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鎖定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是1966年皇冠叢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 於梨華。
中文名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作    者
(美) 於梨華
出版社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文藝出版社
ISBN
9787539936765,7539936762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目錄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內容簡介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是梨華第六本單行本,第三部長篇小説。於梨華長篇小説代表作·當代留學生文學經典開端。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1965年出版。1967年台灣嘉新文藝獎
不同時代的留學生有各有不同的身影,作為5、60年代最早赴美留學的那一代作家,於梨華的小説首開了留學生文學的先河。 白先勇在《流浪的中國人——台灣小説的放逐主題》中,稱旅美作家於梨華為「沒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
書中主人翁-天磊説:「Gertrdde Stein對海明威説你們是失落的一代,我們呢?我們這一代呢,應該是沒有根的一代了吧?」
這種寂寞與苦悶並非只有牟天磊一個人有,不管在美國的,還是在台灣的,他的同代人都有。--美國不是故鄉,台灣不想回,大陸又回不去……
1950年以後的台灣,到美國留學深造成為青年一代最高的理想,特別是1962年修訂<國外留學規程>出國門户大開,留學熱潮達到顛峯。1979年開放出國觀光,廢除出國需有就學、探親、商務等事由等限制,以前要申請護照可真是困難重重。 (以前國人出國目的均以留學、商務考察或依親、探親為主,以觀光為出國目的是不被允許的)。
所以書中的意珊,結婚是她出國唯一之路。
2000年2月,於梨華在《文訊》雜誌發表《35年後的牟天磊》藉由牟天磊暢談許多教職生涯的心境。文中還是沒有交代牟天磊的現況,「沒有替牟天磊決定命運是尊重,只是把他的故事告訴你,沒有權利替他決定命運。」 對於書中角色(不帶她出國就不結婚的意珊),她説:「我也會同情意珊,因為她在小島上待得太久想出去看看天地。」  [1]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主題

於梨華作為一個外省人,內心無法擺脱離散的狀態。她在書中寫道:“我總覺得我不屬於這裏(台灣),只是在這裏寄居,有一天會重回家鄉,雖然我們那幺小就來了,但我在這裏沒有根。”《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集中反映了留學生的苦悶、寂寞與迷惘,作者的自身經歷是小説情節的重要來源。主人公牟天磊在眾人眼裏已是功成名就,但他付出的代價卻是旁人所不能理解的。為了掙扎着求得生存,他幹着各種粗重的工作,還要忍受老闆的隨意侮辱和美國人的種族歧視,失去了初戀的情人,也無法與在美國尋得的情人最終在一起,在情感上受盡痛楚。而人生和情感的失落還不是他面對的僅有的問題,在激烈的文化衝突之下,他的理想不僅在重理輕文的現實中淪落,而且也無法真正與美國社會相融合。無可避免流浪情結,讓他感到“我是一個島,島上都是沙,每顆沙都是寂寞”,這種“無根的一代”心理是由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導致的。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風格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沒有使用傳統的線性敍事,而是在過去、現在、未來,美國台灣、中國大陸這些不同的時空中不斷跳躍。作者借鑑了西方的意識流手法,比如寫天磊回到台北家中,由相片勾起對美國生活的回憶,又由卧室涼蓆上殘留的墨水痕跡憶起和舊情人眉立過去的點點滴滴。而在接風宴席上又想起在美國餐廳所受到的侮辱。作家將人物的過去自然的穿插到了現實意識的描寫之中。
在人物刻畫和環境描寫上,作者傾向於現實主義。天磊的感傷、優柔寡斷,莫氏兄弟的膚淺狂妄,都得到了充分刻畫。作者注重對社會環境的烘托。比如寫天磊回台後所見:“白衣侍者,五色洋酒”、“櫃枱上的人及管電梯的僕歐都講英文”,來表現台灣社會的崇美情緒。另外還有不少景物描寫,如寫美國的高架電車沿途景象:”險臨臨的欄杆上,曬着女人的內褲、破了洞的胸罩、嬰孩的尿布”,寫台灣的街景:“晃動的都是密密層層的人羣,嘈雜的聲音塞滿了燥熱的空氣”。對此,夏志清曾評論説:於梨華“善於複製感官的印象,還給我們一個真切的、有情有景的世界。”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目錄

寫在前面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