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短腸蕨

鎖定
台灣短腸蕨(Diplazium kappanense Hayata),常綠中型林下植物。根狀莖斜升至直立,褐色,先端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長約1.5釐米,黑褐色至漆黑色,有光澤,厚膜質,先端纖毛狀,邊緣有黑色的狹邊小齒;葉簇生。 [2] 
中文名
台灣短腸蕨
拉丁學名
Diplazium kappanense Hayata [2]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蹄蓋蕨科
雙蓋蕨屬
台灣短腸蕨

台灣短腸蕨形態特徵

台灣短腸蕨線稿圖 台灣短腸蕨線稿圖
能育葉長達1米左右;葉柄長30-45釐米,直徑約6毫米,基部褐色並密被線狀披針形的褐色鱗片,向上部綠禾稈色,變光滑,上面有縱溝,葉片三角形至卵狀三角形,長50-70釐米,寬40-60釐米,先端漸尖,羽裂漸尖的頂部以下二回羽狀一小羽片羽狀半裂;側生羽片約10對,互生,稍斜向上,柄長達4釐米,一回羽狀一小羽片羽狀半裂,基部1對最大,矩圓形,長25-30釐米,寬15-20釐米,向基部稍狹,先端羽裂漸尖,基部截形;小羽片10-12對,互生平展,柄長約5毫米,披針形,長約10釐米,基部寬約2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略變寬併為截形或闊楔形,邊緣羽裂達1/3;小羽片的裂片達10對,近平展,矩圓形,長與寬約為5毫米,先端鈍圓或近平截,邊緣有小鋸齒;葉脈羽狀,小脈在小羽片的裂片上4-5對,單一,斜向上。葉草質,幹後暗綠色,兩面均光滑;葉軸綠禾稈色,上面有淺縱溝,與羽軸及小羽片下面均疏被線狀鑽形的褐色小鱗片或近光滑 [1]  [3] 
孢子形態
孢子囊羣矩圓形,短而直,長1-2毫米,每裂片有1-2對,生於小脈中部;囊羣蓋矩圓形,褐色,膜質,成熟時從外側張開,宿存。孢子半圓形,周壁表面具刺狀突起。

台灣短腸蕨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地林下。

台灣短腸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台灣(台北、宜蘭、桃源、屏東、台東)。日本南部(屋久島、琉球)也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台灣(桃源,角板山)。

台灣短腸蕨相似植物

從 Diplazium kappanense Hayata 及 D. taiwanense Tagawa 的原始文獻看,二者極為相似。M. Tagawa 1936年發表後一名稱時指出,與前者的區別僅在於小脈單一;同時説明,由於前者模式標本不完整,難以對二者作精確的對比。《台灣植物誌》第一版(1975) 及第二版(1994)中均未提及前一名稱。編者研究了採自台灣省花蓮及日本屋久島,並由日本學者鑑定為 Diplazium taiwanense Tagawa 的若干標本,注意到雖然大部分小羽片的小脈均不分叉,但在下部羽片分裂較深的小羽片的下半部常見二叉小脈,在下部小羽片基部下側裂片上還有羽狀小脈,與 D. kappanense 原始文獻 Fig. 70 所繪完全相同。因此認為二者實為同一個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