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史震林

鎖定
史震林,字公度,號梧岡,別署瓠岡居士、華陽外史等。江蘇金壇人,清乾隆二年(1737)恩科進士,曾任淮安府學教授,後辭官歸田,其生活經歷及思想狀況在當時封建文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史震林的作品《西青散記》以其遊學生活為主要表現內容,結構獨特,人物鮮明,語言清雅,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其中人物的真實性問題引起了歷代學者的爭議,值得研究。 本文第一章為史震林研究,包括對其生平、思想及交遊的考索。這部分首先在前人基礎上對史震林的生卒年進行補證,並對其字號及生活經歷進行了梳理;其次從世界觀、文學觀、婦女觀三方面論述史震林的思想;再根據史震林的作品及其他文獻資料對其交遊中的部分人物進行了考述。 本文第二、三章為《西青散記》研究。這部分首先是《西青散記》的版本綜述;其次為文體研究,學術界對《西青散記》的文體眾説紛紜,筆者認為“筆記小説”之説較為妥當;再根據方誌及其他作家作品的記錄,對《西青散記》中的部分人物進行考述,重點論述雙卿這個人物的真實性問題;最後分析歸納了《西青散記》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1] 
中文名
史震林
公度
梧岡
朝    代
出生日期
1692年
逝世時間
1778
祖    籍
江蘇金壇

史震林出身背景

史震林,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他出生在金壇洮湖東畔瓜渚村的一個三代書香的農民家庭。父親史湘浦雖然務農,但也以道德文章著於金壇城鄉。 [2] 

史震林生平經歷

史震林自幼聰慧,學習勤奮刻苦,不僅學問道德、詩詞文章在乃父之上,且又精於書法繪畫,善交文友,所以,在青年時代已是當地頗有名氣的才子。可是,史震林的仕途卻不太順利,幾番鄉試,屢屢落第。史震林30歲那年,父親去世後,他就把風燭殘年的老母和剛出世的長子交給妻子宗鶴娘照顧,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漫遊生活。史震林曾向朋友表達自己的“人生大願”:“載異書,攜美人,登名山,遍採歌詠以為一代風雅。” [2] 

史震林雍正十年

雍正十年(1732),又到了秋闈考試年份。這一年,史震林的堂姑父張修園聘請他來到薛埠綃山裏,與他的兩個兒子張夢覘、張仁趾兄弟作輔導陪讀。他們一起住在張家求仙告祖的靜舍———澹香堂。白天,史震林給張氏兄弟講習文章詩詞;晚上,史震林更多的事情是焚香扶乩問仙。這次,史震林與表弟張夢覘同赴金陵鄉試,結果卻是雙雙名落孫山。

史震林雍正十一年

雍正十一年,張修園接受史震林的建議,敞開綃山耦耕書院大門,廣收博納本地與外縣的各路學者文人,與他兒子交流學術文章。這樣,姬山趙暗叔、金壇城內的王澹園、孟河鄭痴庵、武進段玉函等一批文人雅士,經常聚集在綃山。也就在這一年,他們結識了同村周家剛娶的媳婦———一位貌美才高、德貞的女子賀雙卿。史震林在他的寫實筆記《西青散記》中,以賀雙卿所吟詩詞為主線,串連了一個精彩動人的故事,真實記錄了賀雙卿這位絕代佳人的才、色、情、德以及她悽慘的命運,從而使這位清代傑出女詞人的生平事蹟和詩詞佳作長留人間。現代文學家郁達夫在其長兄鬱曼陀的推薦下,讀了《西青散記》,曾寫下詩曰:“逸老梧岡大有情,一枝斑管淚縱橫,西青散記閒來讀,獨替雙卿抱不平。”並打算以賀雙卿為題材,寫小説《雙卿記》,但終未寫成。

史震林雍正十三年

雍正十三年(1735)七月,史震林終於考中舉人,這年他已44歲。乾隆二年(1737)五月,京師會試,史震林與同邑于敏中、於文駿、馮秉彝4人同科高中進士榜。但是,這一喜訊對史震林來説,並沒有實質性地改變他的生活地位。當時,官場已是僧多粥少,皇上只授予他廣東高要知縣。沒過幾年,史震林就以母親年老需要侍奉為由,辭官回鄉。至乾隆十二年,才改任淮安府學教授。由於他治學嚴謹、篤身勵行、清貧廉潔,為諸生楷模,深得學子的尊敬和愛戴。淮安自古水患嚴重,乾隆十三年大水,河堤崩決,淹死人口無數,史震林傾囊捐資賑濟。
史震林品性清高、不願隨波逐流,乾隆二十年(1755)就辭官回鄉養老。告歸後,他寓意林泉,娛心翰墨,丹青尤長樹、石、蘭、竹,以清秀為宗,不落前人窠臼。他書法亦精,中年之後臨《曹全碑》,並參以自己的體會。 [2] 

史震林乾隆四十三年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史震林,這位極富才華的文人無疾而終,享年八十 [2] 

史震林史籍記載

袁枚隨園詩話》記載:史震林不僅散文寫得好,詩詞亦頗有新意。所以史震林可謂詩詞字畫,無不超妙,人稱“四絕”。他的文學著作除《西青散記》外,還有《華陽散稿》、《遊仙詩草》等,在清代文學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晚清時期,江蘇長洲(今吳縣)人王韜將史震林的幾部文稿校訂合編為《西青文略附》,並親自題跋出版。這位王韜乃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早期維新派的代表、中國近代報刊的開拓者、《循環日報》的主編,也曾辦過書局,《西青文略附》應該是他在書局工作時所出。 [2] 

史震林作品賞析

《西青散記自序》
餘出生時,怖夫天之乍明乍暗。家人曰:晝夜也。怪夫人之乍有乍無,曰:生死也。教餘別星,曰孰箕斗。別禽,曰孰鳥鵲。識所始也。生以長,乍明乍暗,乍有乍無者,漸不為異,間於紛紛混混時,自提其神於太虛而俯之,覺明暗有無之乍乍者,微可悲也。襁褓膳雌,家人曰:其子猶在,匍匐往視,雙雛睨餘,守其母羽,輟膳以悲。悲所始也。匍匐牆下,得物謂飴,捧而吮之。家人痴餘曰:石也。上有字,字為西,字為青,強餘讀,讀所始也。其凹如臼至今對之,是為散記。 乾隆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夢中作。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