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叢深

鎖定
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幹事。1953年畢業於東北魯藝戲劇部研究班。歷任哈爾濱話劇院編劇,哈爾濱市文聯副主席,中國劇協第三屆理事、第四屆常務理事。是第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文聯第五屆委員,哈爾濱市作協名譽主席,黑龍江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創作的話劇《千萬不要忘記》1964年獲優秀劇本獎。《間隙和姦細》1979年獲全國話劇調演劇本二等獎。
中文名
叢深
籍    貫
黑龍江延壽
職    業
話劇編劇
主要成就
馬戲團的新節目

叢深基本信息

叢深(1928~2007),黑龍江延壽人,祖籍山東,幼年時期家境貧困,讀書期間,刻苦認真,高中畢業後,留校任教。著名作家劇作家。歷任哈爾濱話劇院編劇,哈爾濱市文聯副主席,中國劇協第三、四屆常務理事,第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文聯第五屆委員,哈爾濱市作協名譽主席,黑龍江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等。著有電影文學劇本《笑逐顏開》、《馬戲團的新節目》、《千萬不要忘記》、《奸細》、《幸運的人》,話劇劇本《先鋒戰士》、《悲喜之秋》等。2007年12月12日逝世於哈爾濱。 [1] 

叢深人生簡歷

1946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哈爾濱市第一中學政治輔導員,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幹事,市文聯文學戲劇科科員,市文聯創作員,哈爾濱電影製片廠、哈爾濱話劇院編劇,市文聯副主席、黨組書記主席。全國第三、五、六屆人大代表,全國文聯第五屆委員,哈爾濱市作協名譽主席,黑龍江省影協副主席。
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
1948年,創作《不泄氣》劇本,這是他的處女作劇本。
1951年,叢深和王雲岫結婚。王雲岫是叢深的鄰居,是哈爾濱市文化局系統的一位人事幹部。叢深和王雲岫育有三個女兒,從玲、叢苗、叢晶,三個女兒都很成才。但王雲岫卻在和叢深生活的第三十個年頭裏不幸病逝。 [2] 
1953年畢業於東北魯迅文藝學院劇作幹部大專班。
195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一級編劇
1958年哈爾濱電影製片廠成立,他調往該廠任編劇,開始了電影文學劇本的創作
1959年又創作了《笑逐顏開》等電影劇本。
1960年哈爾濱電影製片廠下馬後,他被調入哈爾濱話劇院任編劇。
周恩來總理接見劇組成員1964年 周恩來總理接見劇組成員1964年 [3]
1963年赴北京演出,一炮打響,演出了100多場。薄一波、彭真、朱德、劉少奇、夏衍、曹禹等觀後大加讚賞。1964年1月5、6日,哈爾濱話劇院進中南海紫光閣演出,後國務院在民族宮包場演了3個月。
1964年創作的話劇《千萬不要忘記》獲優秀劇本獎。
1979年《間隙和姦細》獲全國話劇調演劇本二等獎。
1982年1月,經人介紹叢深和妻子李廣仙相識。時李廣仙38歲,是原黑龍江歌舞團的著名歌唱家。那年叢深54歲,兩人相差16歲。在經過7個月的接觸後,兩人於當年8月結婚。 [2] 
2005年,《自選作品集》出版 [1]  [4] 
2007年中國話劇誕生100週年之際,人事部、文化部授予30位話劇藝術家“國家有突出貢獻話劇藝術家”榮譽稱號,叢深是哈爾濱市獲此殊榮的話劇藝術家。 [5] 

叢深代表作品

從1948到2005年病重,50餘年來,話劇《百年大計》、《千萬不要忘記》、《先鋒戰士》、《悲喜之秋》、《間隙和姦細》,電影《徐秋影案件》、《笑逐顏開》、《馬戲團的新節目》、《幸運的人》等均深受觀眾喜愛。
叢深最具代表作的劇本是話劇和後來改編成電影的《千萬不要忘記》。
叢深的名字是和話劇《千萬不要忘記》緊緊連在一起的,作為劇中主人公丁少純的原型之一的哈爾濱電機廠的老職工李道仁,不勝悲痛,和叢深相識相交已經45個年頭了。半個多世紀的悠悠往事,隨着記憶閘門的開啓,禁不住混同着淚水緩緩地流淌出來。1962年,叢深在哈爾濱電機廠深入生活時,聽説蹲在大電機定子上的下線工人稍不慎,將把拴在鑰匙上的小鋼尺,埋在大電機定子的槽子裏,險些變成大炸彈。他認為一個工人的一時疏忽竟能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這問題既尖鋭而又簡明易懂,是戲劇情節的好素材。丁少純就是和叢深同宿舍的李道仁和白憲章綜和而成的藝術角色。 2005年,《自選作品集》出版後,叢深還分別贈送他倆一人一套,2006年,白憲章逝世,李道仁怕叢深傷心沒敢告訴他。白憲章的兒子電機廠某公司的副經理白廣明,代表他的父親來為叢深送行,他説,叢深勤於下廠生活才有《千萬不要忘記》問世,叢深描述工人之家,洗練而生動。一件毛料上衣引起的家庭風波,也許會讓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摸不着頭腦,可這正映襯着那個時代的特點。 叢深的朋友有建築工地工人,有油田鑽井隊長,因為有了他們,叢深的作品才人物個性鮮明,生活氣息濃郁,傳達出真情。《笑逐顏開》取材於哈爾濱婦女蓋大樓的故事,1958年劇本誕生在哈爾濱熱電廠的建築工地上,是他在工棚裏熬過了整個夏天的創作成果。電影展現了上世紀50年代中國工人的精神風貌,抒發着新中國主人翁發自內心的自豪和激情,真實展現了那個時代火熱的生活。上世紀80年代,人們對於自身命運的思索也逐漸深邃起來,這時的叢深緊跟時代的腳步,將當代人的困惑、苦悶、奮進以及對命運的抗爭表現出來。《悲喜之秋》、《幸運的人》、《膽識之歌》的改革者深得人心,驚濤駭浪中衝向潮頭,他寫的發生在哈爾濱的工人故事耐人回味,記錄並見證了一代代勞動者的夢想。

叢深藝術觀點

叢深的創作,均來自豐厚的生活真實當中,每一部劇作都包含着他親自體察生活的艱辛,苦辣;每一個人物都溶匯了豐富感情色彩。在他筆下的藝術形象,豐滿,真實,形成了他獨具特色的創作手法。激勵人們追求高尚美好,是他一生創作的願望和追求。
一個藝術家應該胸懷坦蕩,剛直不阿,求真務實;不趨炎附勢,不苟且,不媚俗,這就是藝術家的風骨。
無論時代怎樣變遷,文學藝術作品應具有的認識、審美、愉悦、教化四大功能不應改變。特別是其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德育作用”,在社會全面走向市場經濟的時代應該更為重要。“貼近人民羣眾,緊扣時代脈搏”,真實生動地再現生活原貌,又提煉和濃縮生活的主旨和精華,從而啓迪人們,激勵人們去追求高尚和美好,這是他一生藝術創作的願望和追求,也是他努力去實踐的人生過程。 [3] 
哈爾濱市文聯主席王忠義認為,叢深在戲劇藝術上勤奮創作,筆耕不輟,著作頗豐,為新中國戲劇藝術事業和電影文學創作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懈努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漫長的50餘年創作生涯中,他堅持正確的創作方向,始終不懈地以滿腔熱情歌頌人民、歌頌社會主義新時代,他的作品生動刻畫了社會主義建設特定歷史階段的發展歷程,描繪了歷史發展畫卷,在我國戲劇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6] 

叢深人物評價

從深以文藝作品和人品道德來生活在觀眾和同事中間,是哈爾濱文藝界內公認的德藝雙馨戲劇藝術家。 [2]  他2007年12月12日去世後,12月15日哈爾濱文藝界知名人士就召開座談會追憶從深的點點滴滴。
哈爾濱市文聯老幹部尚一説,叢深一生淡泊名利,品德高尚,始終以“德藝雙馨”規範自己的言行。文革前他將個人4萬元創作演出版權稿費全部交給國家,彰顯了他高尚的品德。 據哈爾濱市文聯老幹部劉春回憶,1950年叢深作為文化代表慰問團成員赴朝鮮戰場採訪,曾先後幾次冒着生命危險到前線,獲取珍貴的創作素材,回國後,寫出小説《汽車打飛機》等。1965年越南抗美戰爭時期,他作為中國作家協會4人訪問團成員,與巴金等著名作家赴越採訪,創作出了長篇報告文學《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1966年他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成員,參加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亞非作家緊急會議,展示了中國藝術家的才智和風采。叢深在任期間,抓文藝精品,注重人才培養,從基層調入李漢平、孫幼忱等一大批骨幹作家。
老作家李五泉説:叢深因長期晚上創作,積勞成疾,晚年發現患有腎病。2005年,病情的惡化使叢深不得不坐輪椅,但他仍念念不忘他所摯愛的話劇藝術,提出了許多有益建議,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哈爾濱市文聯主席王忠義深情地回憶,叢深在漫長的50餘年創作生涯中,堅持正確的創作方向,以滿腔熱情歌頌人民、歌頌社會主義新時代,生動刻畫了社會主義建設特定歷史階段的發展歷程,對新中國戲劇藝術和電影文學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