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歌

(漢代樂府詩作)

鎖定
《古歌》是漢樂府中的古辭,是一首遊子思鄉詩。此詩用質樸的語言抒寫了濃重的思鄉愁緒,以景與情,情懷激動,一瀉而下,扣人心絃。尤其是最後兩句以“車輪”比喻迴環於心的悲哀,形象而深刻。全詩前後呼應,渾然一體,句法參差,錯落有致,中心明確,感情充沛,具有比較強的感染力。
作品名稱
古歌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漢代
出    處
《漢雜曲歌辭》
作品體裁
雜言古詩
別    名
古樂府歌
古詩

古歌作品原文

古歌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
胡地多飈風,樹木何修修
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1] 

古歌註釋譯文

古歌詞句註釋

⑴蕭蕭:寒風之聲。
⑵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塞外大漠。飆(biāo)風:暴風,狂風。
⑶修修:鳥尾乾枯不潤澤貌,一説光禿貌。
⑷緩:寬鬆,表示身體消瘦。
⑸思:悲。
⑹“腸中”句:喻內心極為痛苦。 [2]  [3-5] 

古歌白話譯文

淒厲的秋風冷颼颼,徵人憂愁襲心頭。出去銷愁還是愁,回來仍然愁加愁。
愁的豈是我一個?滿座誰個不憂愁!我那個愁呀剪不斷,真真叫我白了頭!
胡地經常刮狂風,樹木葉落光溜溜。
離家一天更比一天遠,腰身一天更比一天瘦。
心裏的鄉愁沒法説出口,揪心的痛苦叫我咋忍受! [2] 

古歌創作背景

《古歌》當為“胡地”戍卒的思鄉懷歸之作。東漢曾多次對羌人用兵,戰爭均延續十數年之久。朝廷之將貪功而無能,至使離鄉征戍之卒“進不得力戰,退不得温飽”,大批喪生於“胡地”、邊境。這正是《古歌》之類思鄉之作產生的背景。還有人認為它所抒寫的是“遊子天涯之感”。 [6] 

古歌作品鑑賞

古歌整體賞析

《古歌》“愁”字當頭,貫徹始終,音節急促,情調深沉,把一個離鄉背井、遠征胡地的遊子憂傷心聲,刻畫得淋漓盡致。劈頭一句,就用蕭蕭秋風的淒涼景象,烘托出一個令人憂傷的氛圍——一個蒼莽悲涼的秋日,一場鬱郁無歡的悵飲,本已令人愁悶難耐。何況還有那吹不盡的秋風,老是在帳外“蕭蕭”地響,更教人愁殺。“秋風蕭蕭愁殺人”,這一句突發的嘯嘆,正將主人公心頭的萬縷愁緒,化作烈烈秋風,“蒼茫而來”,立時令人生出一種“不可遏抑”的困擾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則以細節刻畫,抒寫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擾着主人公的憂愁,竟怎樣難以趨避、無可擺脱。受這困擾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誰不懷憂?”既稱“何人”,又加“誰不”,這雙重反問告訴人們:那憂愁正如病魔一樣,已侵襲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對無非憂者、所聞無非愁嘆——這樣的日子,真能耗蝕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來。難怪主人公要發出“令我白頭”的幽幽哀嘆了。
以上一節,一味寫“愁”,使人來不及細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擺脱不開的憂愁。讀者不免會產生詩中主人公是誰、他究竟為什麼如此憂愁等問題。第二節詩,正為讀者解開了疑團:“胡地多飈風,樹木何修修!”點出這是塞外胡人居處之地。聯繫下文“離家日趨遠”一句,可知主人公是遠離家鄉、出塞戍守的士卒。對於初到塞外的人來説,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的異域風光,實在是新鮮而奇妙的。但作為戍卒而久居邊地,看慣了浩瀚的黃沙,見不到幾多綠意。秋冬之際,唯有呼嘯的飈風,時時搖撼着稀疏的高樹。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們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憂慮、萬里思情。這就顯示出: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誰不懷憂”,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難歸的萬里離思的緣故。在這樣的斷腸人眼中,無論是“飈風”,無論是“修樹”,觸目間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霧。故此二句看似寫景,實亦寫愁,正與上文“秋風蕭蕭愁殺人”相應,將滿腹的憂愁“外化”了。
如果説,憂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帶給人們的,則是憔悴和消瘦。“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詩中的主人公,正因為飄泊異鄉、離家日遠,被愁思消磨得煢煢骨立了。但詩人卻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運用“衣帶”之“日緩”,以反襯主人公身軀的日見消瘦,寫得含藴不露而哀情深長。一位形銷骨立的戍卒,就這樣獨佇於塞外荒漠,默默無語地遙望着萬里鄉關:“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他不是無語可説,而是心中塞滿了愁思,縱然有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要描述這樣一種痛苦之狀,筆墨是難以勝任的。但人們在極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別活躍,筆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語。《衞風·河廣》的主人公,在眺望黃河彼岸的故國時,思歸心切,就唱出了“誰謂河廣,一葦杭之”的奇句。而這首歌的主人公,為抒寫胸中難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腸中車輪轉”這一奇喻。用滾滾車輪在腸中的轉動,寫主人公無可言傳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驚。也正因為如此,戍卒那離家萬里的痛苦懷思,才以更強的力度震盪了讀者的心絃,使人不能不為之悚然動容。
這首歌熔抒情、寫景於一爐,在“秋風蕭蕭”中抒寫困擾戍卒的愁思;又將它融於異鄉的修樹、荒漠的飈風之中,變得更加蓬勃、紛揚;最後忽設奇喻,將其化為轆轆車輪,在腸中滾轉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寫,顯示出漢樂府民歌在抒情藝術上已有長足的進步。在漢代,恐怕只有“長於抒情”的《古詩十九首》能夠與它比美。 [6] 

古歌名家點評

明代鍾惺古詩歸》卷五:此歌態生於情,情生於調,微吟自知之,其故難言。
明末清初朱嘉徵《樂府廣序》卷十三:《古歌》歌“秋風”。正人去國之思也。昔鍾儀楚奏,莊舄越吟,君子謂其樂操土風,不忘舊也。此歌宜為怨雅。
清代王堯衢《古唐詩合解》卷一:通首言旅愁。首句特以愁字起。夫出入皆愁,而座中皆懷憂之客人,將往何處消得這許多愁哉!其白頭宜也。因念故鄉之風未必不似此地,而樹木何其修修,則不似此地之蕭蕭也。趨,進而不已也。緩,寬也。帶寬則身瘦削矣,愁,故也。不能言愁,思也,如輪轉,愁腸也。不曾遠別離者,不知此也。
清代沈德潛古詩源》卷三:蒼莽而來,飄風急雨,不可遏抑。
清代張玉谷《古詩賞析》卷六:此作客胡地思歸之詩。前六,就秋風引入愁思,亦是逆起,而用筆有驚飆驟至之勢。首句是綱。出愁、入愁,頂“愁”中説;再用“座中”二句推開作陪,然後折出“令我白頭”來。一氣直下,句句頓挫,妙絕。後六,點明胡地久淹,愁心莫訴。“飆風”“樹木”,照應起處。帶緩而腸終轉,是所以白頭之故也。 [2] 
參考資料
  • 1.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上).北京:中華書局,1983:289
  • 2.    趙光勇.漢魏六朝樂府觀止.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44-146
  • 3.    曹道衡 選注.樂府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74
  • 4.    餘冠英 選注.樂府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60-61
  • 5.    餘冠英 韋鳳娟.古詩精選.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52-53
  • 6.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