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銀行券

鎖定
台灣銀行券為台灣日據時期於台灣地區通行的貨幣,實際使用年限約從1900年代初至1945年。
中文名
台灣銀行券
外文名
たいわんぎんこうけん
時    代
台灣日據時期
地    區
台灣

台灣銀行券簡介

台灣銀行券 台灣銀行券
台灣銀行券(日本語:たいわんぎんこうけん)為台灣日據時期於台灣地區通行的貨幣,實際使用年限約從1900年代初至1945年。
若清治時期,不具“準備金”概念匯票不予列入。台灣第一張紙鈔應該是台灣銀行於1899年9月發行的台灣銀行券之壹圓銀券。成為台灣第一張紙幣的該銀券。正面為圖案,代為承印的是“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背面則有“憑票在台灣銀行隨時換壹圓,遇有將票私行假造或為改作,定按國律治罪不貸”的説明與警告語。票面上發行銀行的名稱含有“株式會社”等日文用詞,並有“大日本帝國……”等字樣。
當時,整個中國台灣地區使用的是黃金、白銀和銅幣等金屬幣,雖然幣種混亂,但其實由於是按照黃金、白銀和銅幣的重量和成色來交易的。但日本侵略者強迫中國台灣同胞使用台灣銀行券,交出手中的金銀財富。這次搜刮,讓日本侵略者感到滿意,並且發覺用紙幣換金銀的“金融手段”收穫頗大。其後不久,就打着“保護台灣金融秩序”的名義,推行所謂的“金本位”。
其結果是日本侵略者控制了台灣地區所有的金、銀和銅等貴重金屬資源,日本金融資本在台灣經濟中逐漸佔據壟斷地位。 [1] 
台灣銀行券 台灣銀行券

台灣銀行券歷程

台灣銀行券 台灣銀行券
1895年5月日軍在澳底登陸台灣,台灣日據時期開始。1897年3月日本國會通過“台灣銀行法”,11月成立台灣銀行創立委員會,開始展開籌備台灣銀行的工作。
1899年3月日本政府修改台灣銀行法,日本政府以100萬元為額度,認購台灣銀行股份,同年6月正式成立“株式會社台灣銀行”,同年9月26日開始營業。三日後的9月29日,台灣總督府發行台灣銀行券之壹圓銀券(銀本位),12月25日再發行五圓銀券,翌年則發行拾元與伍拾元紙鈔。自此,台灣各地流通百餘種貨幣的紊亂金融情形得以改善。
1904年7月台灣銀行券又新增金券(金本位)廢銀券。而銀券兑換金券期限至1909年底,故自1910年起台灣銀行券只有金券之流通,而無銀券。而此貨幣單位於1946年9月1日起與舊台幣同等價收兑,共收兑34億4仟3佰70餘萬元。而該收回之銀行券,全數予以銷燬。

台灣銀行券各面值市場價格

台灣銀行券百元 台灣銀行券百元
日佔台灣時期台灣銀行券百圓一枚編號:2130
估價:無底價
成交價:RMB:770
編號:3020-1897年台灣銀行券壹圓一枚
估 價:1,000-1,500(元)
成交價:——(元)
簡 介:1897年台灣銀行券壹圓一枚,九五成新
拍賣公司:北京誠軒拍賣有限公司(留言)
拍賣會名稱:2006年秋季拍賣會
拍賣會專場:錢幣
拍賣日期:2006-11-25
參考資料
  • 1.    於彤.日本統治下的台灣金融業.江蘇省南京市: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民國檔案》雜誌社,1995年01期:社會經濟結構的殖民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