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脈散

鎖定
生脈散,中醫方劑名。為補益劑,具有益氣生津,斂陰止汗之功效。主治温熱、暑熱、耗氣傷陰證。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咽乾口渴,舌乾紅少苔,脈虛數。臨牀常用於治療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神經衰弱所致的咳嗽。
中文名
生脈散
功    效
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主    治
温熱、暑熱、耗氣傷陰證
組    成
人蔘、麥門冬、五味子
出    處
《醫學啓源》
歌訣
生脈麥冬五味參,保肺清心治暑淫,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
組成
人蔘、麥門冬、五味子 [1] 
用量
人蔘9g,麥門冬9g,五味子6g。
用法
長流水煎,不拘時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主治
①温熱、暑熱、耗氣傷陰證。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咽乾口渴,舌乾紅少苔,脈虛數。②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乾咳少痰,短氣自汗,口乾舌燥,脈虛數。
方義
本證多由温熱、暑熱之邪耗氣傷津所致,治療以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為主。肺主皮毛,暑傷肺氣,衞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氣,肺氣受損,故氣短懶言、神疲乏力;陰傷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則咽乾口渴。舌乾紅少苔,脈虛數或虛細,乃氣陰兩傷之象。方中人蔘甘温,益元氣,補肺氣,生津液,故為君藥。麥門冬甘寒養陰清熱,潤肺生津,故為臣藥。人蔘、麥冬合用,則益氣養陰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斂肺止汗,生津止渴,為佐藥。三藥合用,一補一潤一斂,益氣養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使氣復津生,汗止陰存,氣充脈復,故名“生脈”。《醫方集解》説:“人有將死脈絕者,服此能復生之,其功甚大。”至於久咳肺傷,氣陰兩虛證,取其益氣養陰,斂肺止咳,令氣陰兩復,肺潤津生,諸症可平。
運用
本方用於温熱、暑熱、耗氣傷陰證,臨牀應用以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舌乾紅少苔,脈虛數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方中人蔘性味甘温,若屬陰虛有熱者,可用西洋參代替;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禁忌
若屬外邪未解,或暑病熱盛,氣陰未傷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虛,亦應在陰傷氣耗,純虛無邪者,方可使用。
重要文獻摘要
《醫學啓源》:“補肺中元氣不足。”
《內外傷辨》:“聖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真元氣,非補熱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蔘之甘補氣,麥門冬苦寒瀉熱,補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肅燥金,名曰生脈散。孫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之氣,亦此意也。”
《醫方考》:“肺主氣,正氣少故少言,邪氣多故多喘。此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象。人蔘補肺氣,麥冬清肺氣,五味子斂肺氣,一補一清一斂,養氣之道畢矣。名曰生脈者,以脈得氣則充,失氣則弱,故名之。東垣雲:夏月服生脈散,加黃芪、甘草,令人氣力湧出。若東垣者,可以醫氣極矣。”
《古今名醫方論》引柯韻伯:“麥冬甘寒,清權衡治節之司;人蔘甘温,補後天營衞之本;五味酸温,收先天天癸之原。三氣通而三才立,水升火降,而合既濟之理矣。”
《醫方集解》:“人蔘甘温,大補肺氣為君;麥冬止汗,潤肺滋水,清心瀉熱為臣,五味酸温,斂肺生津,收耗散之氣為佐。蓋心主脈,肺朝百脈,補肺清心,則元氣充而脈復,故曰生脈也。夏月炎暑,火旺克金,當以保肺為主,清晨服此,能益氣而祛暑也。”
《成方便讀》:“方中但以人蔘保肺氣,麥冬保肺陰,五味以斂其耗散。不治暑而單治其正,以暑為無形之邪,若暑中無濕,則不致留戀之患,畢竟又無大熱,則清之亦無可清,故保肺一法,即所以祛暑耳。此又治邪少虛多,熱傷元氣之一法也。在夏月肺虛者,可服之。”
《温病條辨》:“汗多而脈散大,其為陽氣發泄太甚,內虛不可留戀可知。生脈散酸甘化陰,守陰所以留陽,陽留,汗自止也。以人蔘為君,所以補肺中元氣也。”
《血證論》:“人蔘生肺津,麥冬清肺火,五味斂肺氣,合之甘酸化陰,以清潤肺金,是清燥救肺湯之先聲。”
參考資料
  • 1.    鄧中甲.《方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