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厥脱

鎖定
厥脱,中醫病證名,指元氣耗竭,陰陽離決之危症,是內科常見之急症。可因邪毒內陷,或誤食毒物,或大汗、大吐、大泄、大失血,以及勞倦內傷,心氣衰微,心陽不振等原因而導致。臨牀以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表情淡漠或煩躁不安、脈細弱、血壓急劇下降為主要特徵。
中醫病名
厥脱
就診科室
心血管內科
常見病因
邪毒內陷營血、誤食毒物、大汗、大吐、大泄、大失血等。
常見症狀
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表情淡漠或煩躁不安、血壓急劇下降等。
傳染性

厥脱病因病機

由邪毒內陷營血、誤食毒物、勞倦內傷、劇痛、驚恐,以及汗、下、吐太過,引起氣血運行障礙,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氣機逆亂所致。

厥脱臨牀表現

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表情淡漠或煩躁不安、脈細弱、血壓急劇下降。

厥脱診斷

  1. 患者多有急起失血、失水,或創傷,或感受邪毒熾盛,或臟腑氣機失常、氣血壅滯,或藥物的過敏反應等病史。
  2. 臨牀所見患者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或高熱驟降,大汗淋漓,少尿或無尿,脈細弱等證候表現。
  3. 血壓下降。患者病前血壓正常者,收縮壓降至ll千帕以下;原有高血壓者,收縮壓較前降低4千帕或較原有水平降壓20%。脈壓小於2.8千帕。

厥脱辨證施治

厥脱內治法

氣脱型
證候:驟然發生面色蒼白或青灰,四肢厥冷,汗多神疲,氣促息微,口淡不甚渴飲,小便色清量少。舌淡,脈細弱。
治則:補氣固脱。
主方:獨蔘湯(張介賓《景嶽全書》)。
方藥:高麗蔘,加水150毫升,蓋嚴燉20~30分鐘,取汁慢慢呷服,渣再加水燉服2~3次。如無高麗蔘,可用紅參或吉林參等代替。若汗多難止者,加北芪、糯稻根、煅牡蠣,水煎服。
中成藥:高麗蔘注射液,靜推接靜脈滴注。
血脱型
證候:多發於失血之後,面色蒼白,頭暈眼花,汗出,煩躁,心悸,口乾口渴。舌淡而幹,脈細數或芤大。
治則:攝血固脱。
主方:獨蔘湯(張介賓《景嶽全書》)加味。
方藥:吉林參、炙黃芪、阿膠(烊化)。煎水候稍冷,頻服。若黑便柏油樣者,加紫珠草、崗捻根、地捻。吐血、咯血者,加仙鶴草。
中成藥:高麗蔘注射液,靜推接靜脈滴注。
亡陰型
證候:大汗淋漓,煩躁不安,面色潮紅,口渴咽乾,尿少。舌紅幹,脈細數無力。
治則:益氣救陰固脱。
主方:生脈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加味。
方藥:西洋參、麥冬、五味子、枳實、生地黃。水煎服,每日2~3劑。若發熱、氣粗者,加石膏、西瓜翠衣、天花粉。
中成藥:參麥注射液,靜推接靜脈滴注。
亡陽型
證候:大汗淋漓,身涼肢冷,面色蒼白,神情淡漠,氣息微弱,口淡不渴。舌淡潤,脈微欲絕。治則:回陽救逆固脱。
主方:參附湯(陳自明《婦人良方》)加味。
方藥:紅參、熟附子、炮姜、大棗、當歸、桂枝、細辛、通草。水煎服,每日2劑。若面紅、身熱者,屬陰陽俱亡者,加麥冬、五味子、生地黃、枳實。
中成藥:參附註射液,靜推接靜脈注射滴注。
單方驗方:抗寒厥脱方(廣州中醫學院一附院《中醫臨牀診療常規》)。
方藥:高麗蔘、炮附子、黃精、枳實、炙甘草。水煎服。

厥脱其他療法

五絕指針療法
周身多經脈調理加局部選穴刺激治療。
針灸治療
灸法:直接艾灸或懸灸氣海、關元、足三里、膻中穴,每穴4~5壯或20分鐘,適用於亡陽氣脱者。直接灸大敦穴3~5壯(或隱白穴1~3壯),適用於亡陰氣脱者。
針法:取左耳腎上腺區配內關穴,持續電針;取人中、中衝、內關、足三里穴,針刺並用間歇刺激手法。
注射升壓製劑
枳實注射液:靜推接靜脈滴注,每分鐘30~40滴。
複方洋金花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注或靜脈滴注,每日2~3次。
(厥脱的病因複雜,病情危重,在積極救逆固脱的同時,必須加強對原發病的治療,必要時中西醫結合搶救治療;現代醫學的各種類型休克,可參照厥脱辨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