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頭村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方下街道下轄村)

鎖定
台頭村,隸屬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 [1]  方下街道,位於萊蕪區西北10公里,鎮政府駐地西北4公里處。 [2] 
中文名
台頭村
外文名
Taiwan Village
隸    屬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方下鎮
面    積
339 畝
人口數量
365口人

台頭村歷史沿革

台頭村,地處丘陵地帶。南鄰鐵牛嶺,東界張家窪街道辦事處,北靠口鎮陶鎮村,東至王樓村,西接韓官莊。全村115户,365口人,土地面積339畝。
據《馬氏譜》記載,清雍正年間馬姓由高家窪遷此。先前,已有人居住。因地勢較高,眾稱台子村,後演變為台頭村。
村中有李、馬、石、徐、王5姓,以馬、李兩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貧富、多寡,世代和睦相處,耕讀傳世,民風淳樸,勤勞勇敢。
台頭村民國初屬魯西區管轄,1951年改屬第四區,1958年3月屬方下鄉,同年10月屬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改屬方下辦事處,1985年以來,屬方下鎮管轄至今。1953年,馬秀雲、石玉貴等户農民組成村裏第一個互助組,標誌着台頭村進入初級社階段。1957年進入高級社。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後與鐵牛嶺、溝頭三村合併為鐵牛嶺大隊。1979年單設行政村,馬壽松為台頭村第一任書記。1980年在生產隊的基礎上改為四個小組。 [2] 

台頭村經濟生活

台頭村地處長埠嶺,是方下鎮最北邊的一個村。過去交通閉塞、土地貧瘠,再加上種植單一,直到1980年以前,這裏仍是鎮上貧困村之一,吃糧靠統銷,人均分配40元,好幾年娶不進一個媳婦,是遠近有名的“光棍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放搞活的政策開始激發村民的致富熱情。1988年,村裏的幾個“牛經紀”販來黃牛,養起牛來。養一頭牛至少收入500元,最高可達1000元。黨支部一班人看準了這個買賣,兩委成員大力鼓勵、支持羣眾養牛致富。發展養牛户,村裏優先提供飼料地,優先劃分養牛場地,村裏還及時與鎮上聯繫貼息貸款5萬元,支持村民購牛。與獸醫站聯繫搞牛病防疫,從而使全村的養牛業發展起來。養牛户現在已達到70户,最多時達到户均3頭牛。原先,村民只知道養牛耕地,如今優良品種魯西大黃牛、法國隸木贊牛等也已引進來。養牛專業户李勝法每年養牛不下6頭,純收入可達5000多元。
養牛的多了,僅靠乾渠上的飼草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兩委及時推廣了飼料青貯保鮮技術,把玉米秸都充分利用起來,村裏還專門購買了鍘草機、薄膜、電纜電機等,使飼料青貯量達到了20多萬公斤。另外,村裏還和獸醫站簽訂了合同,配備了獸醫包防疫的疾病治療等,徹底解除了養牛户的後顧之憂。
為鼓勵羣眾多養牛,村裏規定“每養一頭牛,獎勵一分地”,同時還成立了由養牛行家組成的購銷隊伍,農閒時為大家買來小牛,並幫助推銷成牛。這樣,村民們不僅養牛的勁頭越來越大,而且還帶起了養豬、養雞、養羊等養殖業。李勝友等十幾個養雞大户,年收入都在4萬元以上。僅養殖一項全村人均收入達到500多元,為農業生產積攢了大量的有機肥料,為糧食的穩產高產打下了基礎。目前,養殖業已佔全村經濟總收入的70%以上,僅此一項,户均增收4000多元,過去台頭村以種小麥、玉米、地瓜等糧食作物為主。如今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大增加,生薑、大蒜、棉花、蔬菜等各類農作物都有所種植。 [2] 

台頭村人文歷史

台頭村地處丘陵地帶。南鄰鐵牛嶺,東界張家窪街道辦事處,北靠口鎮陶鎮村,東至王樓村,西接韓官莊。村中主街有棵古槐,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粗可兩人合抱,雖經數百年,槐樹依然枝繁葉茂。方韓路從村東通過,系1998年修築。道路兩旁的楊樹直立挺拔,是村東一道亮麗的風景。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村裏建有小學1處,1963年小學合併,村裏的學生去鐵牛嶺就讀。1983年村裏新建小學1處。1987年後又合併到鐵牛嶺小學。自1977年恢復高考到2002年村裏共考取7名大中專學生,王敦海是村裏第一個本科大學生。 [2] 

台頭村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李子箱  1941年任山東軍區二團三營營長,1943年在岸堤戰鬥中壯烈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79年-1992年  馬壽松
1993年-2001年8月   石玉華
2001年8月-  徐殿臣
三、歷任村主任
1956年12月-1970年11月   馬秀雲
1970年12月-1975年11月   李仲超
1975年12月-1982年1月   石玉貴
1982年1月-1987年3月  徐奉舉
1987年3月-2001年12月   石玉山
2001年12月-  徐殿臣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石文林  曾任內蒙古烏爾其漢林業局局長
李仲恕  曾任齊齊哈爾市東風服裝廠黨委書記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