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登堡間斷面

鎖定
古登堡間斷面,地震學術語,是指地核與地幔的分界面。
中文名
古登堡間斷面
外文名
Gutenberg discontinuity
別    名
古登堡面
核幔界面
特    點
縱波傳播速度下降,橫波完全消失

古登堡間斷面發現

1914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賓諾·古登堡(Beno Gutenberg)發現地下2885千米處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有明顯變化,其中縱波的速度明顯下降,橫波完全消失。後來證實這裏是地核與地幔的分界層。人們將這個界面稱為古登堡界面(Gutenberg discontinuity),或稱為古氏不連續面。

古登堡間斷面研究過程

古登堡(B.Gutenberg)在對地核界面上反射和折射的各種縱、橫波震相的時距曲線計算後發現,從莫霍面往下,地震波速繼續增大,至2885千米深處,縱波速度增至1364千米/秒,橫波速度增至711千米/秒。自2885千米以下,縱波速度驟然下降為79千米/秒,橫波突然消失,不再向下傳播。表明該面以上為固相,以下為液相。

古登堡間斷面特點

該面上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

古登堡間斷面位置及作用

地球物理學研究表明,固體地球內部存在兩個間斷面。 第一個間斷面位於地表以下平均33公里處,稱為莫霍面; 第二個斷裂面在地表以下2900公里的深度上,稱古登堡間斷面。 這兩個間斷面把地球內部劃分成了三個主要的同心層:地殼、地幔和地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