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虢

鎖定
虢[guó] 古國名。根據史書記載,在西周初年,周文王曾把都城附近的兩塊土地分封給兩個弟弟,一個稱東虢(在今河南省鄭州市西北),一個稱西虢(在今陝西省寶雞縣東,後遷到今河南省陝縣東南),東虢國後來在歷史的征戰中逐漸消失,史書上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
中文名
古虢
起源時間
西周
文物背景
西周末年幽王時期,西虢國的國君虢石父在周王朝內擔任卿士,地位相當於後世的宰相,總攬朝廷大權。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就在這之前,西虢國的虢石父利用權勢滅掉了三門峽一帶的焦國,逐漸將統治中心遷往這裏,人們通常把這個王國稱為虢國。公元前655年,虢國被北部的晉國滅亡。關於虢國的滅亡,有一個很著名的歷史故事。
當年晉國就在虢國的北面,但兩國之間還隔着一個小諸侯國叫虞國,晉國大臣設下妙計,賄賂虞國,請求借道虞國討伐虢國。虞國答應了。
晉軍突然出現在虢國的土地上,圍城四個月多滅亡了虢國,然後,又順便在凱旋迴師時把虞國也征服了。後人把這段故事叫做“假虞滅虢,唇亡齒寒”。
如果歷史的記載確切,那麼虢國在三門峽一帶統治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應當會在這片土地上遺留下無數的財富。
1956年,在三門峽上村嶺挖掘出了編號1052號的古代墓葬,從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看出墓主人的身份很高。而在一件戈上,明確地刻着“虢大子元徒戈”幾個字,意思是虢國太子用的戈,專家由此判斷墓主人應當是虢國的一位太子。
考古隊在這個區域裏一共挖掘了234座虢國貴族與平民墓葬,3座車馬坑,1座馬坑,出土隨葬器物14多萬件。看來,這裏很可能是虢國貴族和平民聚族而葬的公共墓地。但是,沒有發現國君的墓葬。
1990年2月,考古人員開始對三門峽市會興村被盜墓葬進行發掘清理。
首先發掘的是編號M2001的墓葬,俗稱一號墓。這是被盜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口南北長5.3米、東西寬3.55米。出現了隨葬器物。
器物中有很多高貴的青銅器,給人直接的印象是,墓主人是一位地位顯赫的大人物。
讓考古隊員在陪葬品中發現了一套完整的編鐘,這套編鐘一共有8件,最大的一件重達30公斤。這是西周晚期墓葬發掘中惟一完整的一套。
事後證實,35件禮樂器上的銘文中都有“虢季”字樣,説明墓主人叫虢季。
禮器的品種繁多,有十多種,每一種都有特別的用途,合在一起,標誌着貴族的身份和地位。禮器中有七鼎、六簋、六鬲,按周的禮制,墓主人應當是虢國的國君。
這就是國君的地下世界。槨室的底部用多塊木板南北縱向鋪成。底板上鋪一層席子。中間是一具木棺。木棺周圍擺滿了隨葬品,有大型禮樂器,各種兵器和車馬雜器,一切都顯得井然有序。
就在這個看似雜亂的車馬器堆上,考古隊員發現了一件最為珍貴的文物。
這柄玉莖銅芯鐵劍,殘留34.2釐米,包括劍身、劍柄、劍格和劍首四部分。劍柄用玉做成,玉柄之內的銅芯和柳葉狀的劍身相連處還鑲嵌有兩組條狀的綠松石片。下葬時劍身用絲織品包裹,被裝在用皮革精心製作的劍鞘內。顯然這把劍是墓主人的心愛之物。它説明當時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利用多種材料製作出精美兵器的特殊工藝。
出土時劍身通體嚴重鏽蝕,中部因受壓而斷裂,看起來並不起眼。但是經過測試,證明這把劍是鐵製的。這一結果令人吃驚。
以前人們普遍認為,中國人是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戰國時代,學會了人工冶鐵技術,但是這把劍的出現,將中國的人工冶鐵史提前了一個多世紀,它是中國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被譽為“中華第一劍”。
除了玉器,虢季還擁有其他不可思議的財富,在他的腰部清理出了一件金腰帶飾物,由12件金器組成,重達400多克,歷經兩千多年,仍然閃爍着璀璨奪目的光澤。
在周代的中國,青銅禮器隨葬的多少,反映了墓主人身份的等級。九號墓出土的青銅器僅禮樂器多達120多件,而且都是雙套。不少器物上帶有“虢仲”字樣的銘文。44件青銅器上的銘文都説明是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
銘文雖然很多,但傳達的信息比較有限,從中我們只能瞭解到,墓主人虢仲也是虢國的一代國君,生前曾輔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
那麼,虢仲和虢季兩個人是什麼關係呢?是父子嗎?是兄弟嗎?由於缺乏更多的文字依據,至今這還是個不解之謎。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虢仲生活的年代,虢國的實力很強盛,因而國君虢仲擁有十分奢侈的陪葬品。
虢仲的外棺蓋上同樣也放有許多精美的玉器,其中還有10件用玉片做成的遣策,也就是隨葬品和贈送者的清單。
遣策上的文字裏面有“南仲”二字,這成為判定墓主人下葬時代的確鑿依據。據史書記載,“南仲”是西周宣王時代王室的重臣。
九號墓中一共出土了724件玉器,經專家鑑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黃玉、碧玉等,大部分都是優質的新疆和闐玉。製作工藝精湛細膩,令人驚歎。
九號墓最引人注目的是許多動物形肖生玉器。所有動物造型都活潑而傳神,既有寫實的嚴肅,又充滿了想象的張力。
在四十多年的時間裏,這片土地下一共發掘出了250餘座墓葬,7座車馬坑,3座馬坑,包括兩座虢國國君墓、一座國君夫人墓、兩座太子墓、十多座高級貴族墓和四座貴族夫人墓,出土各類珍貴文物兩萬多件。保存完好而且出土如此豐富的大批考古資料,是其他任何邦國墓地所無法比擬的。
多年來鑽探與發掘的資料表明,這裏埋葬着一個排列嚴整的大型墓地,總面積達到32.45萬平方米。
據古代文獻記載,虢國從陝西寶雞遷都到三門峽一帶後,建立的國都叫上陽城。但是,虢國國都的確切位置究竟在哪裏,卻始終是一個謎。
通過對各種資料的研究,專家們判斷,位於虢國墓地東南2公里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家窯遺址很可能就是虢國的都城——上陽城。
2000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在李家窯遺址內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考古發掘。
根據這些考古發現,綜合文獻記載和歷年來的考古研究成果,專家們一致認為,這座古城址就是考古界尋覓多年的虢國都城上陽城。
被湮埋了2600多年的都城終於掀開了它的神秘面紗,重新展現於世人面前。
據説,虢國的人民知書達禮而且能征善戰,很多代虢國國君都擔任過周王卿士,是周王最重要的大臣之一,經常為王室出戰,立下過汗馬功勞。虢國墓地的發掘成果證實了這一點。
戰車和戰馬在那個時代是軍事力量的主要象徵,虢國墓地出土的車馬系列表現了戰爭對這個王國的意義。
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三門峽虢國墓地先後發掘並公佈車馬坑8座,馬坑3座。
西周時期是中國古代造車技術發展的一個高峯。由於西周統轄範圍擴大,各地區、封國之間聯繫加強,道路交通、造車技術以及車的重要性也隨之發展。三門峽虢國和它的前身西虢,一向積極參與西周王室的軍事活動,造車技術不斷髮展,車馬文化也日漸深厚起來。
在龐大的三門峽虢國墓地裏,究竟有多少車馬坑,坑內有多少車,有多少馬,沒有人能給出確定的答案。儘管如此,仍然可以肯定,三門峽虢國墓地的車馬坑是目前我國所發現的最大的車馬坑羣。
車馬坑是王國窮兵黷武的表現,根據史書記載,虢國的強壯一直延續到戰亂疊起的東周時代。
東周時,周王的權力日漸萎縮,各個諸侯國之間連年爭戰,搶奪地盤。在爭霸的過程中,虢國努力保存實力。但是,隨着盡忠周室,國力透支,終究比不上一些大諸侯國。公元前655年,晉國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的故事成了中國人對虢國最深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