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原發過程

鎖定
最早是由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一個精神分析學術語。
含義是本我形成最初知覺表象的一個過程,它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最原始的慾望(即伊特,也稱本能),它為繼發過程的產生奠定基礎。
繼發過程的實質是因為本我受挫而產生新的發展。
中文名
原發過程
外文名
Primary process
定    義
本我形成知覺表象滿足慾望的過程
實    質
本我受挫而產生新的發展

目錄

原發過程基本概念

一、定義
指本我為了滿足原始慾望或本能,而形成的知覺表象去實現目的的過程。
二、本我
1.本我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衝動和慾望的貯存庫。本我是按“唯樂原則”活動的,它不顧一切的要尋求滿足和快感,這種快樂特別指性、生理和情感快樂。
2.本能
在生物學上,本能是指一個生物體趨向於某一特定行為的內在傾向。其固定的行為模式非學習得來,也不是繼承而來。
三、知覺
知覺是一系列組織並解釋外界客體和事件的產生的感覺信息的加工過程。換句話説,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感官而在頭腦中產生的對事物整體的認識。
四、表象
表象是指基於知覺在頭腦內形成的感性形象。包括記憶表象和想象表象。前者指感知過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腦中再現出來的該事物的形象。後者指對知覺形象或記憶表象進行一定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

原發過程基本內容

原發過程起源

[1]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裏,原發過程就是他所説的“知覺的同一”來消除緊張,所謂的知覺的同一,意思是伊特把記憶意象看成是與知覺同一的,換句話説,伊特不能把我們關於對象的“主觀”、“客觀”區分開來。比如一個口乾舌燥的沙漠旅行者看到了淡水湖泊的幻覺,飢腸轆轆的人夢見有關食物或與吃東西相關的事情等等,都是原發過程的體現,而這種原發過程的實現,叫做“願望滿足”。
原發過程的形成會導致本我的願望滿足,緩解內心外在的緊張感。當現實事物無法得到或滿足本能的時候,就在心中形成一個意象。由於本我不能分清意象與現實,因此在此基礎上誕生自我並進行繼發過程實行現實檢驗。

原發過程作用

但是原發過程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它並不能鮮明的區分主觀客觀,不過它並不是毫無用處的:一個人首先要明白他所需要的是什麼東西然後才能去尋找,如果他在心目中已經有了有關事物的意象,那麼他就明白了自己需要什麼,假如沒有原發過程,一個人只能經歷漫長的摸索,只能靠“試誤行為”來滿足其需要。
由於原發過程不能有效地減輕緊張,繼發過程就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
參考資料
  • 1.    霍爾.《弗洛伊德心理學入門》:商務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