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即墨縣誌

(圖書)

鎖定
《即墨縣誌》是一本圖書
中文名
即墨縣誌
出版地
中國
類    別
史志
編纂單位
即墨縣縣誌編纂委員會
編纂人員
韓乃桂、邵立教、孫鵬、陳志峻
編纂時間
1982年

即墨縣誌內容簡介

即墨歷史上曾多次修志,第一部成於明萬曆七年(1579)。清代三次修志,兩次成書刊行。 民國期間兩次修志均未成。1958年重修僅成草稿。
新編《即墨縣誌》修於1982年, 1988年志書初稿完成,此後對志稿進行反覆修改和加工,至1991年出版。是即墨歷史上第八次修志,第四次成書。這部志書,是即墨有史以來內容最豐富、卷帙最為宏巨的一部著述。該志從即墨的實際情況出發,記述了即墨的歷史,勾勒了即墨的面貌,展現了即墨的優勢,反映了即墨的變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1989年9月即墨縣長趙克志為之作序。1993年6月,《即墨縣誌》在全國新編地方誌優秀成果首次評獎中榮獲一等獎。
志書簡介:該志記述的時限:上起自1840年,為彰明因果源流,個別篇章適當上溯;下斷至1987年。在結構上分、篇、章、節、目四個層次。體裁以志為主,述、記、傳、錄兼用,圖、表穿插其中。不為生者立傳。資料除取自國家、省、市、縣檔案館的檔案和舊志、家譜、報刊、正史和專著外,其餘則取自全縣各專業志。同時,採用了部分口碑資料。
全書除序言、凡例、即墨要覽、大事記和附錄外,設:建置、自然環境、居民、城鄉建設、環境保護、農業、漁業、水利、工業、鄉鎮工業、電業、交通、郵電、商業、糧油業、土特名產、財政·税務、金融、經濟管理、黨派社團、政權·政協、軍事、公安·司法、民政、勞動·人事、文化、文物古蹟、教育、科技、體育、醫藥衞生、風俗·宗教、方言、人物、雜記專志35篇。其斷限時間上自1840年,為彰明因果源流,個別篇章適當上溯;下斷至1987年。1989年10月,縣誌送審稿寫成後,恰逢即墨撤縣改市,故將1988年至1989年的有關資料附錄於後。
該志記述的時限:上起自1840年,為彰明因果源流,個別篇章適當上溯;下斷至1987年。在結構上分、篇、章、節、目四個層次。體裁以志為主,述、記、傳、錄兼用,圖、表穿插其中。不為生者立傳。資料除取自國家、省、市、縣檔案館的檔案和舊志、家譜、報刊、正史和專著外,其餘則取自全縣各專業志。同時,採用了部分口碑資料。

即墨縣誌圖書目錄

《即墨縣誌》全書共35篇、167章、565節、約150萬字,內容有建置、自然環境、居民、城鄉建設、環境保護、農業、漁業、水利、工業、鄉鎮工業、電業、交通、郵電、商業、糧油業、土特名產、財政税務、金融、經濟管理、黨派社團、政權政協、軍事、公安司法、民政、勞動人事、文化、文物古蹟、教育、科技、體育、醫藥衞生、風俗宗教、方言、人物、雜記。
第一篇建置
第一章 地理位置
第二章 歷史沿革
第三章 區劃變遷
第二篇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質
第一節 地層
第二節 構造
第二章 地貌
第一節 東部低山丘陵區
第二節 中部平原區
第三節 西部低窪區
第三章 海域
第一節 海岸
第二節 海灣
第三節 灘塗
第四節 島嶼
第五節 岬角
第六節 礁石
第七節 潮汐
第四章 氣候
第一節 氣候特徵
第二節 氣温
第三節 降水
第四節 氣壓和風
第五節 濕度和蒸發
第六節 日照和雲
第七節 地温和冰凍
第八節 霜凍
第五章 水文
第一節 地表水
第二節 地下水
第三節 温泉
第六章 土壤
第一節 種類
第二節 物理性狀
第三節 化學性質
第四節 養分特點
第五節 植被
第七章 資源
第一節 土地
第二節 水
第三節 水產
第四節 野生動物
第五節 野生植物
第六節 礦物
第八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旱災
第二節 水災
第三節 風災
第四節 雹災
第五節 蟲災
第六節 其它災害
第三篇 居民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數量
第二節 人口密度
第三節 人口變動
第四節 人口構成
第五節 家庭 婚姻
第六節 計劃生育
第二章 居民生活
第一節 農民生活
第二節 職工生活
第四篇城鄉建設
第一章 城區建設
第一節 區劃
第二節 機構分佈
第三節 市政建設
第二章 農村建設
第一節 住房
第二節 公共設施
第三節 鄉鎮駐地建設
第三章 鄉鎮概況
第一節 即墨鎮
第二節 劉家莊鎮
第三節 瓦戈莊鄉
第四節 喬家屯鄉
第五節 牛齊埠鄉
第六節 大官莊鄉
第七節 店集鎮
第八節 南阡鄉
第九節 移風店鄉
第十節 太祉莊鄉
第十一節 段泊嵐鄉
第十二節 靈山鎮
第十三節 七級鎮
第十四節 普東鄉
第十五節 長直鄉
第四章 機構隊伍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建築隊伍
第五篇環境保護
第一章 環境污染
第一節 污染源
第二節 污染程度
第二章 環境監測
第一節 監測機構
第二節 監測手段和項目
第三章 環境治理
第一節 環境保護機構
第二節 治理措施
第六篇 農業
第一章 綜述
第二章 農業經濟體制
第一節 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節 農民土地所有制
第三節 集體土地所有制
第四節 全民土地所有制
第三章 生產條件
第一節 耕地
第二節 勞動力
第三節 農機具
第四節 肥料
第四章 種植業
第一節 種植區劃
第二節 耕作制度
第三節 農作物
第四節 農技農藝
第五節 植物保護
第五章 養殖業
第一節 畜類
第二節 禽類
第三節 昆蟲類
第四節 疫病防治
第六章 林業
第一節 林業區劃
第二節 育苗
第三節 造林
第四節 零星植樹
第五節 果品生產
第六節 茶竹引種
第七節 林木保護
第七章 農業管理機構
第七篇 魚業
第一章 漁民
第二章 漁航設施
第一節 漁港
第二節 碼頭
第三節 航標
第三章 捕撈
第一節 漁船
第二節 漁具
第三節 漁期漁場
第四節 捕撈作業
第五節 漁獲
第六節 安全生產
第四章 養殖
第一節 對蝦
第二節 泥蚶
第三節 貽貝
第四節 海珍品
第五節 海帶
第六節 石花菜
第七節 淡水魚
第五章 水產品加工
第一節 醃製
第二節 乾製
第三節 冷藏
第四節 深加工
第六章 水產購銷漁需供應
第一節 水產購銷
第二節 漁需物資供應
第七章 漁政
第一節 漁船管理
第二節 資源保護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八篇 水利
第一章 綜述
第二章 河道治理
第一節 大沽河的治理
第二節 五沽河的治理
第三節 流浩河的治理
第四節 桃源河的治理
第五節 墨水河的治理
第六節 其它河道治理
第三章 水庫
第一節 石棚水庫
第二節 王圈水庫
第三節 宋化泉水庫
第四節 挪城水庫
第五節 小(一)型水庫
第六節 小(二)型水庫
第四章 灌區工程
第一節 袁家莊灌區工程
第二節 岔河灌區工程
第三節 瓦戈莊灌區工程
第四節 金口灌區工程
第五節 橋西頭排灌站
第六節 西水東調工程
第五章 水井
第六章 水利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河道工程管理
第三節 水庫灌區工程管理
第四節 水資源管理
第九篇 工業
第一章 綜述
第一節 發展概貌
第二節 工業體制
第二章 輕工業
第一節 工藝品
第二節 食品飲料
第三節 紡織
第四節 造紙印刷
第五節 木器傢俱
第六節 服裝靴鞋
第三章 重工業
第一節 機械
第二節 化工
第三節 建築材料
第四節 金屬製品
第五節 製鹽
第四章 工業管理
第一節 企業管理
第二節 管理機構
第十篇鄉鎮工業
第一章 綜述
第二章 門類
第一節 機械工業
第二節 工藝品製造業
第三節 化學工業
第四節 紡織工業
第五節 食品加工業
第六節 縫紉業
第七節 建材工業
第八節 傢俱製造業
第九節 皮革毛皮製品業
第三章 經營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職工
第三節 經營
第四章 重點企業
第一節 鄉鎮辦企業
第一節 鄉鎮辦企業
第二節 村辦企業
第十一篇 電業
第一章 發電
第一節 電廠發電
第二節 自備發電
第二章 供電
第一節 輸電
第二節 變電
第三節 配電
第三章 用電
第一節 工業用電
第二節 農村用電
第三節 市政生活用電
第四章 電業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荷節電
第十二篇 交通
第一章 道路
第一節 古道
第二節 公路
第三節 鐵路
第四節 水運航線
第二章 交通設施
第一節 橋涵
第二節 車站
第三節 碼頭
第三章 交通工具
第一節 車輛
第二節 船舶
第四章 運輸
第一節 公路運輸
第二節 鐵路運輸
第三節 水路運輸
第四節 裝卸搬運
第五章 交通管理
第一節 交通監理
第二節 公路管理
第三節 運輸管理
第四節 管理機構
第十三篇 郵電
第一章 郵政
第一節 官郵和民信
第二節 局所設置
第三節 郵政
第四節 郵政業務交換量
第二章 電信
第一節 電話
第二節 電報
第十四篇 商業
第一章 體制
第一節 私營商業
第二節 集體所有制商業
第三節 全民所有制商業
第二章 商品購銷
第一節 工業品購進
第二節 農副產品收購
第三節 商品銷售
第三章 物資購銷
第一節 物資調入
第二節 物資供應
第四章 飲食服務
第五章 集市交易
第一節 集市
第二節 即墨服裝批發市場
第三節 山會廟會
第四節 物資交流會
第六章 對外貿易
第一節 出口
第二節 進口
第三節 供貨
第四節 調撥
第七章 商業管理機構
第一節 商業局
第二節 供銷合作社
第三節 物資綜合公司
第四節 外貿公司
第十五篇糧油業
第一章 糧油購銷
第一節 田賦徵實
第二節 自由貿易
第三節 統購統銷
第四節 議價購銷
第二章 糧油儲運
第一節 儲藏
第二節 調運
第三章 糧油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管理體制
第十六篇土特名產
第一章 即墨老酒
第一節 工藝
第二節 特色
第三節 產銷
第二章 即墨鑲邊
第一節 源流
第二節 工藝
第三節 產銷
第三章 傳統手工製品
第一節 窩洛子缸
第二節 葛村面模
第三節 官莊篩子
第四節 楊頭斧
第五節 大歐鳥籠
第四章 地方風味食品
第一節 水煎包
第二節 麻片
第三節 灌肚
第四節 蜜三刀
第五節 鈣奶餅乾
第六節 障村豆腐
第五章 土產品
第一節 西城蘿蔔
第二節 湍灣紫皮蒜
第三節 紫彩血蛤
第六章 名優工業產品
第一節 雙環牌FFC—45A粉碎機
第二節 海鷗牌120道改良裁絨地毯
第三節 雙菱牌射吸式焊割炬
第四節 303抽屜鎖
第五節 泰山牌GJB—2W型管螺紋絞板及板牙
第六節 海鷗牌A185型梳棉機罩板
第七節 青山牌95連桿
第八節 SM牌2045T—10型暗杆楔式閘閥
第九節 AM1—22電焊錨鏈
第十七篇 財政 税務
第一章 財政
第一節 收入
第二節 支出
第三節 財政管理
第二章 税務
第一節 税收
第二節 税務管理
第十八篇 金融
第一章 金融機構
第一節 當鋪錢莊
第二節 銀行
第三節 信用合作社
第二章 貨幣
第一節 古代貨幣
第二節 清末至民國時期貨幣
第三節 人民幣
第三章 存款
第一節 單位存款
第二節 儲蓄
第四章 信貸
第一節 民間借貸
第二節 農業貸款
第三節 工商貸款
第四節 基本建設貸款
第五章 金融管理
第一節 現金管理
第二節  結算管理
第三節 僑匯管理
第四節 公債管理
第六章 保險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保險業務
第十九篇 經濟管理
第一章 計劃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管理體制
第三節 計劃編制
第二章 工商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市場管理
第三節 工商企業登記管理
第四節 商標管理
第五節 經濟合同管理
第三章 物價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物價調整
第三節 物價監督
第四章 標準計量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計量管理
第三節 標準化管理
第四節 產品質量監督檢驗
第五章 審計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審計監督
第六章 統計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統計調查
第三節 統計服務
第二十篇 黨派社團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即墨地方組織
第一節 組織發展
第二節 縣委機構
第三節 中共即墨縣歷屆代表大會
第四節 黨員教育
第五節 紀律檢查
第六節 黨的主要活動
第二章 中國民主促進會即墨支部
第三章 中國國民黨即墨地方組織
第四章 羣眾團體
第一節 工人團體
第二節 農民組織
第三節 青少年組織
第四節 婦女組織
第五節 商業團體
第六節 科技、文化、衞生團體
第七節 即墨縣歸國華僑聯合會
第二十一篇 政權 政協
第一章 權力機構
第一節 參議會
第二節 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第三節 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節 人大常務委員會
第二章 行政機構
第一節 清即墨縣署
第二節 民國即墨縣政府
第三節 人民政府
第三章 政協
第一節 機構設置
第二節 歷屆政協委員會
第三節 組織活動與日常工作
第四章 舊時參政機構
第二十二篇 軍事
第一章 地方軍事機構
第一節 國民黨軍事機構
第二節 人民武裝機構
第二章 兵役
第一節 徵募制
第二節 志願兵役制
第三節 義務兵役制
第三章 地方武裝
第一節 清末團練
第二節 國民黨地方武裝
第三節 人民地方武裝
第四章 民兵
第一節 民兵組織
第二節 軍政訓練
第三節 武器裝備
第四節 民兵的作用
第五章 駐軍
第一節 清軍
第二節 軍閥軍隊
第三節 國民黨軍隊
第四節 人民軍隊
第六章 軍事設施
第一節 城池
第二節 炮台煙墩
第三節 訓練場
第四節 軍用機場
第五節 防空工程
第七章 戰事
第一節 清代以前戰事
第二節 民國初期戰事
第三節 抗日戰爭時期戰事
第四節 解放戰爭時期戰事
第八章 侵略軍暴行
第一節 德國侵略軍暴行
第一節 日本侵略軍暴行
第二十三篇 公安 司法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治安機構
第二節 鋤奸反特
第三節 政權保衞
第四節 社會治安
第五節 消防
第六節 交通管理
第七節 沿海邊防
第二章 檢察
第一節 檢察機構
第二節 刑事檢察
第三節 法紀檢察
第四節 經濟檢察
第五節 控告申訴檢察
第六節 監所檢察
第三章 審判
第一節 審判機構
第二節 民事審判
第三節 刑事審判
第四節 經濟審判
第五節 信訪接待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司法行政機構
第二節 法制宣傳
第三節 人民調解
第四節 律師業務
第五節 公證業務
第二十四篇 民政
第一章 支前
第一節 支前
第二節 擁軍
第二章 優撫
第一節 羣眾優待
第二節 國家補助
第三節 革命殘廢人員撫卹
第四節 革命烈士褒揚
第三章 安置
第一節 志願兵復員安置
第二節 義務兵退伍安置
第三節 軍隊離休、退休幹部安置
第四章 社會福利
第五章 社會救濟
第一節 救災
第二節 扶貧
第三節 對精減退職職工生活補助
第六章 婚葬管理
第一節 婚姻登記
第二節 喪葬改革
第七章 地名的普查與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普查與管理
第二十五篇 勞動 人事
第一章 勞動
第一節 職工隊伍
第二節 勞動管理
第三節 安全生產
第四節 工資福利
第二章 人事
第一節 舊時職官
第二節 人民幹部
第二十六篇 文化
第一章 文化機構
第一節 行政機構
第二節 事業機構
第二章 民間文藝
第一節 舞蹈
第二節 音樂
第三節 曲藝
第四節 戲劇
第五節 文藝會演
第三章 柳腔
第一節 源流
第二節 藝術特色
第三節 劇目
第四章 文藝創作
第一節 文學創作
第二節 藝術創作
第五章 電影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放映隊伍
第三節 影院
第四節 電影放映
第六章 新聞
第一節 報刊
第二節 廣播
第三節 電視
第七章 圖書檔案
第一節 圖書出版
第二節 圖書發行
第三節 圖書閲覽
第四節 檔案
第八章 地方誌編纂
第一節 歷代修志概述
第二節 舊志簡介
第三節 舊志序
第二十七篇 文物古蹟
第一章 古蹟
第一節 古文化遺址
第二節 古生物化石區
第三節 古城遺址
第四節 古墓葬
第五節 古建築
第二章 革命文物
第一節 辛亥革命烈士碑
第二節 吳家嶺“中共即墨縣委成立會址”
第三節 北團埠"青島職工聯合總會成立大會會址"
第四節 孫家溝“中共青島市委會議舊址”
第五節 烈士陵園
第六節 姚慶祥烈士祠
第三章 文物普查與收藏
第一節 普查
第二節 收藏
第三節 調撥
第四章 北宋金銀書《妙法蓮花經》
第一節 書畫與裝裱
第二節 收藏
第三節 鑑定
第五章 名勝
第一節 馬山石林
第二節 鶴山
第三節 長門巖
第二十八篇 教育
第一章 管理機構
第二章 私塾書院縣學
第一節 私塾
第二節 書院
第三節 縣學
第三章 幼兒教育
第四章 基礎教育
第一節 小學教育
第二節 中學教育
第五章 職業教育
第一節 師範教育
第二節 乙種蠶業學校
第三節 農業中學
第四節 職業中專
第五節 技工學校
第六章 成人教育
第一節 農民教育
第二節 幹部、職工教育
第七章 特殊教育
第一節 聾啞學校
第二節 弱智教育
第八章 教師
第一節 教師隊伍
第二節 教師待遇
第三節 教師培訓
第九章 教學研究
第一節 教研組織
第二節 教研活動
第十章 經費設備
第一節 教育經費
第二節 教學設備
第三節 勤工儉學
第二十九篇 科技
第一章 科研機構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專業科研機構
第二章 科技隊伍
第一節 專業科技隊伍
第二節 羣眾科技隊伍
第三節 兼職科技隊伍
第三章 科技工作
第一節 科普活動
第二節 科技市場
第三節 農村能源利用
第四節  地震測報
第四章 科技成果
第一節 獲獎項目
第二節 重大科研成果
第三十篇 體育
第一章 體育運動
第一節 傳統體育
第二節 學校體育
第三節 羣眾體育
第二章 體育比賽
第一節 運動會
第二節 優秀運動員教練員
第三章 體育設施
第四章 管理機構
第三十一篇 管理機構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行政機構
第二節 防治機構
第三節 醫療機構
第二章 防疫保健
第一節 預防接種
第二節 食品檢疫
第三節 常見傳染病與地方病防治
第四節 職業病防治
第五節 婦幼保健
第三章 愛國衞生運動
第四章 醫療
第一節 醫療隊伍
第二節 醫療設施
第三節 醫療水平
第四節 醫政
第五章 醫藥
第一節 中藥資源
第二節 藥品生產
第三節 藥品經營
第四節 藥政
第三十二篇 風俗 宗教
第一章 風俗
第一節 衣飾
第二節 飲食
第三節 居住
第四節 節日
第五節 婚姻嫁娶
第六節 喪葬
第七節 陋俗惡習
第二章 宗教
第一節 道教
第二節 佛教
第三節 羅教
第四節 白衣教
第五節 基督教
第六節 天主教
第七節 教案
第三十三篇 方言
第一章 即墨方言錄
第三十四篇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
第二章 革命烈士英名錄
第三十五篇 雜記
第一章 存史
第二章 考證辨誤
第三章 軼聞傳説
第四章 詩文選輯
附錄
第一章 大事記要
第二章 政治
第一節 中共即墨市委
第二節 即墨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節 即墨人民政府
第四節 政協即墨委員會
第五節 人民團體
第六節 軍事
第七節 法制
第三章 經濟
第一節 農業
第二節 工業
第三節 商業
第四節 外貿
第五節 交通郵電
第六節 財政金融
第七節 經濟管理
第八節 城鄉建設
第四章 文化
第一節 科技
第二節 教育
第二節 文化
第三節 衞生
第五節 體育
第五章 社會生活
第一節 人民生活
第二節 社會福利
第三節 優撫安置
第四節 計劃生育

即墨縣誌作者簡介

《即墨縣誌》由即墨縣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主編韓乃桂,副主編邵立教、孫鵬、陳志峻。1982年2月,成立了即墨縣縣誌編纂委員會及其辦公室,組織人員編纂社會主義新方誌。繼之,縣直各部門、各鄉鎮均成立了編志小組,投入修志工作。1989年9月,新縣誌告成。1989年10月,新縣誌送審稿寫成後,恰逢即墨撤縣改市,故將1988~1989年有關資料附錄於後。1991年9月,《即墨縣誌》由新華出版社出版,主要在該市內發行,部分縣誌發行於國內部分地區。即墨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即墨市檔案館都有存書。
《即墨縣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從即墨固有的悠久歷史和地理環境來反映地方特色;從諸多新生事物的興起發展來反映地方特色。如《商業》篇中突出了服裝批發市場這一新生事物對即墨的影響;從突出本地的優勢來反映地方特色。如特設《土特名產》篇與《文物古蹟》篇。在《土特名產》篇中,重點記述了即墨的老酒與即墨鑲邊這兩種反映即墨古老文化的傳統工藝。從各類事物的共性中突出個性來反映地方特色。從篇目設置上來反映地方特色。如將“電業”從《工業》篇中分離出來單獨設篇,將《文物古蹟》篇從文化中分離出來單獨設篇,並在全書最後特設《雜記》篇,以收錄有代表性的存史資料、考證、辨誤、軼聞傳説、詩文選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