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厄爾士山脈

鎖定
厄爾士山脈,德國和捷克邊境的山脈。
中文名
厄爾士山脈
地理位置
德國和捷克的邊境
德    語
Erzgebirge
捷克語
Kru?né hory
150千米
40千米
主    峯
克利諾韋茨峯

厄爾士山脈基本資料

厄爾士山脈在德國的相關位置 厄爾士山脈在德國的相關位置
厄爾士山脈(德語:Erzgebirge,意為“礦山”),捷克語稱為克魯什內山脈(Krušné hory),因盛產各種金屬礦產和高嶺土而聞名,是德國和捷克邊境的一條山脈,東為蘇台德山脈,西伸入巴伐利亞,為奧德河和易北河的分水嶺。主峯為捷克境內的克利諾韋茨峯,海拔1244米,德國境內最高點為菲希特爾峯,高1214米。該山脈德國側平緩,而捷克側較險峻。

厄爾士山脈旅遊標誌

厄爾士山脈logo 厄爾士山脈logo
8月23日,當局公佈了新的旅遊logo。為了凸顯該地區的採礦業傳統,新logo的設計採用一個由錘子和鋤交叉組成的七色圖形,logo字體設計則採用“ Palatino Sans Bold”字體。在發佈Logo的同時,還推出了新的宣傳口號——“Die Erlebnisheimat(意為“冒險之鄉”)”。

厄爾士山脈地貌

從厄爾士山脈東麓的穆肯峯(Mückentürmchen)向西望。圖左側是向埃格爾谷(Egergraben)的陡峭下坡,圖右是比較平緩的北坡(Nordabdachung)在地球歷史上厄爾士山脈屬於華力西造山運動形成的山脈。它被一系列河谷中斷,這些河流向南注入奧赫熱河或者向北注入穆爾德河,也有些直接注入易北河。它的形成是由於一個斷層的一側上升而導致的。在德國的這一側它上升平緩,在捷克的一側則迅速下降。這個地貌尤其在錫林(Zinnwald)以東的穆肯峯(Komáří vížka,高度海拔807米)非常明顯。這個地方位於捷克境內,正好在斷層滑開的地方。在厄爾士山脈的北邊,在開姆尼茨以西和茨維考附近,是厄爾士山脈盆地。這裏有煙煤儲藏和開採。在德累斯頓西南還有一個小一些的有煙煤礦的盆地,這是厄爾士山脈向易北河河谷區過渡的地方。

厄爾士山脈研究透徹

厄爾士山脈可以説是地球上地質學研究得最好的山脈之一。
厄爾士山脈重要的岩石西部有片岩、千枚巖和花崗岩,普萊斯山(Plešivec)、沙伊本山、貝倫斯坦山(Bärenstein)、普爾山(Pöhlberg)和蓋伊辛山(Geisingberg)上的玄武岩以及東部的片麻岩和斑岩。土壤以營養流失快的岩屑為主。在西部和中部這些岩屑主要是花崗岩風化形成的。千枚巖風化形成粘泥。而東部的片麻岩風化則形成比較輕的土壤。森林在花崗岩和斑岩上造成了一層土壤,在片麻岩上過去有種植亞麻,後來則能夠一直到高處種植裸麥、燕麥和馬鈴薯。今天主要的土地使用是牧場。山上也往往可以看到近乎自然的草地。

厄爾士山脈內容信息

厄爾士山脈及其鄰近的地形厄爾士山脈約150千米長,平均約40千米寬。向東它與易北河沙岩山脈相接,向西它與埃爾斯特山脈和薩克森州的浮克特蘭特地區部分隔茨沃塔河(Zwota)相望。東厄爾士山脈以南是北波西米亞盆地,其對面是波西米亞中部山脈。西厄爾士山脈以南是奧赫熱河和度波夫山脈(Doupovské hory)。向北厄爾士山脈的邊界不很明確,因為它的下降非常平緩。從地質學上來看它的邊界遠遠地位於科爾姆山(Collmberg),從地形上來説它很難定義,因為在這個方向上沒有明確的特徵來分解。茨維考和開姆尼茨之間的這個過渡階段因此也被稱為厄爾士山脈前麓(Erzgebirgsvorland)。在弗萊塔爾和皮爾納之前東厄爾士山脈的這個過渡地區也被稱為德累斯頓厄爾士山脈前麓。在地質上德累斯頓市南郊的温德山(Windberg)和卡爾斯多夫斷層也還屬於厄爾士山脈。東厄爾士山脈的谷地甚至穿透這個斷層。

厄爾士山脈兩部分

從地貌學的角度上厄爾士山脈被分東西兩部分,其分界線是弗略哈河(Flöha)。東厄爾士山脈的特徵是面積比較大的、逐漸上升的高原,西厄爾士山脈的高度比較高,而其高地則比較小,而且往往被方向不斷改變的河谷分割開來。少數地質學家把西厄爾士山脈又分為西厄爾士山脈和中厄爾士山脈兩個部分,其分界線為施瓦森山邊的施瓦茨瓦瑟河(Schwarzwasser)河谷以及奧厄附近的茨維考盆地。厄爾士山脈的山脊是由一系列高地和單獨的山峯組成的。

厄爾士山脈簡介

厄爾士山脈屬於歐洲中部山脈,它可以被看作是波西米亞山嶽的一部分,這個山嶽還包括上普法爾茨森林、波西米亞森林、巴伐利亞森林、盧薩蒂亞山脈、伊塞山脈(Isergebirge)、利森山脈和波西米亞中部山脈。同時它也可以與上普法爾茨森林、波西米亞森林、巴伐利亞森林、斐克特山脈、弗蘭肯森林、圖林根片岩山脈和圖林根森林合在一起組成一個三叉的山脈系統。這個山脈系統雖然沒有自己的名稱,但是其氣候非常類似。
傳統上茨維考還屬於厄爾士山脈,而開姆尼茨則被看作在其範圍以外。但是弗賴貝格又算是厄爾士山脈了。從德累斯頓和易北河河谷向北它逐漸過渡到薩克森丘陵和薩克森易北河平原。這個過渡區在傳統上邊界非常不明確。

厄爾士山脈重要山峯

菲希特爾峯-克利諾韋茨峯山嶽 位於茨維考盆地的斯坦堡厄爾士山脈有約30座高於1000米的高處,但是並非所有這些高處均是險峻的山峯。大多數這些山峯在菲希特爾峯和克利諾韋茨峯附近,其中約三分之一位於薩克森境內。
克利諾韋茨峯,1244米,厄爾士山脈的最高峯
菲希特爾峯-克利諾韋茨峯山嶽 菲希特爾峯-克利諾韋茨峯山嶽
菲希特爾峯,1215米,薩克森的最高點
Božídarský Špičák,1115米
Meluzína,1094米
Blatenský vrch,1043米
Eisenberg(鐵山),1028米
Plešivec,1028米
Auersberg(奧厄斯峯),1019米
Einsberg‎,1003米
Taufichtig‎,1001米

厄爾士山脈重要河流

從西向東:
茨沃塔河(Zwota、Svatava)
Rolava
茨維考盆地
施瓦茨瓦瑟河(Schwarzwasser)
開姆尼茨河
Zwönitz
Würschnitz
弗賴貝格盆地
佐鮑河
弗略哈河(Flöha)
紅Weißeritz和野Weißeritz河
Müglitz
Gottleuba

厄爾士山脈氣候

冬天的厄爾士山脈 冬天的厄爾士山脈
冬季的Bouřňák峯厄爾士山脈的氣候很冷。氣温終年比低地要低,夏季也明顯地短,而且往往有比較冷的天。年平均氣温在攝氏三至五度之間。在922米高的奧泊維森塔爾每年僅有140天沒有冰凍。按照過去的報道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高處的氣温比今天還要低。老報道稱冬季圈內的牲畜被凍死,或者四月份降大量的雪,把房屋都封住了,居民往往與外界失去聯繫[1]。因此厄爾士山脈的高處過去也被稱為“薩克森的西伯利亞”。
由於從西北向東南方向緩慢上升,因此在西風或者西北風時一直到1100米的高處形成的降水量可以比低地高一倍,其中大多數的降水是雪。在大多數年份裏到四月山上均有冰雪覆蓋。厄爾士山脈的山脊是德國中部山區雪量最穩定的地區。在特殊的南風情況下也會出現焚風,在這裏被稱為波西米亞風。
由於這個氣候條件以及降雪量,在德國與捷克邊境在900米高處有一個歐洲山松森林。在阿爾卑斯山脈相應的松林要在1600至1800米的高處才有。

厄爾士山脈自然

厄爾士山脈自然保護區

西厄爾士山脈的高處是一個自然保護區,東厄爾士山脈是一個風景保護區。此外還有小面積地區受到國家自然保護。
自從中世紀有人開始在厄爾士山脈定居開始這裏的自然被改變了許多。尤其是過去茂密的森林被砍掉來為礦山和冶煉廠提供大量的木頭。此外許多新產生的居民點和農業也需要地方。但是礦山造成的礦渣堆、設備、溝等對當地的風景影響最大,對動植物的生活空間也有直接的影響。由於礦山的污染在19世紀就已經有地區性的森林梢枯病爆發。20世紀裏由於現代工業的影響,尤其是是捷克的褐煤發電廠導致的污染使得一些山脊上氣候尤其惡劣的地方的森林完全消失了。近年來人們開始迴轉過去松樹單一栽培,而開始重新種植針闊葉混合林。它們對氣候和蟲災的抵抗力比較強。

厄爾士山脈文化景觀

人類的活動在厄爾士山脈也產生了文化景觀。這裏也有許多典型的和值得保護的生態環境,其中包括稀少的山間草地、沼澤草地和岩石景緻。許多過去的礦山今天也成為動植物的生活空間。在西厄爾士山脈還有許多大面積連接在一起的森林,這些被林業使用的森林一直延伸到高處。比如厄爾士山脈自然公園61%的面積是森林。這裏還有多個由雨水造成的沼澤。許多這些保護區內有珍奇的物種如石松、珠芽百合、多種龍膽和蘭花、花頭鵂鶹、翠鳥和淡水珍珠貝等[2]。在高處還有高山物種,它們最鄰近的產地只有在利森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才有。近年來通過改善其生活環境一些已經被排擠的物種如雕鴞和黑鸛也在厄爾士山脈重新定居。
厄爾士山脈的典型樹種是歐洲花楸。

厄爾士山脈歷史

數世紀來厄爾士山脈有過多個名稱。9世紀它被稱為Hircanus Saltus或Fergunna。兩個世紀後1004年梅澤堡主教和史學家使用Miriquidi這個名字。12世紀出現了Saltus bohemicus(波希米亞森林)這個名稱。今天這個名稱被用來成語捷克西南的山脈。
16世紀在當地發現了大量礦牀後厄爾士山脈才獲得了它今天的名稱。1589年厄爾士山脈這個名稱首次出現。17世紀初還短時期有人使用邁森山脈這個名稱。25年它又獲得了捷克語名稱Rudohoří。今天它的捷克名稱是Krušné hory,意為“難行的山”。

厄爾士山脈經濟史

厄爾士山脈基本簡介

厄爾士山脈的歷史尤其受到經濟,特別是礦山的影響。
1522年的礦山圖畫 1522年的礦山圖畫
一開始尤其從波西米亞方向對厄爾士山脈的開發比較慢。由於當地氣候冷,植物生長期短,因此對種植農作物不利。一開始的居民點全部位於山腳下,以及沿着河流的低谷中。
從12世紀開始厄爾士山脈的北邊開始有人居住。1168年在今天的弗賴貝格附近發現了銀礦。從此有許多人到這裏來採礦。與此同時在波西米亞方面發現了錫礦。
13世紀只從北邊沿波西米亞之路有居住區形成。在從弗賴貝格去往布拉格以及從哈雷去往布拉格的道路交叉的地方產生了塞達。13世紀後半頁有玻璃廠在當地形成。由於當地有許多森林,對於玻璃廠非常有利。通過伐木玻璃廠需要的大量木頭可以得到滿足。由於他們對玻璃製造擁有許多經驗,因此瓦爾德薩森修道院的僧侶來到厄爾士山脈。但是隨着礦山的興旺玻璃製造逐漸喪失了其重要性。
14世紀從波希米亞方向也開始進行採礦。當時有一份波西米亞國王與奧瑟克修道院院長的一份合同遺留下倆,兩人分礦山的贏利。波西米亞礦城克魯普卡的名稱來自於錫粒。
15世紀在施內貝格、安娜貝格和亞希莫夫發現了更豐富的礦牀。許多人蔘加淘金熱遷居厄爾士山脈。在整個厄爾士山脈短時期內在新發現的礦牀附近出現了眾多新的、按計劃性排列的城市。典型的例子有馬林貝格、奧泊維森塔爾等。但是當時冶煉的只有銀和錫的礦石。當時厄爾士山脈的銀礦是使得薩克森非常富的原因。在當地的礦山城市裏銀子被鑄成銀幣。尤其著名的是當地鑄的塔勒。胡斯戰爭結束後在波西米亞經濟也發展迅速。
16世紀裏厄爾士山脈成為中歐礦業的中心。越來越多的人到這裏來,薩克森側的人口增長迅速,波西米亞側也有大量移民,尤其許多德國礦工在厄爾士山脈定居。
在斐迪南二世的統治下在1624年和1626年之間波希米亞被完全重新天主教化。許多波西米亞的新教徒逃到薩克森選帝侯國。許多波希米亞村莊因此荒廢,而在薩克森側則形成了新的居民點。
17世紀,尤其是在三十年戰爭後厄爾士山脈的礦業幾乎完全停止。由於老礦山驟減,而新礦脈沒有被發現,因此當地的經濟轉向。但是農業的收成不好,而礦山關閉後對木材的需求也降低。因此此時許多居民已經轉向紡織業。但是由於紡織業也很有限,因此尤其在東厄爾士山脈逐漸形成了木材工業和玩具製造業。由於1560年選帝侯奧古斯特發佈的一條法令薩克森的木材工業必須從波西米亞進口木材,而薩克森的木材僅供礦業使用。由於工業的衰落許多人也有移民德國內地或者波希米亞。
鈷藍色被發現後礦業又興起。尤其在施內貝格有鈷被開採,這裏開採的鈷在國有藍色廠中被加工為鈷藍。由於這個工廠能夠長期保護其生產秘密,它幾乎在此後的一百年中得以保持其世界壟斷地位。約從1820年開始也開始開採鈾礦。當時鈾礦主要用來給玻璃着色。

厄爾士山脈豐富礦產

19世紀末礦業又逐漸停止了。雖然礦井越來越深,但是由於排水的費用也越來越高,因此從19世紀中開始當地礦山的開採量就已經開始降低了。為了將山脊的水及時排掉還修了溝渠。只有少數礦山能夠長期盈利。1871年德意志引入金本位,銀子的價格大跌,整個厄爾士山脈的銀礦全部進入虧本狀態。即使個別礦山發現高藏礦脈,以及所有礦山國有化也未能扭轉這個舉世。1913年最後一個銀礦關閉。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贏得原材料厄爾士山脈的礦山又被複活。在納粹德國時期這裏又開始開採銀礦。此後在東木製品和玩具製造業又成為重要經濟來源。在格拉蘇蒂鐘錶業很興旺。在西厄爾士山脈還有機械製造和紡織業。
1945年前約阿希姆斯塔爾的礦山是世界上的一座鈾礦。瑪麗亞·居里使用這裏的鈾發現了釙和鐳。1930年代末核裂變被發現後軍事工業開始對鈾礦感型缺。1938年德國吞併蘇台德地區後所有的鈾生產全部被用來研製核武器。1945年美國在日本使用原子能後蘇聯也開始迅速發展核武器。蘇聯使用鉍廠為代號開始在厄爾士山脈開採鈾礦。數千人移居厄爾士山脈。在波西米亞側和東德側蘇聯均開採鈾礦。直到1991年還有鈾礦被開採。
1168年在弗賴貝格開始的礦山於1968年在800年後全部被關閉。在阿爾滕貝格和埃倫弗裏德爾斯多夫1991年還有鋅、鉛和錫礦開採。到1990年代初當地還有礦山冶煉。在奧厄等地有過鎳的冶煉。1980年代裏在尋找新的鈾礦時在西厄爾士山脈發現了新的、非常富饒的錫礦脈。當時進行的測試性開採今天是歐洲最大的錫礦洞。另一個錫礦開採地是西厄爾士山脈的賽芬。今天這裏是木製品和玩具製造業的中心。這裏出產木製的吸煙小人、胡桃夾子等。20世紀後期在茨維考等地還有煙煤開採。

厄爾士山脈景觀

800多年前厄爾士山脈還幾乎完全被森林覆蓋,但是通過礦山和移民今天幾乎整座山脈完全是文化景觀了。即使在高處人口密度也相當高。奧泊維森塔爾是德國高度最高的城市,鄰近的捷克城市Boží Dar則是中歐高度最高的城市。只有在道路不便、氣候惡劣的山脊上還有大面積、連續的森林,但是這些森林叢18世紀開始也被林業開採使用。從12世紀開始由於礦山和冶煉廠的需要森林被大面積砍伐。從18世紀開始鼓勵使用煤來保護森林。從19世紀開始在個別地方就已經發現樹木因為冶煉廠的煙霧受損,早在1960年代裏在一些地方就已經出現了森林梢枯病。

厄爾士山脈旅遊

厄爾士山脈概述資料

安娜貝格-布赫霍爾茨,聖安娜教堂 安娜貝格-布赫霍爾茨,聖安娜教堂
安娜貝格-布赫霍爾茨,聖安娜教堂19世紀多個厄爾士山脈的山口修成大路,而且在高處也通鐵路後當地開始有旅遊業。在高處的許多地方形成旅館和觀景塔。滑雪運動員也喜歡當地降雪的可靠性。今天當時建成的蒸汽機車鐵路還吸引許多遊人。1924年在菲希特爾峯修成了德國第一條索道,今天這條索道依然在運行。山脊徒步路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長距離徒步旅行道路之一。一開始這條路從厄爾士山脈一直通到利森山脈。今天厄爾士山脈上徒步旅行道路網密集。今天奧泊維森塔爾是最重要的冬季運動中心,此外沿整個山脊還有德國和捷克聯合的長距離滑雪道路。

厄爾士山脈旅遊道路

1990年修成了一條從茨維考到德累斯頓、跨越整座厄爾士山脈的旅遊道路,路上有所有重要的景點,其中包括重要的礦山、技術和故鄉博物館、中世紀的礦山城市市中心及其重要的教堂等。此外在捷克和薩克森均有許多各個建築時代風格的宮殿和城堡。

厄爾士山脈評價

在聖誕節前厄爾士山脈的聖誕市場和遊行擁有獨特的傳統,吸引許多短期旅遊的人。
2007年在薩克森側的厄爾士山脈共有960,953人過2,937,204夜。除大城市外厄爾士山脈是西薩克森最重要的旅遊區,旅遊業是當地重要的經濟因素。

厄爾士山脈居民

按照不同的地區界限厄爾士山脈有80至120萬居民。其中最大的城市在德國側有弗賴貝格(4.3萬人)、安娜貝格-布赫霍爾茨(2.3萬人)、施瓦岑貝格(1.9萬人)和奧厄(1.8萬人),在捷克側有特普利採(5.2萬人)、霍穆托夫(5.1萬人)、莫斯特(6.8萬人)和卡羅維發利(5.2萬人)。數世紀來厄爾士山脈是歐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山區,其原因是當地的礦山。大城市大多位於南麓。在北麓從西向東人口密度不斷降低。在德國側兩德合併後人口數量平均降低了10%至15%,其原因是當地的經濟困難。2004年德國側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10人(相當於德國的平均人口密度),但是其趨勢繼續下降。

厄爾士山脈宗教

在薩克森側約42%的居民屬於信義宗。除此之外在西厄爾士山脈還有其它傳統的獨立新教教會也相當強大。在波希米亞側其居民主要是天主教徒。德國的兩個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廟宇之一位於弗賴貝格。

厄爾士山脈文化

馬林貝格的遊行厄爾士山脈的文化深深受從中世紀開始進行的採礦。
厄爾士山脈有自己的方言,它屬於上德方言和中德方言的過渡區,因此它本身各處也不完全一樣。
厄爾士山脈聖誕節時期的傳統非常出名,比如吸煙小人、核桃夾子等聖誕節裝飾品。當地許多地方也有專門的城市和房屋裝飾。
除聖誕市場外還有現代的遊樂場。
厄爾士山脈的食品簡單,但是傳統很長。
從2006年開始厄爾士山脈爭取成為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