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三部曲

鎖定
“台灣三部曲”共140多萬字,不僅書寫兩岸歷史血緣的故事,更追求用中國文化的視角和思維,解讀台灣三百年曆史。
中文名
台灣三部曲
內    容
140多萬字
書    寫
書寫兩岸歷史血緣的故事
追    求
追求用中國文化的視角和思維

台灣三部曲閻延文作品

第一部《台灣風雲》抒寫中法戰爭甲午戰爭、馬關割台的歷史壯劇,第二部《滄海神話》從16世紀末期到19世紀黎明,描繪中華先民拓荒台灣的人間神話;第三部《青史青山》的主人公連橫和莫那魯道等人,則在空前的民族浩劫下,形成中華文化和民族氣血的凝聚,凸現出中國人的熱血骨骼。尤其愛國史學家連橫先生,以畢生精力撰寫《台灣通史》,是台灣近代史的一個奇蹟。“國可滅,而史不可滅”的執著精神,使他在腥風血雨中書寫了中華民族開台建台的名山青史,成為台灣是中國領土的如鐵書證。“青山青史未能忘”,只要青山還在,青史就永遠不會被湮沒,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民族文化精神。
“台灣三部曲”以史詩般的氣魄,從台灣歷史中攝取題材,描繪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歷史血緣。 [1] 
[1] 

台灣三部曲施叔青作品

施叔青從2000年動筆,歷時11年,終於完成了台灣三部曲,《行過洛津》、《風前塵埃》與《三世人》。《行過洛津》以古名洛津的鹿港為中心,藉由泉州來的戲班描述洛津盛極而衰的歷史。
主要角色許情從小被賣到戲班,先從小生練起,後改唱小旦,變聲後苦練成為鼓師。一輩子在戲班的許情三次隨戲班登台演出,看着洛津走向繁榮,又因地震、港口淤積而衰敗。藉着許情一條主線,引出離鄉背井的知府朱大人、平埔族婦女、因港口致富的商賈石煙城,不同的角色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各自表述讓讀者拼湊出洛津的風土民情。
由於鹿港是施叔青的家鄉,因此作者收集了很多史料與稗官野史、鄉談傳説。為了要把這些東西都融入作品,最後只好採取不同人物各自發展的型態,脱離整體小説的架構,讓每個角色講一段洛津的發展或是歷史,讀起來有點像是簡化版的地方誌。也因而讓人感覺到這整本書的主角是洛津而不是許情,是地點而不是人物,或許這就是作者要表達的?
第二部《風前塵埃》是以日本人為主角,利用三代日本女人的故事,描述後山花蓮從日據時代到今的演變。為了擴大領土與資源,日本人除了成功拿下台灣,更積極研究開發台灣的山林資源。後山花蓮本來是原住民的生活空間,漢人除非是逃債、逃亡,一般不會到後山去的。但日本人覬覦豐富的山林資源,用現代化武器從原住民手中奪下花蓮的山川,圈禁”番人”於狹小的地區,砍伐的野生林木運回日本做神社、有錢人家的建材,並號召國內佃農來花蓮開墾,因此花蓮有”瑞穗”、”吉安”這類地名。
故事由一個”灣生”(台灣出生的日本人)日本女人替失憶母親尋找在台灣生活的點滴開始。帶出偕夫來台的祖母、在台灣生的母親在花蓮的回憶,三代日本人在花蓮的經歷交錯敍述。施叔青在花蓮的東華大學任教過,因此選擇花蓮作為第二部曲的場景,但猜想是因為日本人留下的史料照片很多,原住民的歷史資料流失,因此故事以日本人的開墾佔領為主。書中提到日本人組織原住民到日本作歌舞表演,也曾組團帶原住民到日本參觀現代化的東京,連霧社事件的莫那魯道都去過。也描述了日本軍民一心打仗的決心,連和服的腰帶都仔仔細細袖上染上槍炮彈藥甚至南京大屠殺的畫面。是怎麼樣的瘋狂與煽動,能讓所有的人一夕之間都不再思考?不再質疑?
到了第三部的時候,故事在洛津施家兩代人之間跳竄。
做祖父的面對日本全面實施日本化政策,不願意學日語、不願意換服裝。住在洛津、堅持清朝打扮的祖父覺得説日語換日裝,他就不再認識自己了。但孫子卻在日本教育下長大,住在台北的施家已經掛上”國語之家”的牌子。看着戲院播放的日軍影片,孫子熱血沸騰,加入志願軍去當”榮譽的軍夫”。儘管台籍兵負責的是打雜的工作,糧食也比日本人少,連槍都沒有子彈,但孫子仍然希望可以”身為台灣人,死作日本魂”。但當日本戰敗後,一下子所有的人偷偷搬出藏好的祖先牌位、舊衣,日本人佔據數十年的痕跡一夕之間被抹去大半,日本老師對孫子説”你們從來沒有真正變成日本人”。但不久發生二二八事件,孫子又更困惑自己到底是甚麼人?
施叔青寫到這裏就停筆,三部曲寫了台灣的原住民、閩南人、日據時代的日本人,
但卻沒有描述到台灣其它族羣,像是在行過洛津只簡單提到過客家人,卻未多作介紹。還有三部曲終止在1949之前,對於後來來到台灣的外省人也沒有辦法寫到。因此稱為台灣三部曲,不如説是針對鹿港、花蓮作的地方誌,以及以日據時代為背景的一部小説比較恰當。或許是因能收集到的數據影響,書中對於日本人的描述特別多,第二部也直接以日本人作為主角。感覺好像不是真正的“台灣三部曲”,而是針對日據時代台灣的狀況作描述。第三部每一章都會加上一段台灣樟樹的自述,原本是臭樟的樟樹因為日本人的研究而成為提煉樟腦的寵兒,喜孜孜的得意着,比喻台灣人在日本統治下的生活有序、現代化。但是無論皇民化的口號再響,日本人的地位還是高於台灣人,連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回到日本都被瞧不起。
人類是好奇怪的一種生物,不僅因為外型而差別待遇,出生地、口音都可以作為瞧不起人的理由。雖然大部分人生活在民主的體制下,但金錢、教育程度又成為畫分階級的制度。跟其它動物不同的是人不像蜜蜂螞蟻坦然接受自己的階級,不疑有他的努力工作,人類會質疑、會不滿、會希望可以力爭上游、出人頭地。是因為這樣所以人類社會有發展進步的動力?還是因為這樣所以人類會互相殘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