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卡爾·西格爾

鎖定
卡爾·西格爾,德國數論家。 他的研究範疇是數論、不定方程和天體力學。1978年,獲沃爾夫數學獎 [1] 
中文名
卡爾·路德維希·西格爾
外文名
Carl Ludwig Siegel
國    籍
德國
出生日期
1896年12月31日
逝世日期
1981年4月4日
畢業院校
柏林洪堡大學
職    業
數論家
主要成就
1978年,獲沃爾夫數學獎

卡爾·西格爾人物簡介

卡爾·路德維希·西格爾 Carl Ludwig Siegel (1896年12月31日—1981年4月4日),德國數論家。
1915年進入柏林洪堡大學,修讀數學天文物理。1917年中止學業,加入德國軍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加入哥廷根大學,其導師是愛德蒙·蘭道。畢業後當了一會助教,1922年成為法蘭克福大學教授。1938年回到哥廷根,1940年經挪威到美國,加入普林斯頓大學。1951年再回哥廷根當教授,直到1959年退休。

卡爾·西格爾成長背景

西格爾的父母來自萊因地區,他是獨生子,小時候對數學感興趣,在柏林接受正規的初等教育,然後上實科中學及高級實科中學.他對中學的數學課無興趣,只是為了補自己數學知識的不足.他到柏林市立圖書館借閲H.韋伯(Weber)的名著《代數學》(Algebra),這可能是他接觸代數數論的開始.1915年中學畢業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激烈進行,他對戰爭很反感,於是選與人間世事最不相干的天文學作為自己的專業.1915年秋在柏林大學註冊.由於天文課程的延拓,於是他去聽G.弗羅貝尼烏斯(Fro-benius)的數論課.這一偶然的情況最終把他引向數論的殿堂.他把弗羅貝尼烏斯作為他學習的模範.大學第三學期(1916—1917年),他參加I.舒爾(Schur)的討論班.在這裏,他第一次接觸他主要的研究課題——丟番圖逼近,特別是挪威數學家A.圖埃(Thue)的不太為人所知的工作.西格爾後來講,舒爾最早認識到這個只有4頁的文章的意義,而這也成了他後來論文的出發點.他説,圖埃的符號把他搞糊塗了,不過他還是靠自己的力量改進了圖埃的結果,舒爾對此十分高興.不久他就被徵召入伍,到斯特拉斯堡服役,五週後退役.他先當家庭教師,一直到1919年夏季學期才繼續上學.這次他到格丁根大學從E.朗道(Landau)學習,並在朗道指導下於1920年6月取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是“代數數的逼近”(Approximation algebraischer zahlen).其後,他在1920—1921年冬季學期在漢堡大學任E.海克(Hecke)的助教,然後回格丁根大學任R.庫朗(Courant)的助教,1921年底取得講師資格,1922年秋被聘為法蘭克福大學正教授.這兩年間,他一共發表14篇論文.這也許可以解釋他異乎尋常快的升遷.
他在法蘭克福大學的前10多年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時期.他和他的同事M.德恩(Dehn)教授以及E.D.海林格(Hellinger)等副教授相處好,共同舉辦數學史討論班,同時結識當時許多數學家,如A.韋伊(Weil).其間,他只發表5篇論文.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西格爾的四位同事先後被解職,法蘭克福大學的黃金時代隨之結束.這位亞利安後裔雖然可以在第三帝國中繼續他的工作和生活,但他厭惡法西斯政權及其隨之而來的戰爭,考慮要為自己找一條出路.1935—1936年,他訪問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這裏優良的環境與歐洲的動盪簡直是天壤之別.這一年他完成二次型的重大突破,發表了三篇長文,接着出現新一輪的成果.1936年,他到奧斯陸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並報告他關於二次型的工作.這是他極少參加的二三次學術會議中的一次.他回到法蘭克福後,那裏的大學生活他已經感到受不了.1938年1月,他應聘去格丁根大學任教授,但那裏也好不了多少.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下定決心離開德國.他先去挪威訪問,在德國佔領挪威之前,他及時地乘最後一班船駛向紐約.
從1940年初起,他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45年以後成為終身成員.1946—1947學年曾回格丁根大學任教授,1959年提前退休,但一直講課到1967年.其間,他曾4次去印度孟買塔塔(Tata)研究院講學,培養起一批印度數學家.他終生未婚,晚年仍然不斷進行科學研究.他教學極為出色,尤其重視教師品德.他的業績得到普遍承認,被選為法國科學院等科學院國外院士以及蘇黎士理工大學等校的名譽博士.1978年榮獲首屆沃爾夫(Wolf)獎.

卡爾·西格爾成就著作

西格爾發表了100篇論文,5部專著,另外還有大量的講義.西格爾的主要著作收集在四卷《全集》(Gesammelte Abhandlungen,Ⅰ,Ⅱ,Ⅲ,1975;Ⅳ,1979)中,他的主要工作可分為相互關連的數論、二次型理論、多複變函數及天體力學四個方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