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拼音:lì),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其本义是质地粗硬的磨刀石,泛指磨刀石,这个意义后写作“砺”。“厉”用作动词时指磨刀使锋利,引申为抽象的勉励、激励,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励”。“厉”又引申为高扬、疾飞,再引申为猛烈、程度深。引申为刚硬、刚烈、威猛,又引申为严格、严厉。 [2]
(基本信息主要来源:《新华写字字典 第2版》 [3]、汉典网 [4])
- 中文名
- 厉
- 拼 音
- lì
- 繁 体
- 厲
- 部 首
- 厂
- 五 笔
- DDNY(86);DGQE(98)
- 仓 颉
- MMS
- 郑 码
- GAY
- 笔 顺
- 横、撇、横、横折钩、撇
- 字 级
- 一级 [1](编号:0215)
- 平水韵
- 去声·八霁 [5]
- 总笔画
- 2+3(部首+部首外)
- 四角号码
- 7122₇
- 造字法
- 形声字
- 字形结构
- 合体字,半包围-左上包围结构
- 统一码
- 5389
- 异体字
- 𥒿、𢋙、𢋭、𠪄、𧓽、𠪿
- 注音字母
- ㄌㄧˋ
文字源流
播报编辑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铜器海狼才铭键旬举文中,就出现了“厉”这个字。金文故料誉写作图1、2、3。作为义符的“厂(hǎn)”,本像山崖形,石字是在“厂”字上增加“口”作为装饰偏旁而成。故古文字中从厂之字,亦可从石作。《说文解字》说:“厉,旱石也。”“旱石”的意思是质地较粗的石头,这种石头可用作磨刀石,所以“厉”的本义是指磨刀石,是“砺”的本字。《说文解字》认为“厉”是形声字:“从厂(hǎn),虿(chài)省声”。“厉”的声符“虿”,古字写作“萬(万)”。甲骨文的“萬”如同一只蝎子。后来“萬”专作数字,人们在它的下部加上了“虫”造出“虿”来指代蝎子。“虿”本以“萬”为声,所以“厉”的声符本来也应该是“萬(万)”,《说文》以为厉为“虿省声”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虿”和“萬”同出一源,所以早期的“厉”字或从“萬”声(如图1、9),或从“虿”声(如图6、8)。 [2]
因为本义是磨刀石,所以“厉”引申后有磨、磨快的意思,如《战国策·秦策》“缀甲厉兵”、《左传》“束载厉兵秣马”“厉兵”指磨砺兵器,使之锋利。后人为了强调这层意思,人们又在它的旁边加个石字,写作砺。所以,作磨刀石和磨的意思,厉和砺古代是相通的。此外还有“厉身”,指磨砺自身。后引申为严厉之义,如厉音(声音严厉)、厉气(严阀验厉的神色)。还可引申为猛烈义。 [6]
励由厉而来,因磨砺之义,又引申为勉励、激励之义。所以,在古代汉语中勉励这方面的意思,“厉”和“励”是相通的户浆艰。可是,在现代汉语中,“厉”和“励”有明确的分工。在劝勉、努力工作方面,只能用励,如勉励、激励、奖励等誉乃纸戒。 [6]
也有人对“厉”的构型提出不同看法。有人说“厉”的字形像一只她去龙蝎子(“萬”)藏在山崖的石缝中。蝎子毒性很大,古人对它十分畏惧。“厉”由此引申出新的意义并产生出新的文字来,作锐利、凶狠、剧烈等意思讲。磨刀石称院臭为“厉”,是因为磨刀时能产生剧烈的摩擦,有如蝎虿蜇人猛烈、锐利。 [6]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lì | 动词 | 磨(使锋利)。 | sharpen | 《左传·哀公十六年》:“胜自厉剑。” 《荀子·性恶》:“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 | |
揣摩;钻研。 | 《孙子·九地》:“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 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固尝钻厉求学,而一经不治。” | ||||
操练;整饬。 | 《墨子·杂守》:“选厉锐卒,慎无使顾。” 《北齐书·莫多娄贷文传》:“周文帝军出函谷,景与高昂议整旅厉卒,以待其至。” | ||||
“励”的古字。勉励;激励。 | 《左传·哀公十一年》:“宗子阳与闾丘明相厉也。” 《汉书·儒林传序》:“太常议,予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贤材焉。” | ||||
振奋。 | 《管子·七法》:“兵弱而士不厉,则战不胜而守不固。” | ||||
指鞭打、扬(鞭)。 | whip |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 |||
振(翅);奋起。 | |||||
疾飞;疾驰。 | 《汉书·息夫躬传》:“鹰隼横厉,鸾俳佪兮!”颜师古注:“厉,疾飞也。” | ||||
踊起;飞升;到达。 | 《管子·地员》:“五沙之状,粟焉如屑尘厉。” | ||||
虐害;欺压。 | 《尚书·梓材》:“予罔厉杀人。” 汉·桓宽《盐铁论·疾贪》:“长吏厉诸小吏,小吏厉诸百姓。” | ||||
指染疫而死。 | 《管子·五行》:“旱札,苗死,民厉。” 《素问·至真要大论》:“森木苍乾,毛虫迺厉。” | ||||
指涉水。 | |||||
裁减。 | 《谷梁传·隐公五年》:“初献六羽,始厉乐矣。” | ||||
拴;系。 |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支诺皋中》:“众因组衣断蔓,厉其腰肋出之。” | ||||
方言。犹瞪。 | 欧阳山《柳暗花明》八六:“陈文雄拿眼睛厉了他一眼。” | ||||
形容词 | 威猛;猛烈;激烈。 | strong; violent | 唐·韩愈《张君墓志铭》:“知死不失名,得猛厉也。” | ||
声音高而急。 | |||||
严格。 | severe;stern | 《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梦神召至座前,诃责甚厉。” | 厉行;厉禁 | ||
危险。 | dangerous | 《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尚书·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 | |||
邪恶。 | evil | 《墨子·节葬下》:“则惟上帝鬼神,降之罪厉之祸罚而弃之。” 明·方孝孺《王子文字解》:“虺,虫之厉者也,而仲虺为良臣……灭恶徵也。” | |||
腰带下垂的样子。 | |||||
名词 | “砺”的古字。磨刀石。 | rubstone |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使河如带,泰山若厉。” | ||
灾祸;祸患。 | trouble; danger | 《魏书·礼志一》:“有水旱灾厉,则牧守各随其界内祈谒,其祭皆用牲。” | |||
病灾;瘟疫。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盗賊公行,而夭厉不戒。” | ||||
指病人。 | 《礼记·檀弓下》:“古之侵伐者,不斩祀,不杀厉,不获二毛。” | ||||
恶鬼。 | 《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 | 厉鬼 | |||
水深及腰,可以涉过之处。 | |||||
古代吐谷浑语,指桥。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按段国《沙州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 | ||||
藩界。 | 《周礼·春官·墓大夫》:“帅其属而巡墓厉。” 《周礼·地官·山虞》:“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 | ||||
月阳名之一。 | 《尔雅·释天》:“月阳: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 | ||||
(Lì)姓氏用字。 | |||||
lài | 名词 | 通“癞”,癞疮;也指生癞疮。 | 《明史·列女传二·王氏》:“议婚数年,伯燮病厉,手挛发秃,父母有他意。” | ||
指生癞病的人。 | |||||
春秋时国名。故地在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北。 | 《左传·僖公十五年》:“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 《汉书·地理志上》:“厉乡,故厉也。”颜师古注:“厉,读曰赖。 |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7]《现代汉语词典》 [8]《汉语大字典》 [9])
古籍释义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九】【厂部】力制切(lì)
旱石①也。从厂,虿省声。
𧓽,或不省。
【注释】①旱石: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麤(粗)悍石也。”徐鼒《讀書雜釋》:“悍之从旱,亦以剛為義,與上‘厎,柔石也’文正相承。” [10]
说文解字注
“旱石也”注:旱石者,刚於柔石者也。《禹贡》:“厉砥砮丹。”《大雅》:“取厉取锻。”引伸之义为作也,见《释诂》。又危也,见《大雅·民劳》传,虞注《周易》。又烈也,见《招䰟》王注。俗以义异,异其形,凡砥厉字作“砺”,凡劝勉字作“励”,惟严厉字作“厉”,而古引伸假借之法隠矣。凡经传中有训为恶、训为病、训为鬼者,谓厉即“疠”之假借也。训为遮列者,谓厉即“迾”之假借也,《周礼》之“厉禁”是也。有训为涉水者,谓厉即“濿”之假借。如《诗》“深则厉”是也。有训为带之𡍮者,如《都人士》“垂带而厉”,传谓厉即“烈”之假借也。烈,馀也。
“从厂,𧍣省声”注:按,《说文》“𥝄”与“𦹌”篆形绝异,厉从𧍣省声,则字当作“𠪄”,而隷体“𦹌”作“虿”,“𠪄”作“厉”,皆从萬,非也。后人以隶改篆,则又篆皆从萬矣。汉隶存者,作“𧔐”作“𠪿”可考也,今篆体及说解皆正。力制切,十五部。
“𧓽,或不省”注:今各本篆从萬下虫,非是。汉人隶多作𠪿,不省。 [11]
广韵
力制切,去祭來 ‖ 萬聲祭1部(lì)
厲,惡也。亦嚴整也,烈也,猛也。又姓,漢有魏郡太守厲温。 [14]
康熙字典
【子集下】【厂部】 厉;康熙笔画:15;部外笔画:13
《唐韵》《集韵》《韵会》力制切。《正韵》:力霁切,并音例。《说文》:旱石也。从厂,虿省声。徐曰:旱石,麤悍石。《玉篇》:磨石也。《诗·大雅》:取厉取锻。
又磨也。《左传·成十六年》:秣马厉兵。《荀子·性恶篇》: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
又《说文》:严也。《论语》:听其言也厉。
又《广韵》:烈也,猛也。《礼·表记》:不厉而威。
又《玉篇》:危也。《易·乾卦》:厉无咎。
又《尔雅·释诂》:厉,作也。注:谷梁传曰:始厉乐矣。疏:兴作也。《方言》:厉,𠨐,为也。瓯越曰𠨐,吴曰厉。
又《玉篇》:虐也。《孟子》:厉民以自养也。
又《玉篇》:上也。《诗·卫风》:在彼淇厉。《韵会》:岸危处曰厉。
又《诗·卫风》:深则厉。注:以衣涉水,由带以上曰厉。
又《周礼·秋官·司厉》注:犯政为恶曰厉。
又《尔雅·释天》:月在戌曰厉。
又《韵会》:丑恶也。《庄子·天地篇》:厉之人夜半生子,恐其似己。
又《史记·严安传》:民不夭厉。注:厉,病也。
又《前汉·儒林传》:以厉贤才焉。注:师古曰:厉,劝勉之也。
又《息夫躬传》:鹰隼横厉。注:师古曰:厉,疾飞也。
又《正韵》:厉鬼。《左传·昭七年》: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
又《正韵》:鞶厉,带重也。《左传·桓二年》:鞶厉斿缨。
又姓。《广韵》:汉有魏郡太守厉温。
又《集韵》《正韵》并落盖切,音赖。《前汉·地理志》:厉乡,故厉国也。注:师古曰:厉,读曰赖。
又《史记·范雎传》:漆身为厉。注:厉,音赖。言以漆涂身,而生疮为病癞。
又《韵会》力孽切。《正韵》良薛切,并音列。《韵会》:严也。一曰囊垂饰。《诗·小雅》:心之忧矣,如或结之。今兹之正,胡然厉矣。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起西音於促柱,歌江上之𩙂厉。注:𩙂厉,歌声淸越也。
考证:“《易·乾卦》:厉旡咎。”谨照原文旡改无。 [12]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厂”从上、左包围“万”,底部“厂”“万”齐平。“厂”,横笔居上偏右。“万”,首笔横在横中线上方,右端超出上面横笔;㇆(横折钩),横段在横中线下侧,竖钩段左斜;末笔撇伸向“厂”下侧,撇尖与钩底持平。 [3]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l | i̯ad | |
王力系统 | 月 | l | ǐat | |
董同龢系统 | 祭 | l | jæd | |
周法高系统 | 祭 | l | iar | |
李方桂系统 | 祭 | l | jadh | |
西汉 | 祭 | |||
东汉 | 祭 | |||
魏 | 祭 | jad | ||
晉 | 祭 | jad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祭霁 | jiɑd | |
北魏后期北齐 | 祭霁 | jiɑd | ||
齐梁陈北周隋 | 祭霁 | jiæi | ||
隋唐 | 高本汉系统 | l | i̯ɛi | |
王力系统 | l | ǐɛi | ||
董同龢系统 | l | jæi | ||
周法高系统 | l | iæi | ||
李方桂系统 | l | jäi | ||
陈新雄系统 | l | ǐɛi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3])
韵书集成
韵书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厉 | 例 | 蟹 | 去声 | 十三祭 | 来 | 开口呼 | 三等 | 次浊 | 力制切/落盖切 | ljæi |
集韵 | 例 | 蟹 | 去声 | 十三祭 | 来 | 开口呼 | 三等 | 次浊 | 力制切 | liæi | |
赖 | 蟹 | 去声 | 十四夳 | 来 | 开口呼 | 一等 | 次浊 | 落盖切 | lɑi | ||
列 | 山 | 入声 | 十七𧀼 | 来 | 开口呼 | 三等 | 次浊 | 刀(力)蘖切 | liæt | ||
礼部韵略 | 去声 | 祭 | 力制切 | ||||||||
增韵 | 去声 | 祭 | 力制切 | ||||||||
去声 | 泰 | 落盖切 | |||||||||
入声 | 薛 | 良薛切 | |||||||||
中州音韵 | 去声 | 齐微 | 郎帝切 | ||||||||
洪武正韵 | 丽 | 去声 | 三霁 | 来 | 次浊 | 力霁切 | li | ||||
赖 | 去声 | 六泰 | 来 | 次浊 | 落盖切 | lai | |||||
列 | 入声 | 五屑 | 来 | 次浊 | 良薛切 | liet | |||||
分韵撮要 | 厉 | 阳去 | 第二威伟畏 | 来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li | 51 | 去声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li | 21 | 去声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li | 55 | 去声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ni | 35 | 去声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ni | 13 | 去声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ɿ | 53 | 去声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li | 55 | 去声 |
晋语 | 太原 | li | 45 | 去声 |
吴语 | 苏州 | li | 31 | 阳去 |
吴语 | 温州 | lei | 22 | 阳去 |
湘语 | 长沙 | li | 45 | 阴去 |
湘语 | 双峰 | li | 33 | 阳去 |
赣语 | 南昌 | li | 21 | 阳去 |
客家话 | 梅县 | li | 52 | 去声 |
粤语 | 广州 | lɐi | 22 | 阳去 |
粤语 | 阳江 | lɐi | 33 | 阳去 |
闽语 | 厦门 | le | 33 | 阳去 |
闽语 | 潮州 | li | 35 | 阳上 |
闽语 | 福州 | la | 242 | 阳去 |
闽语 | 建瓯 | li | 44 | 阳去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5]、汉典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