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氏雙邊魚

鎖定
古氏雙邊魚(學名:Ambassis kopsi)為雙邊魚科雙邊魚屬的魚類。分佈於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以及中國南海等海域。可做為食用魚或觀賞魚。
中文學名
古氏雙邊魚
拉丁學名
Ambassis kops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鱸亞目
雙邊魚科
雙邊魚屬
古氏雙邊魚
分佈區域
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中國南海等海域

古氏雙邊魚外形特徵

屬於輻鰭魚綱鱸形目雙邊魚科雙邊魚屬,最大體長可達10.2米。體長為體高2.3—2.5倍。眶前骨上下緣均具鋸齒。間鰓蓋後下角有數鋸齒。第一背鰭2—5鰭棘鰭膜上端黑色。系體短小的海洋小魚,無經濟價值。

古氏雙邊魚生活習性

屬於底層洄游型魚類,一般在沿海和鹹水水域,有時會游到淡水水域。主要食用無脊椎動物 [1]  背鰭Ⅰ(向前棘),Ⅶ,Ⅰ-10;臀鰭Ⅲ-8—9;胸鰭15—16;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25—26,2—3/6—7。體長44—71毫米。體長為體高2.3—2.5倍,為頭長2.7—3.1倍。體近橢圓形,側扁。頭小,背部微凹,頭長為吻長4.5—6.2倍,為眼徑2.6—3倍。眼大,側位而高,眶前骨狹,具雙重鋸齒邊緣。口小,兩頜牙絨毛狀。犁骨、齶骨具絨毛齒。前鰓蓋骨後緣平滑,下緣具雙層鋸齒邊緣。第一鰓弓上鰓耙細而密,最長鰓耙為眼徑的1/2,鰓耙數7—10+20一22。體被薄圓鱗。背鰭前至眼間隔處有鱗8—9個。頰部與鰓蓋部被鱗。側線完全。背鰭鰭棘部與鰭條部相連,有一深凹陷。背鰭前有一向前平卧棘,背鰭棘尖鋭,最長鰭棘長於最長鰭條。臀鰭較短。胸鰭中等大。腹鰭位於胸鰭基下方,其末端達到肛門處。尾鰭分叉。體銀白色,背鰭棘第2—4鰭棘膜間有一黑色斑點。
背鰭Ⅶ,Ⅰ-9;臀鰭Ⅲ-9—10。背鰭前鱗10—11。體長為體高2.3—2.5倍。眶前骨上下緣均具鋸齒。間鰓蓋後下角有數鋸齒。第一背鰭2—5鰭棘鰭膜上端黑色。系體短小的海洋小魚,無經濟價值。分佈於中國南海。 [2] 

古氏雙邊魚種羣分佈

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以及中國南海等海域。 [3] 
參考資料
  • 1.    Ambassis-kopsii  .fishbase.2013-06-10[引用日期2012-07-10]
  • 2.    劉明玉,解玉浩,季達明 主編.中國脊椎動物大全: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
  • 3.    古氏雙邊魚  .動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1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