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去質子化

鎖定
去質子化與質子化相對,是從分子中脱去質子(H)產生其共軛鹼的過程。在化學中,質子化是原子、分子或離子獲得質子(H)的過程。而去質子化是比如某酸為HX,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成為H離子和X離子,H離子即為質子,則去質子化為去除H離子的過程。
中文名
去質子化
外文名
deprotonation

去質子化基本信息

一個分子被去質子化的難易程度可以藉助其pKa值預測。酸性越強的物質越容易被去質子化。低pKa值表明化合物為酸性,容易將質子給出到鹼。化合物的pKa由多種因素決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共軛鹼的穩定性對其的影響,也就是説pKa主要由共軛鹼穩定負電荷的能力大小來決定。當負電荷分佈在很大表面或長鏈上時,負電荷被穩定住。將負電荷分佈在長鏈或環上的機理之一是共振論。溶劑也有助於共軛鹼上負電荷的穩定。

去質子化調控肝素

基於靜電作用的層層自組裝技術由於在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表面設計和修飾中具有獨特的優點而被廣泛研究.用這種技術改性生物材料不僅可以選擇合適的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質多糖、DNA等)來調控材料表面生物相容性,而且還可以通過改變組裝條件在納米水平上精細調控塗層性質.大多數自組裝多層膜層間存在穿插,降低了層間結構上的規整性,使得靜電自組裝多層膜表面性質隨着組裝層數的奇偶變化可能表現出兩種性質:一種是體現出各種組裝聚電解質性能的交替變化,另一種是由於這種層間穿插而體現出的這兩種聚電解質的協同性能.Akashi等研究發現肝素/殼聚糖多層膜,即使致凝血的殼聚糖層朝外時也表現出良好的抗凝血性,他們推測這是由於多層膜中存在分子量較小的肝素遷移到殼聚糖表面造成的.

去質子化相關內容

德國研究人員發現了光合作用中一個不易觀察的氧氣生產的中間態。一篇相關的研究評述指出,儘管人們已經在設計太陽能轉換器上努力了很久,但是人工的太陽能系統與自然的光合作用相比,能獲取的太陽能微不足道。對自然過程的更好的瞭解也許最終能幫助研究人員設計更有效的捕獲太陽能的系統。在光合作用中,氧生產的能量來自太陽光,並且由一個與蛋白質photosystemII結合的錳複合體催化。在這個過程的經典模型中,這個錳複合體經歷5個氧化狀態,但只有從S0到S3的4個狀態在試驗中觀察到了。MichaelHaumann和同事通過用時間分辨的X射線試驗來實時監測光合作用的雙氧生產,他們發現了S4這個中間態。與過去的假設相反,這個狀態是通過一個去質子化過程,而不是一個電子轉移過程形成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