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鎖定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三個階段的最初形態。按照恩格斯的説法,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擁有以下基本特徵:試圖在某些具體的有形物體中或某些特殊的東西中,尋找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本原性和統一性,但由於認識水平的限制,它總是把某種或具體的物質形態看作是世界的物質本原的物質基礎。
中文名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外文名
ancient naive materialism
別    名
樸素唯物主義
定    義
唯物主義三個階段的最初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代表人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唐·柳宗元

柳宗元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從七世祖柳慶官拜北魏侍中、封濟陰公,到堂高祖柳奭、曾祖父柳從裕、祖父柳察躬都曾擔任各類官職,其父親柳鎮也出任過侍御史,其母家范陽盧氏家族一樣世代為官,非尋常人家可比。照理説,這樣的世系傳承,應該工於政治,善做官面文章。 [2] 
柳宗元自幼飽嘗民間苦痛,耳聞目睹腐朽朝廷的種種罪惡,加上母親的啓蒙教育,一顆為民請命、納民軌物的種子便在他幼小的心靈紮下了根。 [2] 
柳宗元對待事物發展的態度不同於常人,源於他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思維有差別,反映在他的文字裏。 [2] 
著名的《封建論》沒有侷限於封建制度本身“私其土,子其人,適其俗,修其理”的種種弊端,而是洞幽察微,見人所不見,發人所未發。“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條分縷析,逐層遞進,而後得出“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後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繼世而理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則生人之理亂,未可知也。” [2] 
柳宗元推崇古文運動、否定董仲舒“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批判神學、強調人事。《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僕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而更以賀也。”不幸之中,未嘗沒有幸的萌生,這是樸素唯物主義看待客觀世界的基本方法。 [2] 
在貶謫期間,柳宗元撰寫的大量文稿。一方面,有把握為官機會實現自己利濟天下的願望,希望事益於民,學報以國;另一方面,“......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幹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於禍”(《三戒》)。這種理念複雜深邃,是透過哲理認識世界的樸素唯物主義。 [2] 
比較能體現柳宗元哲學思想的代表作如《斷刑論》、《天説》、《天對》、《時令論》。如《非國語·序》:“左氏《國語》,其文深閎傑異,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説多誣淫,不概於聖。餘懼世之學者溺其文采而淪於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本諸理,作《非國語》。”既肯定《國語》的積極意義,又對其“誣淫”之説據理而駁,可謂言近旨遠。 [2] 
《斷刑論》、《晉文公問守原議》、《桐葉封弟辨》之類,代表了進步的社會歷史觀,並形成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2] 
《天對》是柳宗元試圖用唯物觀釋答屈原《天問》的鴻篇巨構,條分縷析,窮盡自然。柳宗元的解釋未必都有科學依據,但貫穿其中的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比如《天問》説“自明及晦,所行幾里?”柳宗元認為“當焉為明,不逮為晦。度引無窮,不可以裏。”屈原問“何闔而晦?何開而明?”柳宗元説“明焉非闢,晦兮非藏。”屈原想要知道“增城九重,其高几裏?”柳宗元説“增城之裏,萬有三千”。 [2] 
《天説》則提出“功者自功,禍者自禍”的觀點,行文詼諧風趣,更易為後人接受。 [2] 
在自然的認知裏,樸素而辯證地理解萬事萬物,才能更接近事物本源。《貞符》雖短,立意至高。開頭即提出“於穆敬德,黎人皇之;惟貞厥符,浩浩將之;仁函於膚,刃莫畢屠。”這是典型的法家反天命思想,是對有神論的公開批判。柳宗元不信鬼神,在當時的科學水平條件誠屬難得。 [2] 
“永貞革新”失敗後,革新派和保守派的鬥爭並未停息,柳宗元也在貶謫生涯中,對世界的理解也越來越清晰。《晉問》極力誇讚晉地的山川形勝、豐饒物產,其中説道:“安其常而得所欲,服其教而便於己,百貨通行而不知所自來,老幼親戚相保而無德之者,不苦兵刑,不疾賦力。所謂民利,民自利者是也。” [2] 
中唐以後,戰亂頻仍,宦官專權,民不聊生。嚴重畸變的社會現實,催生了柳宗元的“民利”思想,“所謂民利,民自利者是也”。“安史之亂”撕破了大唐表面的最後一絲體面,柳宗元出生時,唐王朝已平定叛亂多年,卻從此由盛而衰。” [2] 
在此轉折期,柳宗元有機會與最底層的人民接觸,對人民遭受的苦難既有認識更有反思。在柳宗元看來,山川、礦藏、寶馬、良材、河魚、池鹽等物產利民而非民利,“利民”不過外在的物質財富,“民利”則是國家長治久安給人民提供的開明政治大同景象,一切謀求私利、視民命如草芥的政治集團,永遠不會為了利民而放棄自己的既得利益。 [2] 
辯證看待歷史發展,不以後人眼光強求前人,而對於前人“誑亂後代”的“淫巫瞽史”,假借天命神學愚弄人民的文痞現象,柳宗元也毫不客氣地痛批。柳宗元把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他是中唐時期真正卓有貢獻的傑出思想家,其無神論思想和批判精神,使得後人少走很多彎路。 [2]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明清·王夫之

(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湖廣衡州府衡陽縣人。他是中國早期啓蒙思想的代表人物。
著作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曆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鑑論》、《宋論》等書。 [1] 
青年時期 王夫之積極參加反清起義,晚年隱居於石船山,著書立傳,自署船山病叟、南嶽遺民,學者遂稱之為船山先生。 [1] 
在長沙嶽麓書院求學期間,與鄺鵬升等組織“行社”,推崇學以致用,躬行實踐。同時在衡州與好友管嗣裘、文子勇等組織“匡社”。24歲時與長兄王介之、好友管嗣裘在武昌考中舉人,以《春秋》第一考中第五名,受到督學高世泰、考官歐陽霖、章曠等的器重。是年冬,王夫之赴京參加會試,途中得悉李自成農民軍已席捲河南,攻克南陽,再圍開封,打敗明官軍,明軍決黃河堤灌農民軍,竟使開封城淹沒。“何事春寒欺曉夢,輕舟猶未渡江南”。王夫之的“進士夢”被風雷激盪的農民戰爭所澆滅。 [1] 
1689年,一好友劉思肯到湘西草堂拜訪他併為其畫了一幅肖像,夫之看後作了一首詩,“把鏡相看認不來,問人云此是姜齋。歸於朽後隨人卜,夢未圓時莫浪猜”。 [1] 
王夫之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其中,比較而言,黃宗羲貢獻在學案和政治思想,顧炎武貢獻在學風和民俗,王夫之貢獻在哲學和史學。誠如錢穆所言,夫之“理趣甚深,持論甚卓,不徒近三百年所未有,即列之宋明諸儒,其博大閎括,幽微精警,蓋無多讓”。 [1] 
王夫之以“六經責我開生面”的學術自覺,對中國傳統學術思想作出了全面系統的總結,不僅揚棄程朱陸王,批判地總結了宋明理學,而且精研易理,熔鑄老莊,旁及佛道,博取新興質測之學,將樸素唯物辯證法的理論形態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1] 
王夫之沿着“即事以窮理”、“入德以凝道”“要變以知常”的認識路徑,對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矛盾運動進行了“會其參伍,通其錯綜”的辯證考察,形成了道器合一、理欲合一、義利合一、性命合一、情理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彰顯出“坐集千古之智”而又自成一家之言的學術傳承性和學術創新性。 [1] 
王夫之的哲學、歷史學、經濟學和愛國主義思想深深影響了曾國藩、譚嗣同、楊昌濟和毛澤東等人,毛澤東在《講堂錄》抄有多處夫之語錄,新中國成立後兩次為“船山學社”題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