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吊絲單

鎖定
吊絲單(學名:Dendrocalamopsis vario-striata (W. T. Lin) Keng f.)是禾本科,綠竹屬喬木或灌木狀類植物。竿近直立,高可達12米,節間圓筒形,綠色,竿環平坦;籜環稍隆起;籜鞘脱落性,質地堅韌,籜耳長圓形,籜舌頂緣稍弧拱或截形,籜片直立,卵狀三角形或長三角形,先端長漸尖,葉鞘近於無毛;葉耳小,半圓形,葉舌上端截平,幾全緣;葉片窄披針形,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被短柔毛,無小橫脈;假小穗單生或簇生於花枝各節,鑽狀圓柱形,膜質,甚脆,腋內有芽;小穗含小花,頂端小花常不孕;穎卵形,無毛;外稃廣卵形,先端鈍,花絲分離,子房卵形,花柱柱頭羽毛狀。果實未見。
原產熱帶地區,分佈在中國廣東英德及廣州市近郊一帶。 [1-2]  吊絲單適宜雨量充沛,土壤深厚,濕潤,肥沃、疏鬆、陽光充足的環境中生長,在高緯度地區宜選擇南向或西南向的坡地。
筍味鮮美,為廣州市常見栽培的筍用竹;竹竿也可供建築和作腳手架等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3] 
中文名
吊絲單
別    名
吊絲單竹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禾本目
禾本科
亞    科
竹亞科
牡竹族
綠竹屬
吊絲單
命名者及年代
(W. T. Lin) Keng f.,1983

吊絲單形態特徵

吊絲單
吊絲單(2張)
植物體木質化,體中所含的氧化硅可高達70%,常呈喬木或灌木狀。 [4]  竿近直立,高5-12米,直徑4-7釐米,幼時梢端彎曲呈釣絲狀,成長後則稍伸直;節間圓筒形,有時在其下部多少有些腫大,綠色,幼時間有淡紫色縱條紋,並貼生縱行排列而以後漸脱落的柔毛,毛落後呈現黃色縱條紋,竿壁厚8-10毫米;竿環平坦;籜環稍隆起;節內在第六節以下各節者還常貼生一圈灰白色短柔毛,在近竿基部的各節內還常具環列的氣生根。籜鞘脱落性,質地堅韌,頂端稍拱起或為截形,背面多少被有易落的黃褐色刺毛,以後可變為無毛或僅向鞘基部仍具刺毛;籜耳長圓形,近等大,邊緣生有長約4-6毫米的繸毛;籜舌頂緣稍弧拱或截形,中央高度為3-9毫米,近全緣或具細齒;籜片直立,卵狀三角形或長三角形,先端長漸尖,基部截平,兩側向內收窄而略為淺心形,基底寬約為籜鞘頂寬之半,邊緣的下部生粗糙小纖毛,背面略粗糙,腹面的脈間常生小糙毛。
枝羣常自竿的第三節以上始有之,每節以多枝簇生,主枝較粗壯。末級小枝具7-12葉;葉鞘長9-10釐米,近於無毛;葉耳小,半圓形,邊緣疏生短小繸毛;葉舌高約1毫米,上端截平,幾全緣;葉片窄披針形,長13-26釐米,寬1.6-3釐米,基部圓或楔形,先端漸長尖,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被短柔毛,次脈6-10對,無小橫脈;葉柄長2-3毫米。假小穗單生或簇生於花枝各節,鑽狀圓柱形,長3-5釐米或稍更長,初時體圓,以後兩側微扁,先端尖;苞片小,3-5片,膜質,甚脆,腋內有芽;小穗含5或6朵成熟小花,頂端小花常不孕;小穗軸節間長2-3毫米,彼此間有關節,質稍堅實,成熟時小穗通常整個脱落,僅在老熟後,各小花才會逐節斷落;穎1片,卵形,長約1釐米,先端尖,無毛;外稃長約1.5釐米,廣卵形,先端鈍,但有粗糙小尖頭,通常帶紫色,無毛,具多脈(約有31條),邊緣生纖毛;內稃形窄長,與其外稃約等長,先端鈍或略尖,背部具2脊,脊間寬3毫米並有6脈,脊的基部無毛,但自中部至先端生有纖毛;鱗被3,近同形,披針形,長4-5毫米,脈紋顯明,邊緣在基部無毛,中部以上至先端生有顯著的纖毛;花絲分離,花葯長7毫米,藥隔伸出為小尖頭,其上還生有小刺毛;雌蕊全長9毫米,子房卵形,長約2.5毫米,遍體散生小硬毛,有子房柄或無柄,花柱1,長5毫米,柱頭3,羽毛狀。果實未見。 [2] 

吊絲單產地生境

原產熱帶地區,分佈在中國廣東英德及廣州市近郊一帶。 [1]  [2]  吊絲單適宜雨量充沛,土壤深厚,濕潤,肥沃、疏鬆、陽光充足的環境中生長,在高緯度地區宜選擇南向或西南向的坡地。 [1] 

吊絲單繁殖方法

吊絲單留種

在採筍期,要留一部分7-8月份出的粗壯筍做為母竹,一般每叢每年留4-5株,留母竹原則是:“去弱留強、採高留低、採密留稀”。在每一年留1批新竹時,要在冬季砍一些3年生以上的老竹。砍伐數量直與留母數量一致,最終使每叢立竹總數在15株。但1-2年生竹一定留起來,絕對不能砍伐做造紙原料。因為它們正是發筍的旺盛時期。

吊絲單選種

種源分別來自8-10年生壯年吊絲單林分,在叢母竹基礎為10-12株的竹叢中,選取1-2年生中度壯健竹為造林母竹。帶兜移竹,留稈1.5米。竹種於掘後,當日運至定植地。營造竹稈滑坡向傾斜15-20℃放置固定,表上口覆,壓實,根際培成饅頭形。稈切面澆水。 [5] 

吊絲單栽植

清除墾前植被,挖除各種柴根,石頭,全面開墾,深50釐米,水平帶整地;植穴可分兩種密度:4米×4米,每0.07公頃。播穴40個,3米×3米,每0.07公頃播穴70個。騰蛟片統一為4米×4米。穴規格l平方米×0.8米穴底置腐熟欄肥25千克,回覆1層薄土。

吊絲單栽培技術

吊絲單幼林撫育

植後每週澆水1次,涉及在根際及稈切面截留處,直至成活。伺後,每隔半月施人糞尿或1℅尿素液,濃度漸增,直至出筍。1-2年生竹林內套種經濟作物,如:西瓜、黃豆、蔬萊等,做到以耕優撫,以短養長,並增加地力。每年除草鬆土3次,分別於3月中旬、5月下旬、9月下旬進行,並施追肥。

吊絲單豐產措施

吊絲單 吊絲單
主要對2年生以後的投產竹園施行豐產技術,它是提高竹筍產量的關鍵,可使竹筍早產豐產,筍期延長,產量提高,品質改良效益增加。主要技術環節包括:扒曬、施肥、培土、筍穴處理、中耕除草、留母、伐竹等。
扒曬:每年春分前後,將竹叢根際泥土自內向外扒開,讓芽眼受日光曝曬,刺激筍目提早和增加萌發。如果筍芽外面有竹根、草叢纏檔,務須割去,以利儘量暴露筍芽。扒上後,任筍目鳳吹雨淋,經半個月,再行根際施肥和培土。
施肥:全年施肥至少有3次。第1次,為春肥,時間在筍芽受扒曬15天后進行(清明前後),宜在已扒開土的根際施些人糞尿、堆肥、垃圾、餅肥。每叢可施垃圾、塘泥100千克或焦泥灰50千克,或糞肥25千克,或腐熟餅肥5千克或發酵過的欄肥25千克,施後及時覆土。第2次,為催筍肥,時間在5-6月份,宜施糞肥、化肥等速效性肥料,以促進多發筍、長好筍。施肥量視竹叢大小而定:如是大叢,每叢施硫酸按0.5-1蛇,或人糞尿25千克;如是小叢,可減半施肥量。施肥時,宜在竹叢周圍外開環狀溝,將肥料用水衝稀後澆施,不要讓肥水澆濺到已膨大的筍目上,以防竹筍萎死,施後蓋土。第3次,為“補體肥”,時間在出筍旺期的7-8月份,結合割筍後的筍坑封土施速效性的無機肥料,以補充出筍所消耗的大量營養物質,其施肥量、方法及注意事項均同第2次的“修筍肥”。第4次為“落山肥”,時間在9月上旬的出筍末期,可施些含磷鉀較多的肥料,以促使新竹強壯,加快木質化,一般每叢施磷肥0.5千克或焦泥灰10千克。
吊絲單 吊絲單
加土培筍:即用土覆蓋竹筍,在一年中一般要進行3次。第1次在扒曬結束,施入春肥後即進行,即將原先扒開的土壤重新覆蓋在所有筍穿上面,以讓萌動的筍芽能夠在無光黑暗的土壤中生長。第2次,是在5月底的筍芽出土前(或剛破土)進行。加土最好是新土,厚度以高於原竹兜10釐米為宜。當然,對於淺生筍芽,培土過高有一定的困難,這時可用竹筒、瓦盆等無底容器套筍堆集或用竹葉、稻草、青草堆集。通過培土可以培育風味好、纖維細嫩、筍體充實、體形粗大豐滿的筍體,它是提高竹筍單株重量、鮮嫩度和經濟價值的重要手段。第3次,是在6-9月的挖筍期進行。即對挖筍後遺留的筍穴進行封土,對於7月份前和9月份以後割筍所留的筍穴,可以當日割筍,當日封土,而對7-8月割筍所留的筍目,傷口竹液分泌旺盛,待傷口暴露數天(晴天3-5天,陰天5-7天)結膜後方可進行封土。
中耕除草:早春結合扒土,將竹叢內外雜草挖除。6-9月,氣温升高,伊筍增多,同時雜草也生長旺盛,故應結合挖筍,在竹叢周圍進行鬆土除草,深度10釐米,要除盡草根,但不要傷及竹兜和芽眼。同時,對老竹叢的筍目、刀傷、腐爛筍目、末目等所抽的筍鏟去,以讓正常筍體能健壯地生長。
挖筍:當筍芽尖端露出土面並經適當培土,使筍體圓滿鮮白時,或當筍尖端舞葉充分發育而展開時,表明竹筍已經成熟,即可挖食。出筍初期(6月份前)和末期(9月份),竹筍生長緩‘慢,可每隔sd割1次,所出之筍全部挖去:盛期(7-8月),竹筍生長快,每隔3天割1次,並要留一部分粗壯正常的筍做為母竹(留母竹數量與冬天伐去母竹數相等,使竹叢總立竹數保持在15株)。
採筍:採筍在早上進行。採筍時,先用鋤頭扒開周圍的泥土,露出筍芽基後,在筍基向上數第5至第7節處(即要保留2個筍芽),用筍刀、筍鑿插入將筍切斷取出。切筍部位很重要,對於已充分發熟的筍體,如能在基部保留9個筍芽,那麼可使遺留筍芽再生抽筍;對於尚未充分發熟的筍體,當然可以沿筍基齊切。割筍時,斷刀切面要與分獲節平行、不可超節,也不斜行,以保證餘留的筍芽能正常生長髮育。
筍穴處理:對挖筍後所遺留筍穴的處理要做好:施肥和封土。施肥:可在筍穴處澆施稀釋的糞肥和化肥。由於,割筍後遺留的筍基會產生傷流,如立即封土,會使筍黴變、腐爛,故割筍後不能立即封土(自然也不能立即施肥,因為施肥後要立即封土)而要待傷口結膜後方可進行。施肥、封土的具體時間:6月份前和9月份後,割筍後等1-2天進行;7-8月間,微生物活動旺盛,割筍後如是晴天要待5天后方可封土,如是陰天要待7-8天。 [5] 

吊絲單套種模式

吊絲單 吊絲單
造林後前2年,一般只有投入而無主產品輸出,且林地空曠,易滋生雜草。為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做到以短養長,以耕代撫,篩選適當的套種模式是竹林生產中所急需的。在林場,植後前2年,進行7類2茬四種套種模式試驗。根據經濟收益,林地自肥,竹林生長3指標進行適宜套種物篩選。
經濟收穫指標:套種模式為①西瓜→蘿蔔、②花生→豌豆、③着薯→綠肥、④黃豆,4種套種模式的每0.07公頃,年投資分別為118、67、73、62元,主要是種質和肥料費。產出分別為924.4、444、386.5、290元/0.07公頃。每0.07公頃年淨收入以①為佳4856.4元,其分別比②③④增益1.54、1.73、.2.76倍。
生物致肥指標:4種套種模式,每0.07公頃,年返回林地的有機生物量分別為2710、3050、2400、680千克,折標準氮(千克)為:l3、4.9、9.2、35.1;磷(千克)為:19.6、37.3、33.6、16.3;鉀(千克)為:38.9、5.3、4.6、11,可見林地自肥能力的序次為②→③→①→④。
竹林生長指標:竹林層間利用應促進至少是不影響竹林發筍、生長為前提。套種①模式竹林的株母竹發筍數為1.22株,②模式為1.36株,③模式為1.06株,④模式為1.20株,它們比對照(不套種)的增加35.6%、31.2%、17.8%、33.3%。這説明,幼林套種對出筍是非常有利的,加之考慮成竹及其生長量,套種對竹林生長的效應序次為①→②→④→③。
綜合評定:綜合考慮經濟收穫、林地自肥,對竹林生長的影響度,吊絲單幼林套種西瓜→蘿蔔模式為佳,其次是花生→豌豆,它們與對照相比,每0.07公頃年淨收入增加,有機肥生物筮增2500-3000千克,竹林出筍增加35%-50%。所以,幼林必須套種,以求以短養長,以耕代撫。 [5] 

吊絲單主要價值

食用:筍味鮮甜,脆嫩、營養豐富、筍期又長。是夏季優良蔬菜,又是加工罐藏馬蹄筍的原料。 [1] 
使用:竹材用於農具,造紙,也可供建築和作腳手架等用。 [1]  [2] 
參考資料
  • 1.    陳增童,謝孝福.吊絲單的適應性與生長習性研究[J].竹類研究.1990 (1) :9-17
  • 2.    吊絲單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吊絲單竹  .中國植物圖像庫[引用日期2017-03-20]
  • 4.    竹亞科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5.    金川,王月英.吊絲單豐產栽培與基地建設[J].竹子學報,1996(4):6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