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史翠珊效應

鎖定
史翠珊效應(Streisand effect):試圖阻止大眾瞭解某些內容,或壓制特定的網絡信息,結果適得其反,反而使該事件為更多的人所瞭解,用中國一個成語就是欲蓋彌彰
中文名
史翠珊效應
外文名
Streisand effect
相似成語
欲蓋彌彰
提出時間
2005年
提出地點
美國
提出者
麥克·麥斯尼克

目錄

史翠珊效應緣由

2003年,美國歌手、演員芭芭拉·史翠珊狀告攝影師肯尼思·阿德爾曼和網站Pictopia.com,令其移除阿德爾曼所拍攝的12,000張加州海岸攝影中含有的對史翠珊住所的空中攝影,以保護史翠珊的隱私。結果史翠珊敗訴,次月有多達420,000人前來瀏覽阿德爾曼的網站。
2005年,美國博客作家麥克·麥斯尼克首先提出“史翠珊效應”一詞。

史翠珊效應相關案例

2008年12月5日,英國網絡觀察基金會以含有兒童色情內容為由封殺英文維基百科的Virgin Killer(處女殺手)一條目,以減少網絡上流傳的兒童色情內容。但此行為在媒體報道後的效果適得其反,該頁面瀏覽量劇增,不久後即成為英文維基百科上瀏覽人數最多的頁面之一。
2009年11月,因1990年謀殺演員Walter Sedlmayr而入獄的德國人Wolfgang Werlé狀告維基百科,令維基百科移除Sedlmayr頁面上Werlé的名字。德語維基百科以保護當事人隱私為由刪除Werlé條目,並移除Sedlmayr頁面上的相應內容。此事件得到一些媒體報道。之後數日內,未刪除的英文維基百科Walter Sedlmayr一條目瀏覽量從原先的每日約20次猛增至每日10,000餘次。
2011年,曼聯球員瑞恩·吉格斯的婚外情被曝光後,他向法院申請了“超級禁令”禁止媒體報道,這反而使得關注此事的人急劇上升。
2013年,法國曾多次要求把網上有關皮埃爾敍奧特軍用無線電台的資料刪除,卻反而急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