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

鎖定
《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是晚唐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首聯寫作者寫詩的原因,行次灞上,便作此詩,回寄同科未及話別諸友,以抒情懷;頷聯寫作者東歸後與同年彼此相隔,雖音書可通,卻終難知彼此消息,只能長相憶而已;頸聯寫友人間推測作者行蹤卻難於相聚;尾聯寫勸慰友人:離愁難,不要折柳相贈。這首詩雖然是寫別離,卻貴有風致,詠離別而無離恨,喜悦輕快心情溢於字裏行間,別具一種顧盼生姿之風致。
作品名稱
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
作    者
李商隱
創作年代
晚唐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作品原文

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1
芳桂當年各一枝2,行期未分壓春期3
江魚朔雁長相憶4,秦樹嵩雲自不知5
下苑經過勞想像6,東門送餞又差池7
灞陵柳色無離恨,莫枉長條贈所思8 [1] 

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註釋譯文

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詞句註釋

1.次:停留。灞上:在今西安市東。卻寄:回寄。李商隱於開成二年擢進士第。同年:科舉制度同榜的人稱同年。
2.芳桂:桂花。古代以登科為折桂,《晉書·郄詵傳》:“臣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一枝,崑山片玉。”當年:正當少壯之年。
3.未分:未料。壓:迫。壓春期,謂春天將盡。
4.江魚朔雁:分指相隔兩地的朋友、同年。
5.秦樹:秦地之樹。嵩雲:嵩山之雲。
6.下苑:長安城東南曲江池風景區。
7.東門:長安城東出第一門曰宣平門,亦曰東城門。送餞:以酒宴送別。差池:不齊之貌。陰差陽錯。
8.長條:柳枝。 [2] 

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白話譯文

我們正當妙年,幸運地各折一枝芳桂;卻也不曾料到:才是春末,我能有機會東歸。
我們一在北地,一去南方,雖然也可以長相憶念,但遠隔秦樹嵩雲,今後的行蹤,也就很難知悉了。
我們過去在下苑一帶的遊宴情況,此後也只能從想象中去回味了。
我們各折桂枝,我此去是及第東歸,面對灞橋柳色,自然不會惹起離愁,也就不須辱折柳條以相贈了。 [3] 

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創作背景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李商隱應試,經令狐絢譽薦,而登進士第,高鍇當時共錄取了四十名新進士,除李商隱外,還有李肱(狀元)、張棠、李定言、牛叢、鄭茂諶、曹確、吳當等。這些就是李商隱的同年好友。其中韓瞻後來成了李商隱的聯襟,關係最為密切。離京之前,同年好友們設宴為商隱餞行,大家互相勉勵一番,約好今後要儘量互相提攜等等,然後握手道別。李商隱及第離會後,即東歸濟源(今河南省濟源縣)省母,行次灞上,便作此詩,回寄同科未及話別諸友,以抒情懷。 [4-5] 

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作品鑑賞

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寫于歸鄉途中寄贈作品,詩歌中的情誼綿長而温和。首聯寫李商隱和他的友人們及第正當妙齡,分手的時候已是暮春,“芳桂當年“”化用典故,謂自己和同科進士當時同為進士,未料到離別之日竟在春末。頷聯寫同年分手之後,南北東西,會面很難,惟有彼此相憶,而具體的情況自然不能詳知了,“江魚朔雁”與“秦樹嵩雲”相對,進一步加深離別後信息難知的氛圍。頸聯寫想邀約一道暢遊曲江風景區,卻未能如願,不過是空想而已;誰知東門餞別又陰差陽錯,同年竟未能同聚。尾聯借用典故灞陵柳色,古人送客至灞橋,會折柳贈別。寫了灞岸之垂柳本無離別之苦,不必枉折柳枝贈與同年。蓋言同時及第,春風得意,無別離之恨也。及第東歸,春風得意,卻寄之作,情意藹然。語調平和,無驕無怨,思深詞淺,興味翩翩。灞陵的柳色,經常被詩人們用來形容離恨,李商隱卻別出心裁,用“無離恨”來點出這份情誼將隨着江魚、朔雁的忙碌而長駐心間,離別的相思,於是不能稱其為苦,反而有了一種念想的甜蜜。這是一個意氣風發的舉子的心態,在少年得意後,他將世界的一切都看得那麼美好。 [2]  [6] 

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名家點評

清·陸昆曾:起言幸與諸公同登一第,正相聚之始也,不意歸期迫我先春而行。二語完卻“及第東歸”四字。下言嗣後從彼此相憶,正恐消息難知,有天隔一方之感耳。五句因獨行踽踽,是以下苑經過,謾勞相像。六句因同年濟濟,是以東門送餞,未免差池。結言及第東歸,幸與去家有別。灞陵柳色,覺無離恨,不煩公等之攀折以贈也。(《李義山詩解》)
清·紀昀:致怨同年,語尤過激,義山蓋褊躁人也。(《玉豀生詩説》)
清·張採田:此蓋同年中相厚者未及話別,先以之詩,故措話皆深透一層,愈覺情意藹然,無所謂致怨過激之語也。(《李義山詩辨正))
清·馮浩:姚氏謂必同年中最知愛者,未及話別,故寄之。末言對此灞橋柳色,彼豈能知人離恨耶?翻覺折贈之為俗況矣。此解為合,正醒出不及話別也。錢曰“以及第故無離恨”,似淺矣。(《玉豀生詩集箋註》) [7] 

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文宗開成二年( 837)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託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温庭筠合稱“温李”,與杜牧並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8]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368頁
  • 2.    鄭在瀛編著,李商隱詩全集 彙編匯注匯校,崇文書局,2015.08,第144-145頁
  • 3.    鄧中龍,李商隱詩譯註·第1卷,嶽麓書社,2000年,第188-189頁
  • 4.    陸永品注,李商隱詩選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05,第12頁
  • 5.    董乃斌著,李商隱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第68-69頁
  • 6.    嶽娟娟著,唐代唱和詩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07,第123頁
  • 7.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注王步高劉林輯校匯評,李商隱全集(上冊),珠海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第83頁
  • 8.    韓兆琦著,唐詩精講,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01,第3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