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中國回教協會

鎖定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成立的伊斯蘭教團體。前身為“中國回民抗日救國協會”,於1937年由王靜齋、時子周等人在河南發起成立。1938年春,會址遷往武漢,改組為“中國回民救國協會”,唐柯三、孫繩武等政府官員紛紛加入,性質遂由民辦改為官辦。1939年1月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更名為“中國回教救國協會”,在各地建立分、支會。同年7月,會址遷至重慶。1946年再遷會址於南京,並改名為“中國回教協會”。第一任理事長白崇禧,副理事長唐柯三、時子周。經費來源主要靠國民政府當局撥款。該會以“興教建國”為宗旨,宣稱以提高中國穆斯林知識水準,增強中國穆斯林的經濟能力為己任。在當時的中國伊斯蘭教界具有一定影響,在一些省設有分會。先後出版過《中國回教救國協會會刊》《回教文化》《中國回教協會會報》等幾種刊物。1949年該會隨國民黨政府遷往台北。會址設在台北市麗水街清真寺。遷台後,先後興建了台北、高雄市的幾座清真寺,現任理事長許曉初,會內增設了青年、教務、宗教宣傳、國際事務、福利慈善、婦女、康樂活動等7個委員會,培植了一批阿拉伯語人才,出版了一些伊斯蘭教書籍,出版機關刊物《中國回教》季刊,孫繩武、定中明、劉恩霖等人先後任主編。
中文名
台灣中國回教協會
第一任理事長
白崇禧
一任副理事長
唐柯三時子周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成立的伊斯蘭教團體。前身為“中國回民抗日救國協會”,於1937年由王靜齋、時子周等人在河南發起成立。1938年春,會址遷往武漢,改組為“中國回民救國協會”,唐柯三、孫繩武等政府官員紛紛加入,性質遂由民辦改為官辦。1939年1月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更名為“中國回教救國協會”,在各地建立分、支會。同年7月,會址遷至重慶。1946年再遷會址於南京,並改名為“中國回教協會”。第一任理事長白崇禧,副理事長唐柯三、時子周。經費來源主要靠國民政府當局撥款。該會以“興教建國”為宗旨,宣稱以提高中國穆斯林知識水準,增強中國穆斯林的經濟能力為己任。在當時的中國伊斯蘭教界具有一定影響,在一些省設有分會。先後出版過《中國回教救國協會會刊》《回教文化》《中國回教協會會報》等幾種刊物。1949年該會隨國民黨政府遷往台北。會址設在台北市麗水街清真寺。遷台後,先後興建了台北、高雄市的幾座清真寺,現任理事長許曉初,會內增設了青年、教務、宗教宣傳、國際事務、福利慈善、婦女、康樂活動等7個委員會,培植了一批阿拉伯語人才,出版了一些伊斯蘭教書籍,出版機關刊物《中國回教》季刊,孫繩武、定中明、劉恩霖等人先後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