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原平鍋魁

鎖定
原平鍋魁因在歷史上奪得當地爐食之魁而得名。其狀若塊,約三寸長,寸許寬,卷邊滾圓。不包餡的稱空心鍋魁,包餡的另有名稱。應市的多是甜餡鍋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鍋魁。鍋魁餅面橙黃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點,加之包餡的不同、又各具風味。 [1] 
中文名
原平鍋魁
別    名
原平鍋盔,鍋饋
主要原料
麪粉
儲藏方法
常温保存

目錄

原平鍋魁起源

原平鍋魁因在歷史奪當地爐食之魁而得名,其狀若塊,約三寸長,寸許寬,卷邊滾圓。不包餡的稱空心鍋魁,包餡的另有名稱。應市的多是甜餡鍋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鍋魁。鍋魁餅面橙黃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點,加之包餡的不同,又各具風味,使人久食不厭。上原平鍋魁供不應求,除暢銷本省外,還直達京津,北上內蒙,南下四川等地。
原平鍋魁製作歷史悠久,至今已有300餘年。它是一種面制爐烤的甜餡餅子,寬約寸半,長約3寸,圓邊長方形,每個重2兩。其表皮呈黃紅色,特別香、甜、酥、脆。嘴嚼利口吵沾牙,入口自然能團化,存放色味不變,始終酥脆如初。其製作方法是將1斤面抽1兩做餡面,餘2兩做肥面,7兩加鹼、飴合成軟面,餡配製好後,開酶捏成,而後上爐燙烤。因其為小開酥,即1塊麪包一塊酥,故能達到酥,因其烤熟後還要灼一陣,故能達到脆,因用油講究,且配製玫瑰絲,故能達到香,又因其配飴、糖,故能達到甜。

原平鍋魁典故

原平鍋魁
原平鍋魁(5張)
原平鍋魁不僅馳名三晉, 而且遠銷內蒙古和京津唐地區, 像用於筵席的“ 小鍋魁”, 被人戲稱為“ 蛤蟆含蛋”的“ 空心鍋魁”, 還有什麼“ 玫瑰鍋魁” 等等, 品種十分繁多。原平鍋魁本來叫鍋饋, 它是由徒弟在無意之中創制的。清代, 在原平城裏有一家食品店的徒弟, 趁着師傅外出的空兒, 把做月餅剩下的小麥麪粉摻合上油酥, 又包上糖餡, 胡亂捏成一個疙瘩, 用擀麪杖壓扁, 再用手拽成就像鞋底大小的樣子, 放到爐內去烘烤,等烤熟了以後取出來一看: 嗨, 色澤黃澄澄的, 又聞了聞感覺也挺香噴噴的。正要咬一口品嚐一下, 恰好師傅從外面回來了, 一進門就看見徒弟在拿着什麼東西要吃, 便開口問徒弟吃的什麼。徒弟以實相告, 師傅從徒弟手裏拿過來掰了一半嚐了嚐, 感到徒弟胡亂做的這個東西酥鬆甜潤, 糖汁似蜜, 口感一點也不比月餅差, 當下就跟徒弟商定, 就照這種樣子經營它, 並起名叫鍋饋。很快他們經營的鍋饋在當地出了名, 成了人們走親訪友時必帶的食品。慈禧太后一行離開懷仁縣以後,來到原平府下榻在城內有名的豪宅型夏林花園。當時衙門在為太后和光緒準備御膳時, 即把鍋饋當作點心擺了出來, 老佛爺看見後説:“ 那個樣子像鞋底似的, 能好吃了嗎。”聽了衙門的介紹後, 她才拿起一個掰了一小塊嚐了嚐, 不料這一嘗使她竟然又拿起剛才放下的那一個, 津津有味地吃開了, 吃罷, 老佛爺高興地説:“ 不錯, 不錯, 爐食之魁嘛, 就是樣子像個鞋底子。”慈禧太后的金口玉牙使原平的地方名吃鍋饋改名為鍋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