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叫鴨

鎖定
叫鴨是屬於屬雁形目、叫鴨科的一種動物。3種南美洲水禽的統稱。體高75公分(30吋),棲息於沼澤地,成羣取食水生植物,用蘆葦築巢。能在高空翱翔幾小時。由於體色暗豐滿,頸具環紋且嘴呈雞嘴形,所以看起來像長腿的雉。最常見的覓食行為是在領域內的淺水域中邊走動(或涉水)邊食草。
中文名
叫鴨
外文名
screamer
雁形目
叫鴨科
分    佈
南美洲
體    長
75~95cm
體    重
2.5~4.5kg

叫鴨基本簡介

叫鴨為一種棲息於南美濕地的水禽,雖然倘若體型再大一些,頗像小的火雞,但總體而言外形似雁。它們的名字源於它們在建立和維護繁殖領地時會發出響亮而悠遠的鳴聲。
叫鴨有3個種類,但人們對野生叫鴨缺乏足夠的研究。表面上看,它們與其他雁形目鳥幾乎毫無相似之處,但其解剖結構與鵲雁類似。叫鴨看起來很重,可實際上相對卻很輕,因為它們的生理構造較為獨特。在鬆弛的皮膚下面有一層小氣囊,觸摸時會有細碎的響聲。叫鴨通過顫動這些氣囊可以發出轆轆聲,似乎是作為一種近距離的威脅。和鵲雁一樣,叫鴨的飛羽分批脱換,而不像其他的鴨類、雁類和天鵝類那樣,每年會有一個不會飛的時期 [1] 

叫鴨形態特徵

雁形目(Anseriformes)叫鴨科(Anhimidae)3種南美洲水禽的統稱。叫鴨的名稱來源於其粗啞遠聞的叫聲。體高75公分(30吋),棲息於沼澤地,成羣取食水生植物,用蘆葦築巢。能在高空翱翔幾小時。由於體色暗豐滿,頸具環紋且嘴呈雞嘴形,所以看起來像長腿的雉。解剖學特徵很特殊,叫鴨是不具脅尖(鈎狀突)的兩羣現代生存的鳥類之一;其骨骼含氣最多(甚至最外側趾骨都是空的);皮膚包含一種小氣囊系統。叫鴨的羽毛被覆全身(除腳外)而不是分片生長,皮膚並無裸出區。這是隻有企鵝和一些大型不能飛行的鳥類才有的特徵。
此外,在每個翅膀彎曲處有一對向前生長的大骨刺。南美北部的角叫鴨(Anhima cornuta)前額上有一個細長向前彎曲的鈣化突起。南美洲中東部原野的冠叫鴨(Chauna torquata)和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的黑頸叫鴨(C.chavaria)在頭後面均具冠羽 [2] 

叫鴨食物來源

叫鴨最常見的覓食行為是在領域內的淺水域中邊走動(或涉水)邊食草。由於身體輕巧,它們也會在漂浮的植被簇上行走。它們主要以根、葉、莖和肉質植物的其他綠色部位為食,也可能攝取少量的昆蟲,特別是雛鳥。冠叫鴨還會食農業區的農作物。

叫鴨繁殖生物學

叫鴨的巢築於離岸數米內的淺水中。巢材主要為樹枝,外加部分柔軟的莖和葉,不從巢址以外的地方運回,而是用喙就近取材。兩性共同築巢。交配發生在陸上,雄鳥騎在雌鳥背上,啄住雌鳥的頸羽以保持平衡。窩卵數2~7枚,但通常為3~5枚。卵的重量範圍從角叫鴨的平均155克至黑頸叫鴨的184克。孵化期約為45天,雌雄鳥輪流孵卵,替換時會相互鳴叫和梳羽。
雛鳥一孵化出來便覆有濃密的絨羽,隨即離巢跟隨親鳥活動。剛開始幾天,親鳥會在夜間給雛鳥餵食,將食物放入它們張大的嘴裏。角叫鴨的雛鳥一生下來就長有翼距。成鳥很少游泳,但雛鳥很頻繁,尤其是和涉水的親鳥在一起時。游泳時成鳥的羽毛會濕透,但雛鳥的羽毛有時會被親鳥塗上油,應該是為了提高防水性。雛鳥的生長髮育緩慢長到75天左右才會飛。之後通常會繼續和親鳥一起生活1年或更長的時間。
至今人們尚未對叫鴨採取具體的保護措施。這一種類面臨的主要威脅是棲息地的惡化和遭破壞。在某些地區,還包括人類的捕獵。

叫鴨保護級別

黑頸叫鴨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近危種,主要原因是該鳥的數量估計僅為5000-10000只。冠叫鴨的數量被認為在100000到1000000之間,並且形勢穩定。而角叫鴨據大致估計不足100000只,且數量在不斷下降中。
參考資料
  • 1.    攸宜主編,世界上最常見的鳥、樹、昆蟲、魚彩色圖鑑 超值全綵珍藏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10,第38頁
  • 2.    喬楚.世界100種常見鳥世界100種常見樹世界100種常見昆蟲和魚: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p38~p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