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口腔毛滴蟲

鎖定
口腔毛滴蟲屬肉足鞭毛門、動鞭綱、毛滴蟲目、毛滴蟲科、毛滴蟲屬,是可在人體口腔內發現的另外一種口腔原蟲,常與齒槽化膿同時存在。
中文學名
口腔毛滴蟲
肉足鞭毛門
動鞭綱
毛滴蟲目
毛滴蟲科
毛滴蟲

口腔毛滴蟲簡要介紹

口腔毛滴蟲 口腔毛滴蟲
口腔毛滴蟲[trichomonas tenax(muller,1773)]為寄生口腔的梨形鞭毛蟲,僅有滋養體期,平均長度6~10μm,前鞭毛4根,後鞭毛無遊離末端,波動膜稍長於陰道毛滴蟲,核單個,位於蟲體前部中央,含多量染色質粒,軸柱較纖細,沿蟲體末段伸出。以縱二分裂法繁殖,本蟲定居於牙垢及齲齒的蛀穴,為口腔共棲原蟲。據文獻資料認為與牙齦炎牙周炎、單純齲齒、冠周炎等有關,曾有呼吸道感染及扁桃體陷窩內查見本蟲報告。實驗診斷可用牙齦刮拭物作生理鹽水塗片鏡檢或作培養。滋養體對外環境抵抗力較大,在室温下可生存3~6天,借飛沫或污染的食物、餐具間接傳播。無需治療,平時注意口腔衞生,蟲體可被清除。

口腔毛滴蟲辨別方法

辨別口腔毛滴蟲與陰道毛滴蟲 辨別口腔毛滴蟲與陰道毛滴蟲
口腔毛滴蟲呈倒梨形,平均體長6-10 μm,有4根前鞭毛和1根無遊離端的後鞭毛,側緣具有節奏性的波動膜,與陰道毛滴蟲(Trichomonas vaginalis)相比略長。蟲體皇搖擺或翻轉的運動方式,1根軸柱纖細伸出體後,經活體染色後可見細胞質較透明,細胞核隱約可見,卵圓形或橢圓形位於體前中央部,核內染色質粒豐富、深染,有的還可見食物泡顆粒。生活史僅有滋養體期。該蟲以縱二分裂法增殖,對其致病性尚無定論。

口腔毛滴蟲形成存活

據現有調查研究表明,口腔科疾病中以牙結石、口腔衞生不良和冠周炎口腔毛滴蟲陽性率最高,分別為42%和48.8%;牙齦炎、牙周炎和齲齒較高,分別為37.6%和33.7%;而其他如口腔潰瘍、牙磨損及釉質發育不全等明顯偏低,只有28.1%。可見口腔毛滴蟲與口腔科疾病有密切的關係。也有學者認為口腔毛滴蟲在口腔衞生不良及齲齒和牙周炎症部位更容易黏着、聚集,在滴蟲寄生部位常伴有大量梭桿菌和螺旋體,而後者在牙周袋及菌斑的細菌中佔有相當高的比例。也有人認為致病菌的繁殖為齒齦內阿米巴、口腔毛滴蟲等口腔原蟲提供了生存條件,原蟲酵解宿主上皮細胞的糖原獲得能量,降低了口腔的酸度,又為口腔致病菌提供了合適的生長環境。另外,曾有呼吸道感染及扁桃體隱窩內查見該蟲的報道。

口腔毛滴蟲診斷方法

口腔毛滴蟲診斷 口腔毛滴蟲診斷
病原學診斷可取齦間隙、齒間隙、牙垢及齲表面等附着物或滲出物作生理鹽水直接塗片,亦可採用Noguchi一Ohira腹水培養基、Loche液、Loche一egg一serum培養基、洛克氏液血清培養基和生理鹽水作培養觀察。隨着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核酸診斷也已取得進展,採用PCR技術可擴大本蟲EF一la及EF一2氨基酸編碼區DNA三種不同克隆並行測序。

口腔毛滴蟲分佈情況

口腔毛滴蟲的流行呈世界性分佈。1988-1992年全國寄生蟲感染調查資料顯示,我國10個省(區)6684人中,感染人數為1 163人,平均感染率為17.4%,其中口腔門診病人平均感染率為6.33%。從各地感染調查情況分析,兒童感染率低於成年人。口腔毛滴蟲在外界有較強抵抗力,室温下可存活3-6天,水中可生存10一12小時。接吻是該蟲的直接傳播方式,也可通過飛沫和被污染的食物、餐具間接傳播。人體一經感染即很難消除,故保持口腔衞生是預防該蟲的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