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法染布

鎖定
中國古法染布中的“三纈”,即絞纈(扎染)、蠟纈(蠟染)、夾纈延續,用這三種方法染出的手工布仍深受人們的喜愛。
中文名
古法染布
內    容
絞纈、蠟纈、夾纈延等
代    表
雲南絞纈,貴州蠟纈等
性    質
手工布

古法染布雲南絞纈

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了絞纈染布法,大理人稱其為疙瘩花布或疙瘩花。染色前需把布摺疊捆紮,然後浸入色漿進行染色。由於色漿用板藍根等植物製成,因此對皮膚沒有任何傷害。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仍保留着這一傳統技藝。走在大理的大街小巷,到處可以看到色彩豔麗的各種扎染裝飾品,以及服裝、鞋帽等製品,給風景如畫的高原小城增添了幾分美麗的色彩。

古法染布貴州蠟纈

蠟纈始於漢代,盛於唐代。這種染布法需要先用液狀蠟將圖案繪製在布上,再經染色後除去蠟質而成。
蠟纈的防染劑是黃蠟(即蜂蠟),它是蜜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不溶於水,但加温後可以融化。所用的染料是貴州盛產的藍草,把藍草葉放在坑裏發酵便成為藍靛,就可以用來染色了。
貴州少數民族地區保留了傳統的蠟纈工藝,而且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品。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的衣服、傘套、枕巾等都是蠟染製成;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則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等處,她們背孩子的蠟染揹帶,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豔麗的多色蠟染。

古法染布蒼南夾纈

夾纈布的顏色和圖案是用雕版夾印出來的:將布固定在兩塊鏤空版之間,在鏤空處注入色漿,解開鏤空版後花紋就出現在布上了。
蒼南夾纈 蒼南夾纈
與扎染、蠟染相比,夾纈的工藝更加複雜,因此經歷唐朝短暫的繁榮後,到了宋代,這種印染工藝就逐漸消失了,直到人們在浙江蒼南再次發現這種被稱為“活化石”的染布方式。
蒼南宜山鎮八岱村盛產夾纈布。唐代宮廷用絲、絹、錦為主,蒼南夾纈雖不能與精美的唐代宮廷夾纈相比,但在印染工藝上仍保留傳統夾纈印染的特色。早年,浙南地區將夾纈布作為嫁女娶媳的必備品。蒼南的幾位夾纈傳承人都已年過半百,傳統的染布工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