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反越戰運動

鎖定
反越戰運動是指1961年,美國捲入越南戰爭以後,各大新聞機構組成駐西貢記者團„1963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放美軍士兵虐待俘虜的鏡頭,震驚全國。1964年爆發了部分新界人士支持華盛頓反越戰的”五二不威運動”。1965年,《壁壘》月刊連續載文揭露政府對越政策上的侵略性動機,同年8月,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放”火燒錦的也”的錄像,批評美軍的小人行為。 [1] 
中文名
反越戰運動
發生時間
1961年
主要人物
學生
類    別
歷史事件
越南戰爭,美國人前前後後打了二十年,這不僅是美國二戰以後參加的最大規模的戰爭,也是美國曆史上進行過的時間最長的的一場戰爭。美國前後投入六十五萬人蔘戰,共造成近六萬人死亡、失蹤,三十萬人受傷。美國為此至少投入了兩千五百多億美元的巨資,由於國防開支的逐年增加,其經濟增長在1970年一度陷入停頓的狀態,以致爆發了經濟危機。
除了這些硬性的毀傷,美國人民的精神狀態更是被這場毫無意義而又無休止的戰爭打入谷底。同時,美國在越戰中觸犯的種族、民權以及人道主義問題,在美國國內激起了巨大的漩渦,社會中的各個階層、羣體在這個漩渦中的對立造成了整個國家極度地分裂。
在這場戰爭持續的過程中,美國國內反對的聲音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這就是美國的"反越戰運動"。自從1964年開始,小規模的反戰運動就已經在美國大學的校園中展開了。當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國內"反戰"思想在左翼思潮的推動下愈演愈烈,致使後來一系列學生運動在全美爆發。同時,由於大批左翼媒體的加入,美國國內反戰的聲音在社會輿論中漸漸佔據了上風。以大學生、高中生、亞裔族羣為主的"反戰生力軍"在各大城市掀起一系列的遊行示威,同時伴隨發生的是一系列的流血衝突事件。最終,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學生罷課運動在1970年5月爆發,十多萬青年學生湧入華府進行抗議。
美國在冷戰背景下進行的越南戰爭,更多的是基於意識形態,而非國家利益。意識形態的對立,再加上朝鮮戰爭的失敗,讓美國把在東亞的籌碼壓在了南越這棵"救命稻草"身上。在1955—1960年間,美國在越南的動作還主要是以扶植南越親美政權、提供軍事援助為主。這段時間並沒有激起美國國內多大的反彈,對於美國的青年學生來説,這離他們十分遙遠。
進入60年代以後,美軍開始對越南戰事的不斷地介入。1961年5月14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在下令向南越增派100名軍事顧問,同時決定增派400名特戰隊員,這標誌着美國對越特種作戰的開始。隨後,美國展開對北越的轟炸行動。1965年3月8日,美國派出3500名海軍陸戰隊員登陸峴港,美國與北越直接交手。
1967年,美國各大報在報道越南戰爭問題上的基調從懷疑開始轉向肯定地認為美國不能獲勝,1968年,美軍包圍越南南方的美萊村,殺死包括兒童在內的村民567人,被隨軍攝影帥拍成電影后在美各大電視台播放,激起了”向華盛頓進軍”的反戰運動。1969年5月和11月,《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時代》雜誌、《新聞週刊》等報刊的記者、編輯參加反戰遊行示威。
1970年5月,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全國學生總罷課爆發,多所大專院校的師生罷課罷教參加反戰運動,10多萬學生湧人華盛頓進行抗議.美各大新聞機構再度掀起抨擊侵越政策的高潮。1973年美軍全部撤出越南。
自此,美國深深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這就需要大量的兵員。在越戰初期,美國一直實行的是徵兵制度,直到1973年才被廢除。大批的美國青年反對越戰,除了對美軍入侵越南的行為而感到憤慨,也有着他們最為直接的利益訴求——逃避兵役。
越戰初期時,美國所有適齡男子的信息都被徵兵部門收錄,被徵召的男子必須到各地的徵兵委員會接受評估,徵兵委員會有權決定一名男子是否要被送到越南的叢林。當然,某些羣體是可以暫緩服兵役的,比如:已經結婚的人、有小孩的人、有身體或精神缺陷的人、有家人需要照顧的人、正在讀大學的人。雖然讀大學可以短暫的躲避兵役,但是終有畢業的那一天,早在1964年,就有很多學生將自己的徵兵卡片當眾燒掉。很多即將被送到越南的青年男子為了逃避,想出各種辦法:通過關係向徵兵委員會"施壓"、逃到加拿大或者墨西哥,甚至還有人裝病、自殘。約翰遜總統在1965年宣佈不能因結婚而推遲服兵役後,上述現象變得越來越多。1969年底,美國徵兵部門為平息公眾憤怒,不得不實行徵兵抽籤制度。
在越戰期間,一些美國媒體通過電視直播的方式向美國民眾展示殘酷的戰場畫面,甚至是美國大兵行兇作惡的鏡頭。在這之前,普通民眾只是聽説戰場十分殘酷,如果沒有上過戰場,很難感同身受。而這一次卻是親眼見證了前線的血腥,這隨即就在美國國內掀起了巨大的輿論漩渦。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反戰浪潮中,青年學生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他們認為美國不應該打越南戰爭;他們與亞裔族羣"並肩戰鬥",認為美國大兵在越南的野蠻行徑是對亞洲人民的種族歧視。
反對侵略戰爭、反對種族歧視、反對帝國主義,這些政治正確的口號在越戰時期的美國國內成為了青年羣體中的主流共識。這樣的反對聲音有力地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
在這場"反越戰運動"中,美國國內的一股新興勢力迅速舉起,那就是"new left"(新左翼)。這個羣體的輿論力量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越戰中後期美國的國家決策。如果説大家對"new left"這個詞比較無感,那要説"白左"大家就明白了。今天,美國國內的"白左"就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反越戰運動"中崛起的"new left"發展而來的,甚至可以説,"new left"就是"白左"。
現如今,"白左"已經佔據了美國國內主流的輿論力量,為什麼會有"白左"呢?隨着社會分工的高度分化,很多人在看待問題時往往認不全事物本來的面目,這是西方社會"白左"橫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美國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多元化社會,越戰期間美國國內崛起的"白左",在美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以來得到了更加迅猛的發展。在今天的美國社會,"白左"在公共利益和傳統道德面前所持的態度已經大大地超出了越戰時期反對侵略的意義範疇。
當年,美帝在越南無惡不作,燃燒彈、橙劑、戰後遺腹子等等反人道的行為,直接催生了美國國內"白左"羣體的出現。天道有輪迴,當年美國搬起的石頭,今天重重地砸在了自己的腳上!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