅廊巷4號,會長陳星五,其會務活動由杭州市的八大“官醬園”按年輪流組織;規定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十月初二為同業公會集會日,會期內開展議事和推薦“醬董”人選等,此會規一直延至抗戰勝利。新中國建立之初,醬酒行業納入政府管理,由新成立的醬酒業同業管理公會負責協調,管理行業的事務,貫徹黨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同時承擔團結、教育、改造工商業者的使命。 [2] 
同復泰官醬園資本雄厚,當時大部分醬園僅設醬作和酒作,同復泰則設醬、酒、腐乳、磨坊“四作”,每作均設頭腦、副手、三肩、熟手和生手等職。此外,為了方便生產,後來又增設壇作、篾作,故而也可稱之為“六作”醬園。同復泰前店後坊,產品主要是醬油、黃酒,兼營燒酒(白酒)、菜油、豆醬、醬菜、醬肉、醬鴨、腐乳等副產。產品除了供應自身門店銷售外,還大量批發給其他各“幹醬園”。 [3] 
舊時民間傳説天下三隻缸:醬缸、酒缸、染缸,任得其一便能發家致富。官醬園居有醬、酒兩缸,為工商界所羨慕。同復泰創立以來的成績也印證了民間古話傳説。同復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民國中期已成為杭州規模前三的大醬園。據民國政府《中國實業志(浙江省)》記載,民國21年,同復泰官醬園,資本金為12萬元,年營業額19萬元,擁有店員、學徒54人。 [4] 
民國35年(1946)的《浙江工商年鑑》記載:“杭市之醬酒業為供應市民的日用必需,故全市達500多家,其中釀造科學醬油的僅四五家,餘皆釀製天然醬油,而以醬菜、醬瓜、腐乳為副產,醬園多兼營生油、菜油、黃酒、燒酒,以同復泰、惟和、乾發等三家最負盛譽。”這一時期,同復泰老闆周寶泉任該同業公會監事一職。 [1] 
新中國成立後,杭州的官醬園、作坊,逐步演變成釀造廠。1951年同復泰官醬園更名為同復泰醬酒乳釀造廠,除了醬油、黃酒、燒酒之外,同時還生產腐乳、豆瓣醬、甜麪醬、醬菜、醬瓜、醬鴨、醬肉等副產品。
至2011年,同復泰經過資產整合,如今產品覆蓋醬、滷、醃、烤、糟等各個系列,同時兼營休閒食品和禮品市場。

同復泰經營內容

同復泰醬製品

杭州城的百姓素來喜食醬味、滷味食品,民間素有用醬油、鹽醃製雞、鴨、魚、肉的習慣。早在宋朝,杭州就有經營滷味熟食的商户。《夢梁錄》“葷素從食店”載,商販串街過巷“沿門歌叫熟食、熬肉、炙鴨、熬鵝、熟羊、雞鴨等類……應於市食,就門供應,可以應倉猝之需”。酒家飯店兼營熟食,亦是常事,且沿襲至今。到了清末民初,杭州出現雞鴨野味業,是主要經營滷味熟食的行業,包括醬鴨店、葷油腸廠和熟食店(攤)。在洪如嵩補輯的《杭俗遺風》記載:“醬鴨一味,以杭城紹酒店所制者為佳。每歲八九月間,各酒肆皆自制醬鴨,多者數百,少者亦百餘。然要以文龍酒店所製為獨步。該酒店開設於清波橋側,遠自申江亦有來購者,一過冬至,即銷售一空。凡老居杭城及嗜中物者,類皆知之。”這些醬滷製品在製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樣就是醬油,而同復泰官醬園出產的“太油”,色濃厚,昧甘甜,是當時許多醃臘店、醬鴨店、菜館、酒肆及大户人家做醬肉、醬鴨等醃臘製品的上選。 [2] 
舊時,冬令時節“同復泰”製作曬制醬鴨醬肉的場面成為了城北湖墅大關的一道獨特景緻。醬鴨製作步驟如下:
1.毛料、整理。選用上等肥鴨,將鴨宰殺,洗淨後斬出鴨掌用小鐵鈎勾住鴨鼻孔。掛在通風處晾乾。
2.初步醃製。將精鹽把鴨身外均勻地擦遍,放在缸內,上面用竹箅子蓋住,大石塊壓實。在0℃的氣温下醃漬36小時後,將鴨翻身,再醃36小時即可出缸,倒盡肚內的滷水。
3.深度醬制。復將醃鴨放進缸內,加入“太油”為主的醬油浸沒,同時投入香葉、桂皮、姜、花椒等天然香辛及各類輔料,放上竹箅子,用大石頭壓實。在0℃左右的氣温下48小時後,將鴨翻身,再浸48小時出缸。這一步驟是醬鴨成品好壞的關鍵步驟,關鍵在於選用的醬油品質與投料配比。
4.曬制。然後再將鴨用醬油滷水淋至暗紅色時撈出瀝乾,在日光下曬二三天即成,可繼續陰乾保存。
5.蒸制、食用。將曬乾後的醬鴨放在大盤內,把紹酒淋在鴨身上,放上白糖、葱段、姜塊,上蒸籠用旺火蒸至鴨翅上有細裂縫時即熟,倒出腹內滷水,冷卻後切塊裝盤即可用。

同復泰烤製品

同復泰“九指神烤雞”是繼承浙江叫化雞工藝流程,結合祖傳百年秘方進一步論證,並結合現代工藝優化的產物,該系列食品泡製中藥取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專利號:2L03150670.4)本系列食品選用優質禽類活殺清洗後,經過丁香、茴香、桂皮、花椒、陳皮、玉果、砂仁、香葉、白胡椒、生薑等十多種中藥泡製。產品具有歸胃、脾、腎經、温中降逆、散寒、壯腎陽、燥濕殺蟲、行氣止痛、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化濕開胃、理氣安胎、回陽通脈等功效,既美食又營養,其皮黃色亮,肉質鮮嫩,口感獨特,一度曾是上貢朝廷、下福百姓的特色名餚。傳至今日,因武俠名篇《射鵰英雄傳》中“九指神丐”洪七公喜食叫化雞,遂更其名為“九指神”烤雞,名雖不雅,但卻早已傳揚海外。

同復泰休閒食品

同復泰旗下的“浙江溢佳香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其著名休閒食品“滷半鮮”,工藝始自宣統年間,已將“味滷八分幹”的地道江南工藝傳承百年,嚴格遵循“水注十分滿,火燒七分旺,味滷八分幹”的獨特工藝,半滷半烘,半乾半鮮,保留食材鮮美口感的同時,將原汁滷味融入其中,呈現經典的江南老味道。
“滷半鮮”的食材均恪守“原料雖貴必不能省上等之物”的古訓,嚴格甄選地道的原材,製作出至真美味的上等滷味。傳承至今,“滷半鮮”已然成為滷味休閒食品的代名詞。
參考資料
  • 1.    民國三十五年(1946)《浙江工商年鑑》
  • 2.    民國時期《杭州市經濟調查》
  • 3.    《杭州商業志·釀造業》
  • 4.    民國二十二年(1933)《中國實業志(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