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可持續能源

(科學能源概念)

鎖定
可持續能源英語:Sustainable Energy)是可持續的能源供應,以滿足目 前的需求,又不損害未來後代滿足他們的需求的能力。促進可持續能源的技術,包括可再生能源,如水電太陽能風能波浪能地熱能潮汐能,同時也包括設計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術。
中文名
可持續能源
外文名
Sustainable energy
研究領域
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等

可持續能源簡介

可持續能源英語:Sustainable Energy)是可持續的能源供應,以滿足目 前的需求,又不損害未來後代滿足他們的需求的能力。促進可持續能源的技術,包括可再生能源,如水電太陽能風能波浪能地熱能潮汐能,同時也包括設計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術。 [1] 

可持續能源定義

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續能源的兩大支柱。可持續能源已經定義了一些方法是:
  • “實際上,提供能源滿足現 在的需求,而又不損害未來後代滿足他們自己的需要的能力。...... - 可持續能源有兩個主要組成部分: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 -可再生能源效率夥伴關係計劃(英國)
  • “在所有人民公平地獲得能源密集型產品和服務,和為了未來後代維護地球之間的動態和諧。”,和“該解決方案將存在於尋求可持續能源的來源,和更有效的轉換與利用能源的方式。” -《可持續能源》作者J. W. Tester等,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
  • “任何能源產生,效率和節約的能源來源:可用的資源可以使之大規模擴展到成為能源產生一個顯著的部分,長期來看,最好是100年..”-投資,一家綠色技術的非盈利性組織。
  • “能源是在一個人的一生期間是可補充的,並不會造成長期的對環境的破壞。” - “牙買加可持續發展網絡”
這個可持續能源的定義區分開其他可再生能源的術語,例如替代能源和綠色能源的,專注於一個能源來源能夠繼續提供能源的能力。可持續能源可以產生一些對環境污染,只要污染不是足夠嚴重到要禁止無限期的大量使用的這種能源。可持續能源也不同於低碳能源,因為低碳能源是僅僅在並不會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這個意義上才具有可持續性。
綠色能源是可以提取,產生和/或消費而沒有對於環境有任何顯著的負面影響的能源。地球這顆行星具有一個自然的恢復能力,這意味着只要是沒有超越這種恢復能力的污染仍然可以被稱為綠色的。
綠色電力是可再生能源的一個子集,這些可再生能源的資源和技術,提供了最高的環保效益。美國環保署(EPA)定義的綠色電力是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沼氣,生物質能,和低影響小水電資源生產的電力來源。經常有客户購買綠色電力,是為避免對環境的影響和其温室氣體減排效益。 [1] 

可持續能源能源效率

走向能源可持續性不但需要在提供能量的方式上有改變,而且需要在使用的能源方式上也有改變,並把提供各種產品或服務所需的能量的數量減少是至關重要的。在能量方程中,在需求方改善的機會,是和那些在供應方改善的機會是同樣的豐富多樣,而且往往提供了顯著的的經濟利益。
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有時被説成是可持續能源政策的“雙支柱”。為了穩定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這兩種資源必須被開發。使用效率可以減慢對能源需求的增長,使不斷增加清潔能源供應可以大幅度削減化石燃料的使用。如果能源使用的增長速度過快,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將追趕後退的目標。同樣,除非清潔的能源供應迅速到來,需求增長放緩才將會開始減少總的排放量;此外需要降低能源的碳含量。因此,可持續的能源經濟任何認真的前景,都同時要求對於可再生能源和提高效率的承諾。
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不再是隻能由政府和環保分子促進的小眾行業。增加的投資水平和大部分的資金是來自更傳統的金融業者的事實表明,可持續的能源選擇正成為主流。這方面的例子將是節能聯盟項目與斯塔爾綜合製造(亨茨維爾,阿拉巴馬州,美國,StahlCon7),一個專利的發電機轉軸設計,以在現有的電力產生系統中減少排放量,在2007年授予發行權利給該聯盟。 [1] 

可持續能源清潔能源的投資

2010年綠色能源投資創紀錄的一年。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報告,在世界各地有近2430億美元投資風力發電場,太陽能發電,電動汽車,以及其他可選擇的技術,從2009年增長了30%,在2004年近5倍的錢投資。2010年,中國有511億美元投資清潔能源項目,是世界上最大的數字。 [1] 
參考資料
  • 1.    Obrecht, Matevz; Denac, Matjaz (2013). "A sustainable energy policy for Slovenia: Considering the potential of renewables and investment costs". 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5 (7): 032301. doi:10.1063/1.481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