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史建全

(中國男編劇)

鎖定
史建全,影視編劇。曾工作於中央黨史出版社、《炎黃子孫》雜誌社、《科技日報》、《中國檢察報》等。歷任美編、文藝記者、公安部金盾影視中心客座編劇、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特約編劇、中國電視劇編劇學會理事。
中文名
史建全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職    業
文藝記者
代表作品
無悔追蹤
鬼子來了
性    別

史建全主要作品

史建全參演電影

參考資料: [3] 

史建全參演電視劇

史建全幕後作品

時間
作品
備註
2024年
抓特務
編劇 [4] 
2020年
谷文昌
編劇
2019年
解放·終局營救
編劇
2018年
紅簪子
編劇
2015年
老阿姨 [1] 
編劇
2013年
刺客
編劇
2013年
沉默往事
編劇
2011年
狹路兄弟
編劇
2009年
三槍拍案驚奇
編劇
2009年
致命追擊
編劇
2008年
拯救愛
編劇
2006年
決不饒恕
編劇
2003年
一雙繡花鞋
編劇
2002年
冬天不冷
編劇
2001年
血性山谷
編劇
2000年
鬼子來了
美術、編劇
1998年
司馬敦
編劇
1994年
紅塵
美術
1995年
無悔追蹤
編劇
1992年
針眼警官
編劇
1990年
老店
美術
參考資料: [3] 

史建全個人經歷

藝術不是“學”出來的
“事實上,每一個成功人士的身上都具有在他或她那個領域,或曰行當,所必須具有的與生俱來的天賦。”史建全説。
史建全從小在電影院裏長大,看電影成了他兒時生活的主要內容,也因此使他對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美術專業出身的他,並沒有上過戲劇學院,也沒有正式接受過編劇方面的教育。小時候他只是酷愛畫畫,長大後想做一些與繪畫有關的事,陰錯陽差地進入了電影界。開始做電影美工,寫作完全是“被逼着”做的。他認為自己能做編劇,是具備一定天賦的:“我覺得藝術都不是‘學’出來的,不可能説學生上了美術系就能做畫家,考上音樂學院就能做歌唱家。藝術是靠自己感悟,一個好的藝術家絕不是教出來的。”
從小史建全就比較喜愛寫作,他的作品從故事結構到人物台詞都是從內心流淌出來,從心靈的激情中誕生的。這種用感情寫作,真實直面生活並能把握文字以表現自己心中畫面的能力,也許就是他的天賦。
史建全説:“編劇和美術一樣,七分靠天分,三分靠勤奮。藝術是創造的過程,創造力實踐不像知識,不能教也不能學,藝術需要的是可供自由發揮才情與想像的寬廣空間。”
就是這種對藝術的無限熱愛和與生俱來的悟性,讓史建全創作出了一部部經典的作品,其中主要電影作品有《血性山谷》(中國電影華表獎評委會獎)、《司馬敦》等;主要電視劇作品有《無悔追蹤》、《針眼兒警官》、《冬天不冷》、《一雙繡花鞋》等。在北京市廣電局2008年徵集的優秀劇本中,他的電影劇本《冰壩》和電視劇本《解放》、《銀影春秋》同時入圍。
藝術是共通的
史建全專業學習的是美術,但卻轉行做了編劇。他認為藝術之間都是共通的,美術對他的編劇生涯也很有一定影響:“美術教育,比一般別的學科所受教育要充分得多、科學得多。哪怕從小接觸的不是特別優秀的老師,受到的教育仍然是寬泛和自由的,絕不會壓制個性,這就是美術的特點。”
俄國著名作家岡察洛夫曾説過:美是藝術的目的和推動力。史建全認為:美能促使心靈活力的陶冶,寫作時的審美不能有強烈的功利目的,而是表達合乎自己感情和想象力的生活,讓一種理想中的美流露在筆下。而寫作不僅要懂得審美,更要有嚴肅認真的做人態度。他所接受的素描教育,正是非常科學和嚴謹的。“一絲一毫一分一釐都會影響作品的好壞,”他説,“不論從事任何工作的時候,這種嚴謹都是一把卡尺,不僅對思維邏輯,對人的一生都會有影響。”
紮實生活,誠實寫作
“紮實生活,誠實寫作”,這是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對作家提出的的倡議,希望作家們清醒地意識到,紮實的生活基礎和誠實的寫作態度是一個作家無法迴避的兩門基礎功課。越是堅持誠實的寫作態度,就越是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生活是藝術生命的源泉所在。沒有紮實的生活積累,沒有誠實的寫作態度,一個作家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久遠。而這兩句話恰恰是史建全生活和創作的真實寫照。
紮實生活,對生活真實地進行感受,深刻地理解。每當進行一部作品的創作,史建全就會“潛入”到時代生活中去,感受正在發生的歷史變革,感受人們在生活方式、思想方法和情感形式方面所呈現出的複雜形態和心路歷程。
史建全不僅遵循着誠實寫作的原則,在藝術精神上真實誠信,同時,他在寫作技能上也精益求精,並不斷提高自己駕馭題材的能力,運用語言的能力以及敍事能力和結構能力。
史建全 史建全
史建全的作品,無論故事或是人物都給人感覺特別真實,以平常人的平常心説平常人的平常事,讓人覺得很熟悉,很親切,京韻十足。史建全認為,只有真實地生活,真實地做編劇,才能創作出真實的作品。寫作是人與人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只有源於生活的作品才是真實的、有價值的。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進而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只有把寫作與真實生活相結合,才能在作品中訴真情,做真人。
作家寫作應該堅持真實性第一這個基礎原則,即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史建全認為,“人們説感性的東西必先經過心靈的淨化,才能呈現出震撼人心的感性力量。所以優秀的編劇必須懂得每一組圖景落實到紙上之前,要先在心靈的明鏡和思想的香霧裏一一展現,並且反覆整合,這一過程就是創作意義上的心理認知。比如説,《針眼兒警官》就是通過一個警察的視角,看生活中許許多多現實,現實的複雜性必須依靠心靈的明鏡濃縮成有個性的形象和有情趣的故事才能表現出來。否則我們無法想象繁雜的現實怎樣表現,扣人心絃的情節衝動來源於對生活的犀利觀察,和對時代的高度敏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