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召公諫厲王弭謗

鎖定
《召公諫厲王弭謗》是春秋時期文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文字簡明,結構嚴謹,全文寥寥數百字,就扼要記述了召穆公勸諫周厲王停止“衞巫監謗”未成,終致國人起義、厲王被逐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刻畫了厲王這個剛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圖用鐵血政策、特務政策去鉗制子民之口,其結果必將導致土壅川決的結果,“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也給後世人敲響了警句。
作品名稱
召公諫厲王弭謗
作    者
左丘明
創作年代
春秋時期
出    處
國語
作品體裁
散文

召公諫厲王弭謗作品原文

召公諫厲王弭謗1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衞巫2,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3,道路以目4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5。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6,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7,為民者宣之使言8。故天子聽政9,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10,瞽獻曲11,史獻書12,師箴13,瞍賦14,曚誦15,百工諫16,庶人傳語17,近臣盡規18,親戚補察19,瞽、史教誨,耆、艾修之20,而後王斟酌焉21,是以事行而不悖22。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23;猶其有原隰衍沃也24,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25。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26。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27?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28?”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29 [1] 

召公諫厲王弭謗註釋譯文

召公諫厲王弭謗詞句註釋

1.召:一作“邵”。弭(mǐ)謗:消除議論。弭,消除。謗,指責,公開的批評,這個詞後來一般作貶義詞。
2.巫:古代以降神事鬼為職業的人。
3.莫:沒有誰。
4.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動詞。表示敢怒不敢言。
5.障:防水堤壩,用作動詞,堵塞。
6.壅(yōng):堵塞。潰:水衝破堤壩。
7.為川者:治水的人;為,治。決之使導,引水使它流通;決,排除;導,疏通。
8.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導百姓,使之盡言。宣,開導。
9.聽政:治理國政。聽,治理,處理。
10.公卿:三公九卿。至於: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詩:指採集於民間的諷諫詩,不是指《詩經》。
11.瞽(gǔ)獻曲:盲人樂師向國王進獻樂曲。瞽,無目,失明的人。
12.史獻書:史官向國王進獻記載史實的書籍。
13.師箴(zhēn):音師進獻規勸的文辭。箴,規諫的文辭。
14.瞍(sǒu)賦:盲人吟誦諷諫之詩。瞍,沒有眸子的盲人。賦,朗誦。
15.曚(méng)誦:盲人誦讀諷諫文辭。曚,有眸子而看不見東西的人。
16.百工:百官。
17.庶人傳語:百姓的意見間接傳給國王。
18.近臣盡規:常在左右的臣子,進獻規諫的話。盡規:盡力規勸。
19.親戚補察:同族的親屬,彌補並監察國王的過失。
20.耆(qí)、艾修之:國內元老大臣把這些規諫修飭整理。耆,六十歲的人。艾,五十歲的人。
21.而後王斟酌焉:而後由國王仔細考慮,付之實行。
22.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國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於違背事理。悖,違背。事行,政事暢行,政令通行。而:轉折連詞,但是。
23.於是乎出:從這裏生產出來。
24.原:寬闊而平坦的土地。隰(xí):低下而潮濕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25.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由於百姓用口發表意見國家政治的好壞才能從中表現出來。宣言:發表議論。善敗, 治亂:於是,從這裏面。
26.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fù)財用衣食者也:這兩句是説,凡是老百姓認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備, 這是增多衣食財物 的辦法。所以,用來……的方法。其:副詞,表示揣測,這大概就是。 阜,豐富,增多。
27.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現。胡,怎麼。
28.其與能幾何:這句是説,那贊同的人能有多少呢?其,代詞。與,幫助,《戰國策》説:“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29.乃流王於彘(zhì):把國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終於,副詞。流:流放,放逐。於:到,介詞。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縣境內。 [2]  [3] 

召公諫厲王弭謗白話譯文

周厲王殘暴無道,老百姓紛紛指責他的暴政。召穆公告訴厲王説:“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政!”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來一個衞國的巫師,派他暗中監視敢於指責自己的人。一經巫者告密,就橫加殺戮。住在國都的人都不敢隨便説話了,路上相見,以目示意,不敢交談。
周厲王頗為得意,告訴召穆公説:“我能制止毀謗了,老百姓再也不敢吭聲了。”召穆公説:“你這樣做只能堵住人們的嘴啊。可是,阻止人民説話的危害超過了堵塞河川的危害。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就會傷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後果也將如此。因此,治水者只能疏通河道而使它暢通,治民者只能開導他們而讓他們暢所欲言。所以天子處理政事時,讓三公九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鑑意義的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諫之力,君王的同宗都能彌補、監察國王的過失,樂師和史官以樂歌、史籍加以諄諄教誨,年高望重的師傅再進一步勸誡他,然後,由天子斟酌取捨,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常理。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生。百姓發表言論,政事的成敗得失就都能表露出來。人們認為好的就盡力實行,認為失誤的就設法預防,這才是增加衣食財富的途徑啊。老百姓把內心考慮的事説出來,這是內心想法的自然流露, [4]  怎麼能加以堵塞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贊同的人能有多少呢?”
周厲王不聽,於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於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2]  [3] 

召公諫厲王弭謗創作背景

周厲王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任用佞臣,封山佔水,不讓人打柴、漁獵,斷絕廣大民眾的生計。他還增加平民的負擔,對鄰邦進行不義的征伐。他倒行逆施,橫徵暴斂,引起民眾的強烈不滿,也引起有識之士的深深憂慮,本文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5] 

召公諫厲王弭謗作品鑑賞

召公諫厲王弭謗整體賞析

這篇文章敍述周厲王兇殘暴虐,對民眾的壓迫、剝削無所不用其極。到頭來,終於被民眾驅逐、流放。第一段點明事情的起因在於厲王弭謗;第二段由此引出召穆公的勸諫之辭——反弭謗;第三段交代弭謗的自然結果,又驗證照應第二段諫辭。
這篇文章的最大特點是修辭設喻。“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説明人民的意見不可阻塞,無法壅蔽。如果暴虐無道,一意孤行,甚至以殺人相威逼,儘管暫時使人“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但終將“川壅而潰”。“前喻防民之口有大害”,“後宣民言有大利”,全文妙在善於運用比喻,貼切巧妙,論證生動,筆意縱橫,渾然一體,極盡行文變化之妙。
這篇文章“諫詞只天子聽政一段”,這是“在道理上講”的,而其餘“俱是在利害上講”,筆法十分新警。前後敍述描寫,緊緊扣住國王與民眾,如以“王虐”、“王怒”、“王不聽”為一條敍事線索,和民眾的“謗王”、“莫敢言”、“流王於彘”一條線索,交織對立,敍事有序,起伏照應,極為精細。
《國語》以記言著稱。這篇文章便是以記言為重點。召穆公所諫之言,語語精警,從言止謗有害,言聽政全賴民言,斟酌而行,到宣民之言,實際上於當政者有利。民眾之言,如川之水不可變,也決不能壅。“回抱防川之意,融成一片,驚健絕倫。”這篇短文,我們不僅需要細察“立言層節”,更重要的是,要牢記耐人深思的警句:“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深刻的歷史教訓,昭示古往今來的當政者,必須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偉大,民言不可阻,民意不可擋,民志不可摧,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只有察民情、尊民意、散民志,當政者オ不會有覆舟之患,國家才得堅強穩固,社會才能繁榮昌盛。 [5] 

召公諫厲王弭謗名家點評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正意喻意,夾和成文。” [5] 

召公諫厲王弭謗作者簡介

左丘明(約前502~前422年),單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史學家。左丘明曾任魯國史官,孔子編訂六經,左丘明為解析六經之一《春秋》而著《左傳》,亦著《國語》。《左傳》《國語》兩書記錄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史料翔實,文筆生動,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被史學界推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文宗史聖” “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 [3] 
參考資料
  • 1.    王春紅編著.國語.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3.01:7
  • 2.    張廣明編著.中國古典文學名篇精粹.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05:15-17
  • 3.    王德欽,黃步高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博覽:經典人物 初中版(下冊):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07:第191頁
  • 4.    吳楚材、吳調侯編.古文觀止.昆明:雲南昆明出版社,2010年:56
  • 5.    黃季耕編著.中華歷代名文評賞: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