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胡頹子

鎖定
台灣胡頹子(Elaeagnus formosana Nakai. )是胡頹子科、胡頹子屬植物。常綠直立灌木,無刺;多分枝,不平滑,具葉痕,幼枝被紅棕色鱗片,老枝深灰色或黑色。葉厚革質,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頂端鈍形或急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反捲,上面幼時被鱗片,成熟後脱落,具光澤,乾燥後深褐色,下面銀白色,密被銀白色和散生褐色鱗片,果實長橢圓形,密被粃糠狀鏽色鱗片;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2-3月。 [1] 
分佈於中國台灣。 [1]  生長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灌木叢中。 [4] 
水果必須完全成熟才能生吃,即使稍微未成熟也會很澀。果實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維生素 A、C 和 E、類黃酮和其他生物活性化合物。 [3] 
(概述圖參考來源: [5] 
中文名
台灣胡頹子
拉丁學名
Elaeagnus formosana Nakai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胡頹子科
胡頹子屬
台灣胡頹子
命名者及年代
Nakai,1916

台灣胡頹子形態特徵

台灣胡頹子
台灣胡頹子(5張)
常綠直立灌木,無刺;多分枝,不平滑,具葉痕,幼枝被紅棕色鱗片,老枝深灰色或黑色。葉厚革質,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3-8釐米,寬1-3釐米,頂端鈍形或急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反捲,上面幼時被鱗片,成熟後脱落,具光澤,乾燥後深褐色,下面銀白色,密被銀白色和散生褐色鱗片,側脈6-8對,上面明顯凸起,近邊緣分叉而互相連接,下面略明顯,網狀脈在上面甚明顯,下面不清晰;葉柄長5-10毫米。 [1] 
花白色,外面密被銀白色鱗片,常3-5花簇生葉腋短小枝上成總狀花序,花枝鏽色,長2-6毫米,花後發育成枝葉;花梗極短,長1-2毫米;萼筒杯狀或角柱狀四角形,上下等闊,長3-4毫米,寬3毫米,在裂片下面收縮,子房上驟收縮,裂片寬三角形,與萼筒等長或稍短,頂端鈍尖,內面無毛或散生白色星狀短柔毛;雄蕊的花絲極短,花葯矩圓形,長1.5 毫米;花柱直立,微彎曲,無毛,不超雄蕊。果實長橢圓形,長12-15毫米,直徑5毫米,密被粃糠狀鏽色鱗片;果梗長5-7毫米。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2-3月。 [1] 

台灣胡頹子近種區別

該種與胡頹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相近,區別在於該種的萼筒杯狀或角柱狀四角形,長3-4毫米,裂片幾與萼筒等長,花梗極短而不同。 [1] 

台灣胡頹子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台灣。 [1]  生長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灌木叢中。 [4]  適宜在輕質(沙質)、中質(壤質)和重質(粘土)土壤生長,喜歡排水良好的土壤;喜弱酸性、中性和鹼性(微鹼性)土壤,可以在非常鹼性的土壤中生長。可以在半蔭(淺色林地)或無蔭下生長。喜歡乾燥或潮濕的土壤,可以忍受乾旱。 [3] 

台灣胡頹子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採取成熟後的種子,最好在寒冷的環境中播種。種子在冬末或早春發芽。儲存的種子發芽非常緩慢,通常需要18個月以上。所以需要先對種子進行4周的温暖分層,然後進行12周的寒冷分層,這有利於縮短髮芽時間。種子通常(最終)會很好地發芽。當幼苗足夠大到可以移栽時,立即將其移入單獨的花盆中,並在幼苗至少15釐米高時進行栽植。 [4] 

台灣胡頹子主要價值

水果必須完全成熟才能生吃,即使稍微未成熟也會很澀。果實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維生素 A、C 和 E、類黃酮和其他生物活性化合物。 [3] 

台灣胡頹子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