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克魯什內山脈

鎖定
也叫“厄爾士山”(Erzgebirge;德語意為“礦山”)。在捷克德國的邊境處,長150公里。最高峯克利諾韋茨山,海拔1,244米。一般海拔500-1,000米。南坡陡,北坡緩。主要為片麻岩花崗岩組成。有褐煤、鈾、鎢、錫、銅等礦。採礦業發達。多温泉,為療養區。山區有濃密的混交林。
中文名
克魯什內山脈
外文名
Erzgebirge
地理位置
捷克、德國邊境
別    名
厄爾士山

克魯什內山脈簡介

克魯什內山脈
Krusne Hory
捷克語作克魯什內山脈(Krusne Hory),英語作奧雷山脈(Ore Mountains)。

克魯什內山脈地理位置

克魯什內山脈
克魯什內山脈(5張)
波希米亞高原邊緣山系。沿德國-捷克邊界延伸160公里(100哩),平均寬度40公里(25哩)。波希米亞(東南)一側有陡崖,局部高600∼750公尺(2,000∼2,500呎)。西北側坡度平緩。最高點,捷克境內的克利諾韋茨山(Klinovec,海拔1,244公尺〔4,080呎〕)和德國境內的菲希特爾山脈(Fichtelberg,高1,214公尺〔3,983呎〕),位於山脈之中心。東北端是洛烏奇納(Loucna,海拔956公尺〔3,136呎〕)山,西南端為斯皮恰克(Spicak,高1,115公尺〔3,658呎〕)山。

克魯什內山脈礦產資源

克魯什內山脈
克魯什內山脈(4張)
該山脈的名稱就表明這裏具有采礦傳統,工匠們世世代代成羣結隊前來開採金、銀、鉛、銅、鎢和瀝青鈾。礦產資源吸引了來自西北方的中世紀德國移民礦工,給整個地區帶來了濃厚的德國傳統特色。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人被驅逐為止。除原有的礦業外,德國人發展起林業、傢俱製造、紡織業和一些種植業。山脈兩側居民點的主要形式為小城鎮。1945年後,該地區居民由幾乎全是德國人變為幾乎全是捷克人。有些地方,如伸入德國領土的西部,人口大量減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希莫夫(Jachymov,捷克境內)和奧厄(Aue,當時屬東德)的鈾礦得到開發。捷克比利納(Bilina)河流域霍穆托夫

克魯什內山脈交通

克魯什內山脈
克魯什內山脈(4張)
厄爾士山脈公路交通良好。也有鐵路,但大陡崖形成障礙,使波希米亞一側的線路蜿蜒曲折,常常是之形路線。厄爾士山脈眾多礦泉和冬季運動場所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