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即事二首

(汪藻詩作)

鎖定
《即事》是宋代詩人汪藻創作的組詩作品。兩首寫夏天景物的詩,第一首先寫深夏景物,後轉寫夏雨;第二首寫雨意未消,前兩句同第一首,先寫景,而後兩句則是寫作者。表面上,這兩首詩傳達出的是對春日生機勃勃的喜悦和詩人的悠閒之感,實則流露的是作者對人生經歷的一種悵惘心情。
作品名稱
《即事二首》
作品別名
《即事》
創作年代
宋代
作品出處
《浮溪集》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作    者
汪藻

即事二首作品原文

即事二首
其一
燕子將雛語夏深,綠槐庭院不多陰。
西窗一雨無人見,展盡芭蕉數尺心。 [1] 
其二
雙鷺能忙翻白雪,平疇許遠漲清波
鈎簾百頃風煙上,卧看青雲載雨過。 [1] 

即事二首註釋譯文

即事二首詞句註釋

⑴將:攜,帶。
⑵能忙:那麼繁忙。白雪:這裏指白茫茫的水域。
⑶平疇:平坦的田野。許遠:如此遙遠。 [1]  [2] 

即事二首白話譯文

其一
雌燕攜小燕齊飛,喃喃細語,才知夏已深,庭院裏幾棵槐樹,綠蔭漸見濃密。
一場雨後,西窗外的芭蕉葉又長大了幾尺,而沒人看見。
其二
兩隻白鷺在水上振動着雪白的羽毛,飛來飛去是那樣的忙;平坦的田野漲起清波,望去是那樣的遙遠。
我掛起簾子,見百頃田野上的風光似向我撲面而來,我躺着,悠閒地看着風雨美景。

即事二首作品賞析

汪藻的詩,主要受蘇軾影響。他像蘇軾那樣,能敏捷地捕捉事物形象,略加點染,再現大自然的美,這兩首小詩,即是其例。
第一首詩描繪了這樣的畫面:夏深了,燕語呢喃,雛燕乍飛;幽靜的庭院裏,槐樹的綠蔭漸見濃密。一陣雨過,西窗下的芭蕉在人們不知不覺之中又長大了許多。這些本都是夏天裏的尋常景物,但一經詩人描繪,生機勃勃,顯示出大自然的魅力。
燕子,人們通常把它看做是春天的使者。它常常給江南的人們帶來春天的信息。如今它生了雛燕,“將雛”教飛,意味着春天已經過去,又是盛夏了。詩人只用呢喃的燕語聲,襯出一幅幽靜的夏景;這跟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刀以噪顯靜是同樣的手法。如果説,這句點明瞭季節;那麼,下句便接着點明瞭地點—在庭院裏。上句以燕語寫聲,下句以槐陰寫色。有聲有色,詩的意境就變得更為鮮明。
後兩句鏡頭一轉,換了場景:人跡罕至,“一雨無人見”,而芭蕉竟長了數尺,使這幽靜的環境悄悄起了變化,讓作者在沉悶的現實生活中見到生機和希望,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錢鍾書宋詩選注》在“西窗一雨無人見,展盡芭蕉數尺心”下注釋説:“等於‘一雨,西窗芭蕉展盡數尺心,無人見。’這種形式上是一句而按文法和意義説起來難加標點符號的例子,舊詩裏常見。”這種句式能產生一種斷而復續或若斷若續的流動感,且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第二首是另一種寫法。詩人動中見靜,用許多跳動的畫面組成特寫,以反襯其悠然自得的閒適心情。成雙的鷺鳥振動着雪白的羽毛,飛來飛去是那樣的忙;渺渺平疇漲起清波,望去是那樣的遙遠。詩人隨手把窗簾鈎起,頓時便似有無限風光撲上樓頭。詩人悠閒地躺着,欣賞那一團團帶雨的青雲從空中飛過。這就像杜甫《江亭》詩所寫:“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充分表現出一種以自然之眼觀物的曠達襟懷。前兩句表面上,是渲染翻飛之速和平疇之户,深一層,則顯示出雙鷺的安閒和田野的靜謐。“鈎簾百頃風煙上”句着一“上”字,便把成百頃遼闊的風光寫活了。末句“卧看青雲載雨過”是否另寓深意,自無法確知。但聯繫到作者的生平,則此詩極可能作於政治上遭受挫折期間。汪藻一向懷抱青雲之志,在幾經政治風波之後,仍能泰然處之。此句所表現的,很可能就是這一境界。
汪藻的朋友孫覿敍汪藻詩説:“興微託遠,得詩人之本意。”(《浮溪集原序》)從這句話中可知:汪藻詩的比興和寄託是很微妙、深遠的。但這兩首小詩是否也有寄託,不必強作解入,但就詩裏所顯示的意象來看,恐不是單純的留連光景之作,反映出一種悵惘心情。 [2] 

即事二首作者簡介

汪藻(1079—1154年),字彥章,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崇寧進士。任婺州(今浙江金華)觀察推官、宣州(今屬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屬安徽)通判等職。徽宗親制“居臣慶會閣詩”,下令羣臣獻詩,汪藻一人獨領風騷,與胡伸俱有文名,時稱“江左二寶”。素與王黼不和,提點江州太平觀,終黼之世均不得用。欽宗即位,召為屯田員外郎,再遷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紹興元年(1131年),除龍圖閣直學士,知湖(今屬浙江),後知撫(今屬江西)、徽(今安徽歙縣)、泉(今屬福建)、宣等州。紹興十三年(1143年)罷職居永州(今屬湖南),官至顯謨閣大學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贈端明殿學士。其詩初學江西派,後學蘇軾。擅長四六文。有《浮溪集》。 [3] 
參考資料
  • 1.    錢鍾書.宋詩選注:生活 讀書 新知 三聯書店,2002:197
  • 2.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765-766
  • 3.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