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生物學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古生物學(Paleontology)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地質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1] 
該專業主要研究保存在地層中的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遺體和遺蹟化石,培養具備良好的科學素質、掌握地質學、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和化石能源的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掌握博物館學、化石保護法律法規的基本知識和化石修復技能。 [2] 
中文名
古生物學
外文名
Paleontology
專業代碼
070904T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理學
專業類別
地質學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理學學士

古生物學發展歷程

1986年,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及畢業生使用方向介紹》中,設置古生物學及地層學,專業代碼為理科0604。 [4] 
1993年7月,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簡介(1993年7月頒佈)》中,古生物學及地層學專業名稱不變,專業代碼變更為070603,屬地質學類。 [5] 
1998年,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1998年頒佈)》,將古生物學及地層學(專業代碼070603)合併至地質學專業(專業代碼070601),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屬地質學類。 [6] 
2020年,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將古生物學從地質學中分離出來,單設為一個專業,為理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70904T,屬地質學類專業,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學制為四年。 [7] 

古生物學培養目標

古生物學專業培養的學生應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較系統地掌握古生物學、生物學和地質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能夠在古生物學、地質學和生物學領域繼續深造,或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博物館以及能源、地質礦產、環境、海洋等政府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教育、科研、技術研發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1] 

古生物學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學制:4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參考總學時或學分:參考總學分為140~180學分 [1]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1.思想政治和德育
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1] 
2.業務方面
  1. 掌握與古生物學專業相關的地質學、生物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與實驗技能。
  2. 系統掌握古生物學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
  3. 系統掌握化石的採集、處理、觀察,化石及其保存信息的獲取與表達(照相、描述與統計),以及地層剖面的測制與描述等的基本技能與方法。
  4. 初步掌握古生物學的思維和研究方法,具備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古生物學及相關問題的基本能力。
  5. 瞭解古生物學的發展歷史、現狀和趨勢;認識古生物學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6. 掌握該專業所需的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等的基本內容以及必要的信息技術,能夠獲取、加工和應用古生物學及相關信息。
除此之外,還需掌握一門外語,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具有較強的學習、表達、交流和協調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批判性思維;初步具備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能力,能夠適應科學和經濟社會發展。 [1] 
3.體育方面
具有健康的體魄,掌握體育運動的一般知識和基本技能方法,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和衞生習慣,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鍛煉合格標準。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自我管控與社會適應能力,自信、樂觀、豁達、合羣,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漲的熱情。 [1] 

古生物學課程體系

古生物學總體框架

古生物學專業知識體系整體框架包括通識類知識、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實踐性教學環節等。
四年制古生物學專業,可參照以下原則構建課程體系:
通識類課程約佔20%;基礎知識類課程中的數學、物理學、化學類課程約佔15%;專業類課程中,地質學及生物學類課程約佔45%。其中,地質學、生物學、古生物學專業的選修課程總計約佔25%。古生物學專業課程約400學時,其中實踐教學所佔比例不低於25%。
各高校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將上述核心知識領域和學科基礎知識的內容組合成核心課程,並根據這些核心課程根據學科的內在邏輯順序和學生知識、素質能力形成的規律,適當增加本校研究或應用特色內容,形成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核心課程的名稱、學分、學時和教學要求以及課程順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確定。 [1] 

古生物學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除國家規定的教學內容外,人文社會科學、外語、計算機與信息技術、體育、藝術等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 [1] 
  • 基礎知識
主要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和生物學。其中,地質學、生物學是古生物學專業的學科基礎知識。
數學主要包括微積分、常微分方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基礎知識。物理學主要包括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等基礎知識。化學主要包括普通化學等基礎知識。數學、物理學、化學的教學內容應不低於教育部相關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據自身人才培養定位提高數學、物理學(含實驗)和化學(含實驗)的教學要求,以加強學生的數學、物理學和化學基礎。
地質學知識主要包括礦物學、沉積岩岩石學、構造地質學、地層學、地球化學和歷史地質學等知識。生物學知識主要包括生物學基礎(如普通生物學等課程)、普通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生態學以及進化生物學等知識。地質學、生物學的教學內容應不低於教育部相關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據自身人才培養定位提高地質學(含實驗)和生物學(含實驗)的教學要求,以加強學生的地質學、生物學基礎。 [1] 
  • 專業知識
1核心知識領域
包括古生物系統學、古生態學、演化古生物學等的基本知識,以及化石的採集、處理、觀察和化石及其保存信息的獲取與表達(照相、描述與統計)等的基本技能與方法。
2理論教學基本內容
包括化石的形成、保存與埋葬學,分類、命名與系統學,古原核生物與原生生物學,古動物學(古無脊椎動物學與古脊椎動物學),古植物學,生命起源與演化及其歷史,古生物與古環境(氣候、地理、水文、沉積等)的相互關係等。 [1] 
古生物學專業人才培養知識體系一覽表 古生物學專業人才培養知識體系一覽表

古生物學實踐教學

  • 實驗教學基本內容
包括常用儀器設備的工作原理與應用、化石的處理方法、化石的類型與保存、主要古生物類羣(藻類、原生動物、海綿、珊瑚、三葉蟲、甲殼動物、昆蟲、腹足動物、雙殼動物、頭足動物、腕足動物、筆石、魚形動物、四足動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的形態學基本特徵和代表屬及其地質時代等。
  •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主要包括專業類室內實驗與課間實習、野外實習、科研訓練和畢業論文(設計)等, 各高校可根據本校人才培養的具體情況和特點進行安排和調整,更具體的實踐安排可參考古生物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圖。 [1] 
古生物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古生物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古生物學教學條件

古生物學教師隊伍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新開辦專業准入要求)
  1. 古生物學專業應有一支相對穩定、結構合理、規模適當、愛崗敬業、師德高尚、專業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承擔該專業課程的主講教師應符合教育部要求的崗位資格,主要課程的主講教師應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
  2. 古生物學專業專任全職教師應不少於6人;在20名學生基礎上,每增加10名學生,須增加1名專業教師。
  3. 教師隊伍中應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或者專業帶頭人,專任教師須通過崗前培訓。兼職教師人數不超過專任全職教師總數的1/4。35歲以下實驗技術人員應具有相關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
  4. 實驗教學中每位教師指導學生數和每位教師指導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人數應在合理範圍內。 [1]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1. 具有高度的師德學風,愛崗敬業。
  2. 具有接受過古生物學學科教育的背景,熟練掌握古生物學以及地質學、生物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夠熟練地開展課程教學。
  3. 忠實履行教書育人職責,主動承擔教學任務;關心學生成長,對學生的學涯、生涯規劃提供必要的指導;指導學生開展課外學術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4. 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和教學建設,能夠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內容,結合現代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術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注重實效。
  5. 積極參與科學研究與學術交流,及時瞭解和掌握古生物學及相關學科研究、開發與應用的最新進展與動態,不斷提高學術水平,更新教學內容,積極用科研帶動教學。
  6. 主動參與教師發展,接受教學檢查與評估。積極學習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術,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1] 
  • 教師發展環境
  1. 應具備基層教學組織,以及教學研討、老教師傳幫帶、集體備課和教學難點重點研討等機制。
  2. 應實施教師上崗資格、崗前培訓制度、青年教師助教制度、青年教師任課試講制度。
  3. 應具備教師教學基本規範、教學事故認定處理辦法和教學檢查制度。明確教師上崗資格和考核標準。
  4. 應實施青年教師培養計劃與教學導師制度,建立高效的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機制,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水平與技能,傳承學校優良教學傳統。
  5. 應加強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培訓,提高專任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1] 

古生物學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要求(新開辦專業准入要求)
基本辦學條件
古生物學專業的基本辦學條件參照教育部相關規定執行。 [1] 
專業教學實驗室
  1. 專業教學實驗室人均面積不小於8平方米。
  2. 具備充足而典型的各大類化石教學標本,包括原生生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和植物等化石標本及薄片,具備的生物顯微鏡、體視鏡和化石處理設備的數量不低於每次實驗的學生人數。具備專用的化石標本、顯微鏡儲藏櫃和化石處理、標本觀察台。實驗設備完備、充足,性能優良,滿足各類課程教學實驗的需求。有良好的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以保障實驗教學的正常開展。
  3. 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地管理、配置、維護實驗標本與設備,保證實驗環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4. 實驗室照明、通風設施良好,水、電、氣管道及網絡走線等佈局安全、合理,符合國家標準。實驗室消防安全符合國家標準,具有應急處理預案。 [1] 
專業教學實踐基地
必須具備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相對穩定的野外實習基地及化石標本處理實踐基地。應根據學科特色,與科研院所、學校、行業、企業加強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野外教學與專業實踐基地,滿足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1] 
  • 信息資源要求(新開辦專業准入要求)
基本信息資源
通過手冊或者網站等形式,提供古生物學專業的培養方案,各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要求、考核要求,畢業審核要求等基本教學信息。 [1] 
教材及參考書
推薦教材和必要的教學參考資料。專業基礎課程中2/3以上的課程應採用正式出版的教材,其餘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如無正式出版教材,應提供符合教學大綱的課程講義。 [1] 
圖書信息資源
提供必要的古生物學及相關學科的圖書資料,生均專業圖書量不少於50冊,生均年專業圖書進書量不少於2冊。每種電子圖書按1冊圖書計算。
提供主要的數字化專業文獻資源、數據庫以及檢索這些信息資源的工具,並提供使用指導。
建設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課程網站,提供一定數最的網絡教學資源。 [1] 

古生物學教學經費

  • 生均年教學運行費
教學經費(教學儀器設備的購置與維護、教學標本補充、教學實驗與野外實習、圖書資料購置、教學研究差旅和網站建設與維護等費用)投入能夠較好地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生均年教學運行費不低於教育部相關要求,且應隨着教育事業經費的增長而穩步增長。 [1] 
  • 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與維護費用
平均每年新增教學科研儀器總值不低於設備總值的20%。新開辦的古生物學專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和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教育部相關規定。專業年均儀器設備維護費不低於儀器設備總值的1%,或總額不低於2萬元。 [1] 
  • 野外實習和教學標本及圖書資料補充費用
生年均野外實習費不低於4000元。年均教學標本及圖書資料補充費總額不低於2萬元,且隨着學生數量的增加而提高。 [1] 

古生物學質量保障

應在學校和學院相關規章制度、質量監控體制機制建設的基礎上,結合專業特點,建立專業教學質量監控和學生髮展跟蹤機制。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始終將提高教學質量作為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不斷建立和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制定和完善各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實施校、院、系三級教學督導制。教學管理隊伍穩定,結構合理;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科學、合理,運行有效。
1教學管理決策體系
該專業所在院校必須建立由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委員會和院(系)本科教育教學委員會構成的管理決策體系,負責決策重大教學工作並審議重要教學文件。
2教學質量標準體系
該專業所在院校必須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標準體系。該體系主要由各教學環節的質量評價標準及教學規章制度構成。學校就課堂教學、實驗、實習訓練、畢業論文(設計)、 考試考核等主要教學環節制定質量標準和各項管理規章制度,教務處及教學單位負責質量標準和規章制度的執行。
3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該專業所在院校必須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該體系實施全面、全過程的教學質量管理,以達到教學質量動態監控的目標。全面的教學質量管理不僅包括教學質量,還包括學生工作質量和後勤服務保障質量等方面;全過程的教學質量管理包括課堂教學質量、實驗教學質量、實習實踐教學質量、畢業論文(設計)教學質量等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質量管理。
4信息反饋體系
該專業所在院校必須建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信息反饋體系。該體系應由教學督導、學生信息員、教學工作例會、教學督導座談會、畢業生用人或深造單位調查、學年教學工作考核及總結等內容組成。通過對教學情況的通報,將教學信息及時反饋給教學一線的教 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及時處理和整改問題。另外將監控中發現的問題反饋到管理決策系統,使決策部門及時評價、修訂教學目標和質量標準,達到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自我調整和完善。
5教學質量改進體系
該專業所在院校必須建立教學質量改進體系。該體系主要對信息反饋系統提供的教學質量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並進行自我評估和第三方評估。自我評估主要是完成學校年度質量報告和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審核評估的自評報告;第三方評估主要包括本科數學工作審核評估、用人單位對學生和學校的評價,以及各類大學排行榜的學校綜合評價。通過解決教學質量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改進優化人才培養過程,達到教學質量改進的目標,實現數學質量的持續改善和穩步提升。
6教學質量激勵體系
該專業所在院校應逐步建立教學質量激勵體系。該體系主要包括教學質量獎勵和懲罰兩個方面。通過制定一系列的獎懲制度,對教學成果、優秀教師、各級各類比賽獲獎等進行獎勵,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促進良性循環;通過對教學事故處理、教師晉升職稱採取一票否決等措施,使教學過程更加規範,確保教學質量。 [1]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
該專業所在院校必須建立有效的畢業生就業、升學後跟蹤調查體系和信息反饋機制。採用多種途徑定期或不定期跟蹤調查畢業生工作情況及升學後的學習情況,廣泛收集信息,並以此作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招生計劃等的參考依據。 [1]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
該專業所在院校應遵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當代教育辦學基本方針。在嚴格執行該專業國家標準的前提下,可以根據自身辦學條件,提出高於國家標準的該專業建設發展和持續改進計劃和方案,及時跟蹤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根據古生物學的內涵和功能變化及社會、學科需求變化,及時修改、調整和提高人才培養目標,推進與其他學科專業間的交叉培養新機制的建立,健全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推動專業建設的持續穩步發展。 [1] 

古生物學培養模式

  • 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
  1. 營造愛崗敬業、追求卓越的人文環境
  2. 教學科研相輔相成
  3. 倡導國際合作,鼓勵和而不同
  • 高層次科學研究
  1. 學科交叉
  2. 國際合作
  • 高水平系列課程、教材建設
  1. 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與板書、掛圖教學相結合
  2. 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英語水平,穩妥推進雙語教學
  3. 課堂教學與野外實踐教學相結合,倡導研究型學習
  4. 改革考試和作業方式
強調基礎理論教學;強調科學體系教學;強調研究方法教學;強調科學應用教學;強調與科學前沿和學科發展結合。
  • 高檔次系列支撐平台基地建設
  1. 着眼前沿與兼顧基礎
  2. 立足特色與資源共享 [8] 
“4合1”創新人才培育模式 “4合1”創新人才培育模式

古生物學發展前景

古生物學人才需求

古生物學培養能夠從事古生物學與生物進化學、古地理與古環境學、化石能源、化石保護與自然類博物館及相關領域研究或管理工作的複合型、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 [2] 

古生物學考研方向

古生物學本科專業學生,可報考馬克思主義理論、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法律(非法學)、文物與博物館等碩士專業。 [2] 

古生物學就業方向

古生物學本科專業畢業人員從業方向包括考古及文物保護專業人員、初中教師、環保技術工程師等崗位。 [2] 

古生物學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
北京
河北
遼寧
(注: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