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口絃音樂

鎖定
口絃音樂,流行於四川省布拖縣、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的傳統音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布拖彝族口弦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是原始社會樂器的遺存。布拖彝族口弦長期保持着傳統樣式,製作精美,流佈廣泛,樂手眾多。 在當地被稱為“勒果”,有竹質和銅質兩種不同的形制,製作時以兩片以上同材料的簧組合為一件。口絃樂曲音量不大而音色變化多端,娓娓動聽。 [1]  羌族口弦是產生並流傳於北川羌族自治縣境內的一種民間器樂,每當節日慶典、婚嫁、男女青年戀愛等時候,都能聽到用口弦演奏出的優美動聽的曲子。羌族口弦的表演形式大多為獨奏或合奏,少則1人多則4-5人不等。 [2]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布拖縣申報的口絃音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23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申報的口絃音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Ⅱ-136。 [1] 
中文名
口絃音樂
外文名
Kouxian music
別    名
“口琴”“響篾”“吹篾”“彈篾”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2011年5月23日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遺產編號
Ⅱ-136
申報地區
四川省布拖縣、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

口絃音樂歷史淵源

布拖彝族口弦 布拖彝族口弦
布拖彝族口弦
口絃音樂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是原始社會樂器的遺存。先秦至晉的古籍記載,“簧”是貴族使用的一種高雅的樂器,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據《漢宮闕疏》所載,在漢代皇宮中還建有一座“鼓簧宮”,簧在當時統治階層和上流社會已很盛行。在公元4世紀末,在中國四川、雲南、貴州一帶的少數民族地區,“簧”已經非常流行。北宋陳蜴《樂書》中載有“竹簧”和民間流行的“鐵葉簧”,這是見於文獻的最早圖像。元代以後,“簧”在中原內地逐漸失傳,“簧”的名稱也漸漸被人們遺忘了。明代以來,口弦被稱作“口琴”。清乾隆皇帝動撰的《清朝通典》在談到“口琴”時説:“以鐵為之,一柄兩股,中設一簧,末出股外。橫銜於口,鼓簧轉舌,噓吸成音。”《大清會典圖》也有詳細記述,並載有其圖。清代《滇南虞衡志》很詳細地記載了“口琴”的形成和製作。 [3] 
北川羌族口弦
口弦是羌族青年男女戀愛時,男青年送給女方的信物,這是羌族口弦子發生的重要因由之一。後來,羌族婦女慢慢掌握了口弦彈奏技巧,這一樂器也就廣泛傳播開來。 [1] 

口絃音樂基本特徵

口絃音樂製作流程

布拖彝族口弦
口弦製作流程 口弦製作流程
布拖彝族口弦在當地稱為“勒果”,有竹質和銅質兩種不同的形制,製作時以兩片以上同材料的簧組合為一件。竹質口弦一般長十五釐米左右,寬一釐米多,形如短劍;銅質口弦一般長八釐米左右,形如樹葉。簧片中刻出簧舌,用手指撥動簧片頂端,靠簧舌振動,每片可發出一個固定音。兩片簧舌的口弦可發宮、商二音,三片簧舌的可發宮、商、羽三音,四片的可發徵、羽、宮、商四音,五片的可發徵、羽、宮、商、角五音。 [4] 
北川羌族口弦
口弦的製作工藝簡單,是用一塊長約10釐米的青篾,中間挖削出一塊小的簧片,簧片有點像風琴上那樣,一側有一根繩子。它的製作看起來簡單,但挖削簧片卻是很關鍵的工藝,稍有偏差就達不到彈奏的效果。 [1] 

口絃音樂演奏方式

布拖彝族口弦
布拖彝族口弦 布拖彝族口弦
口弦的演奏方法有用手指撥動和抻動兩種。手指撥動的演出方法為,左手拇指和食指夾住弦柄,多片弦則使其呈扇形,將簧舌部分置於兩唇間,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來回撥動口弦尖端,引起簧舌振動,便發出明亮的叮咚之音。抻動演奏方法為,在每個簧片的尖端繫有一條絲線,演奏時將線頭套在右手指上,以指牽線使簧片振動發音.演奏者利用雙唇向前突出使筒狀增加共鳴、擴大音量,並藉以口型交換和控制呼氣等方法,變化出不同的音色。 [5] 
北川羌族口弦
彈奏時,右手將口弦置於兩唇,左手扯動麻線,竹簧即發出聲音。其聲清雅嫋嫋,餘音不絕。口弦的音域狹窄,不足一個八度,只能彈奏出一些簡單的音調。口弦彈奏十分講究,通過一側的麻線拉動產生的震動來發音。音律的改變全靠演奏時扯動麻線的力度和舌頭觸及簧片的位置以及口型的大小、口中氣流強弱來決定,彈奏難度大。 [1] 

口絃音樂藝術特色

北川羌族口弦 北川羌族口弦
布拖彝族口弦
四川彝族口絃音樂分為語義性的、語義性向非語義性過渡的和非語義性的三種類型。
1、語義性口絃音樂。涼山彝族語言聲調平直、穩定的特徵,使人們在口弦上進行音樂處理時極易獲得準確的樂音位置。
2、語義性向非語義性過渡的口絃音樂。這類口絃音樂是在語言聲調模擬的基礎上產生的樂曲。它的主導樂句或音樂動機,是對某語言的聲調、節奏的忠實的模擬,在此基礎上體現本民族習慣的旋律發展手法。這些樂曲具有接近語言聲調,表達語義性的一面,又有遠離言語自然形態,具有非語義性的一面。
3、非語義性口絃音樂。它雖然保留着第一類口絃音樂的某些結構痕跡,但在音調發展上已具備完整的音樂發展規律,在旋律線走向上已顯示出明確的有序性,並已完全脱離了語言聲調的約束,在音樂藝術的範圍內進行發展創造。人們通過樂曲,將產生較為豐富的民族藝術聯想。 [6] 

口絃音樂代表作品

布拖彝族口弦代表作有《彝族口弦》《口弦情》《口絃聲聲》。 [4] 
北川羌族口弦代表作有《出嫁歌》《社會主義好》《悲歌》《吆羊歌》。 [7] 

口絃音樂傳承保護

北川羌族口弦 北川羌族口弦
傳承價值
布拖彝族口弦是布拖彝族民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由此形成的口絃音樂是民族音樂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4] 
傳承狀況
口弦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布拖全縣個體口弦加工作坊已基本消失,當地現有的竹製口弦為數極少,處於滅絕邊緣。 [4] 
作為具有羌族特色的樂器,口弦正面臨斷代的命運,會彈奏的人寥寥無幾。 [1]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北川羌族自治縣文化館、布拖縣文化館獲得“口絃音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口絃音樂”項目保護單位布拖縣文化館、北川羌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1] 

口絃音樂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8月10日,湖北省博物館舉行“初音”世界口弦文化藝術展,展覽於今日正式開幕,展期將持續至11月19日,並免費向市民開放。 [9] 
2019年7月20日,火把原鄉·燃情阿都2019中國布拖彝族火把節開幕式舉行。來自各鄉村彝族羣眾紛紛身着彝族特色盛裝,來到彝族火把節開幕式上,彝族口弦向遊客展示布拖民族風情民俗表演。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