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紫嘯鶇

鎖定
台灣紫嘯鶇(學名:Myophonus insularis)全長約280毫米。除胸、腹和翼的覆羽有藍色光澤外,其餘體羽均為紫藍色。棲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溪流附近。以昆蟲兩棲類魚類為食。
該種曾被列於馬拉巴嘯鶇下的一個亞種。但從地理分析,馬拉巴嘯鶇分佈於印度半島西部和西南部,與台灣相距甚遠,故將其視為獨立種。
中文名
台灣紫嘯鶇
外文名
Taiwan Whistling Thrush
別    名
琉璃鳥
拉丁學名
Myophonus insular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亞    目
燕雀亞目
鶇科
紫嘯鶇屬
台灣紫嘯鶇
亞    種
單型種,無亞種 [1] 
分佈區域
分佈僅限於台灣
命名人及年代
Gould,1862年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2] 

台灣紫嘯鶇形態特徵

台灣紫嘯鶇
台灣紫嘯鶇(16張)
雌雄鳥同型。屬體型略小的嘯鶇,通體黑藍,上體無金屬閃輝羽片,胸具藍色閃輝羽片。額藍黑色,上喙基至眼先有鵝絨狀黑色細毛,頭頂和體背黑色,腰部各羽羽基白色。尾羽紫黑色,外緣深紫藍色。小、中覆羽天藍色,大覆羽黑色。初級飛羽黑色,羽緣藍色。喉、胸黑色,各羽羽緣為閃光藍色,呈鱗片狀,腹和尾下覆羽黑色,脇及下腹各羽羽基白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黑色。 [1] 
肩羽有紫藍色金屬光澤,在陽光照耀下閃爍着令人目眩的光澤,非常美麗,但僅憑外表不能判斷性別。其全長約28~31釐米,在台灣的常見溪澗鳥類中,它是體型最大的。 [3] 
大小量度:體重♂128~143克,♀114~143克;嘴峯♂26~27.6毫米,♀26.7~28毫米;翼長♂158~163毫米,♀151~154毫米;尾長♂127~131.5毫米,♀120~131毫米;跗蹠♂53~55毫米,♀53毫米。(注:♂雄性;♀雌性) [1] 

台灣紫嘯鶇棲息環境

棲息於內陸山區海拔150~2100米幽暗的森林溪流峽谷巖壁等處。同台灣藍鵲Urocissa caerulea)相似。 [3] 

台灣紫嘯鶇生存習性

台灣紫嘯鶇也是在地面上跳躍式前進,不似其他鶇類般在地面奔跑。它們常單獨出現在多岩石的山溪或崎嶇的岩石間,時東時西、或上或下、忽隱忽現,常平展翅翼沿溪而上,或溯溪而下滑翔。 [3] 
常發出尖鋭、頻率高如長嘯的“嗞——”金屬哨音。紫嘯鶇發出的尖鋭叫聲劃破寂靜的晨空,隨機哨鳴聲便在溪流邊的密林中此起彼伏地響起,大約持續15~30分鐘,然後它們會越過溪流到對岸覓食。白天它們通常安靜地覓食,日落前30分鐘會再度集體鳴叫,幾分鐘後,再循着清晨的路線返回宿地過夜,每隻鳥都有固定的過溪往返路線。
紫嘯鶇是肉食性鳥類,常在溪邊覓食,食物中以昆蟲為主,約佔80%,其他還有石龍子蛙類、小魚和蚯蚓等。
在繁殖季節,清晨的雄雌鳥會發出柔和、緩慢且多音節的求偶叫聲,雌雄鳥還會相互追逐。紫嘯鶇有很強的保護領地行為,如遇同種鳥入侵,必迎頭出擊,直到把入侵者逐出領地。據研究,紫嘯鶇的社會地位的高低與體重有關,較重者常處於較高的社會地位。 [3] 

台灣紫嘯鶇分佈範圍

分佈範圍:僅限於台灣山地,為中國的特產物種。 [2] 

台灣紫嘯鶇繁殖方式

台灣紫嘯鶇 台灣紫嘯鶇
紫嘯鶇為一夫一妻制,每年的3~9月為繁殖期。它們築巢於樹洞、涼亭內的匾額、巖壁縫隙、石洞、橋墩縫隙、隧道內壁、河岸土壁之洞內或房檐等處。這些天然巢位都是照度低、天敵不易攀登、十分隱蔽且避雨和擋風效果好的地方。即使在河岸上築巢,也高出水面2-3米,除非罕見的豪雨成災,否則都會很安全。巢呈皿狀,由枯枝、樹枝、草莖和苔蘚等鋪就,直徑約100毫米,高約100毫米,深約55毫米。 [3] 
與其他鶇亞科鳥類不同,紫嘯鶇每年產2窩卵,第一窩產在4~5月,第二窩產在6~8月。它的卵呈鮮豔的淡粉色,圓形。
經研究得知,雌鳥負責孵卵工作,雙親共同餵食、護巢和將蛋殼移至朝外,並將雛鳥的糞便吃掉。親鳥餵食的種類十分廣泛,在雛鳥成長的早期以小型昆蟲為主。中期以後餵食較大型食物,如蚯蚓、魚、蛙、蜥蜴和蛇等。幼鳥自孵化至離巢約需21天。 [3] 

台灣紫嘯鶇保護現狀

台灣紫嘯鶇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2]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注:第453項 台灣紫嘯鶇) [4] 

台灣紫嘯鶇種羣動態

全球種羣未量化,但在台灣屬常見物種,分佈相當廣泛(del Hoyoet al. 2005)。台灣的種羣估計有10,000~100,000繁殖對(Brazil 2009)。 [2] 
在台灣,紫嘯鶇沒有受到人類狩獵的威脅,但在河川上築堤修壩使其棲息地受到影響。人類的水上活動,如游泳、釣魚和泛舟等,對其繁殖生育也會造成較大的干擾。總體來看,目前台灣紫嘯鶇的種羣數量尚屬穩定。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