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及達尖犁頭鰩

鎖定
及達尖犁頭鰩(學名:Rhynchobatus djiddensis)是尖犁頭鰩科、尖犁頭鰩屬的魚類。體平扁延長。體盤長約為全長的2/5,長比寬為大。吻長而尖突,背視三角形。眼橢圓形,瞬褶稍發達。噴水孔比眼小,後緣具2個皮褶。鼻孔狹長,斜側位,距口頗近,長比鼻間隔為大或等大。口中大,橫列。齒面波曲,上下凹凸相承。體盤上的結刺比在圓犁頭鰩者為細弱,排列式型相似。胸鰭中大,基底前延,伸達鼻孔後緣的水平線;前緣、後緣、裏緣都斜直,外角、裏角都圓鈍。腹鰭小,距胸鰭基底的距離約與第一背鰭基底長相等,外角圓鈍。背鰭2個,中大,上角圓鈍;第一背鰭起點稍後於腹鰭起點;第二背鰭比第一背鰭小。尾平扁,漸狹小,每側具一皮褶,後部尤明顯。尾鰭短寬,略呈叉形。體褐色;吻端常具1-2個小黑斑,上眼瞼具一條黑紋或分成2斑,胸鰭基底上具一黑色圓斑,周圍具白斑,或僅上後方具一白斑;胸鰭和尾的前部也隱有白斑分佈;尾側常具一淺白色縱紋,長大者體一般灰褐色。
及達尖犁頭鰩為暖水性底層魚類。棲息於外海,於沿岸淺海域至陸棚內約五十米淺水生活,偶入沙泥底潮間帶、河口鹹淡水及瀉湖。性格温順,晝間多匍匐於水底,入夜較活躍。攝食魚類、貝類、蝦、蟹和蝦蛄等。分佈於巴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伊朗、伊拉克、以色列、肯尼亞、科威特、莫桑比克、阿曼、卡塔爾、沙特阿拉伯、索馬里、南非、蘇丹、坦桑尼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也門。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Whitespotted Wedgefish、Whitespot Giant Guitarfish
別    名
吉達鼻鰩
吉達鰩
中文學名
及達尖犁頭鰩
拉丁學名
Rhynchobatus djidd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鰩形目
亞    目
犁頭鰩亞目
尖犁頭鰩科
尖犁頭鰩屬
及達尖犁頭鰩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Forsskål,1775
保護級別
(IUCN 2018年 ver 3.1)——極危(CR) [3] 

及達尖犁頭鰩動物學史

及達尖犁頭鰩(Rhynchobatus djiddensis)是在1775年,由瑞典博物學家福斯科爾(Peter Forsskål,1732-1763),在《描述動物、鳥類、兩棲動物、雌蟲、昆蟲、害蟲》(Descriptiones animalium,avium,amphibiorum,piscium,insectorum,vermium)裏,根據採自中東吉達(Djidda)及盧海耶(Lohaja=Luhaiya,Luhayyah)的標本,以Raja djiddensis之學名發表的,為首次描述。 [4] 
及達尖犁頭鰩學名的由源,屬名Rhynchobatos是希臘語“rhynchos”的拉丁語“rhynch”及希臘語“batēs”的拉丁語“bat”或希臘語“batis”的拉丁語“batis”的併合,意思分別是“嘴/鼻”的“爬者/鷂/鰩”;而種名djiddensis是中東地名吉達(Djidda)的拉丁語化名。 [4] 
中國香港最早記錄,是著者於1980年代香港海域考察時,於南部海域捕獲所確認的個體,為新記錄。
尖犁頭鰩屬(Rhynchobatus)是在1837年,由德國魚類學家及生理學教授米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1801-1858)與德國醫生、病理學家及解剖學家亨勒(Friedrich Gustav Jakob Henle,1809-1885),在《自然歷史檔案》(Archiv für Naturgeschichte)第3捲上論文《橫嘴類的全述》(Ueber die Gattungen der Plagiostomen)中,根據1801年是德國博物學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與德國博物學家施耐德(Johann Gottlob Schneider,1750-1822)在1801年的著作《系統魚類學》(Systema Ichthyologiae)中發表的“斑紋鰩(Rhinobatus laevis)”為模式種而建立。 [4] 
該種的先定同物異名為Raja djiddensis、Rhinobatus djiddensisRhychobatus djiddensis,次定同物異名有Rhinobatus maculataRhychobatus djiddensis [4] 

及達尖犁頭鰩形態特徵

體平扁延長。體盤長約為全長的2/5,長比寬為大。吻長而尖突,背視三角形。眼橢圓形,瞬褶稍發達,眼間隔約等於吻長的1/3。噴水孔比眼小,後緣具2個皮褶,裏面1個有時不顯著。鼻孔狹長,斜側位,距口頗近,長比鼻間隔為大或等大;前鼻瓣中部具一圓形突起和一淺弧形薄膜。口中大,橫列,比鼻間隔為寬。齒面波曲,上下凹凸相承;齒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在凸出處的齒稍大,每行60餘齒。體盤上的結刺比在圓犁頭鰩者為細弱,排列式型相似,但有些部分消失,眼上與眼前1行,呈半月形;體盤正中脊椎線上1縱行;肩區裏側1行,中間有幾刺消失,分作前後兩列,外側僅留1-2刺,或完全消失。鰓孔狹小,位於胸鰭基底裏方。 [5] 
胸鰭中大,基底前延,伸達鼻孔後緣的水平線;前緣、後緣、裏緣都斜直,外角、裏角都圓鈍。腹鰭小,距胸鰭基底的距離約與第一背鰭基底長相等,外角圓鈍,裏角鈍尖突出。背鰭2個,中大,上角圓鈍,後緣凹入,下角尖突;第一背鰭起點稍後於腹鰭起點,或與腹鰭基底中間相對;第二背鰭比第一背鰭小,與第一背鰭的距離比第一背鰭基底長約大2.5倍。尾平扁,漸狹小,每側具一皮褶,後部尤明顯。尾鰭短寬,略呈叉形,尾椎軸略上翹;上葉延長,比下葉大,下葉前部三角形突出;後緣寬而凹入。 [5] 
體褐色;吻端常具1-2個小黑斑,上眼瞼具一條黑紋或分成2斑,胸鰭基底上具一黑色圓斑,周圍具白斑,或僅上後方具一白斑;胸鰭和尾的前部也隱有白斑分佈;尾側常具一淺白色縱紋,長大者體一般灰褐色。 [5] 

及達尖犁頭鰩生活習性

及達尖犁頭鰩為暖水性底層魚類。棲息於外海,於沿岸淺海域至陸棚內約五十米淺水生活,偶入沙泥底潮間帶、河口鹹淡水及瀉湖。性格温順,晝間多匍匐於水底,入夜較活躍。攝食魚類、貝類、蝦、蟹和蝦蛄等。 [4]  [6] 

及達尖犁頭鰩分佈範圍

及達尖犁頭鰩分佈於巴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伊朗、伊拉克、以色列、肯尼亞、科威特、莫桑比克、阿曼、卡塔爾、沙特阿拉伯、索馬里、南非、蘇丹、坦桑尼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也門。 [3] 

及達尖犁頭鰩繁殖方式

及達尖犁頭鰩為卵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黃為食,然後通過特殊結構間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質的子宮液,從而從母親那裏獲得更多營養。夏季在南非海域繁殖,每次產仔4-10尾,雄魚體長大約156釐米時性成熟,雌魚體長大約177釐米時性成熟。 [7-8] 

及達尖犁頭鰩保護現狀

及達尖犁頭鰩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極危(CR)。 [3] 
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 [9] 

及達尖犁頭鰩種羣現狀

由於其沿海棲息地受限,生活史特徵緩慢,易受各種漁具捕獲以及需求量不斷增加。及達尖犁頭鰩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捕撈,因為該物種被其分佈範圍內的許多個體和商業漁業作為目標和兼捕物。它分佈在高捕魚強度地區,易受多種漁具的影響,例如刺網、拖網和魚鈎。 [9] 

及達尖犁頭鰩主要價值

及達尖犁頭鰩為良好的食用魚,肉經熏製後味佳,各鰭可制魚翅,無明顯漁期,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偶而可為定置網捕獲,產量並不太大。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