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卡子鎮

鎖定
卡(qiǎ)子鎮,隸屬於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地處白河縣南部,東與構扒鎮毗鄰,南與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接壤,西和北與茅坪鎮相接。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1.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9千米 [1]  ,總面積133.09平方千米。 [2] 
卡子鎮素有白河“南大門”之稱,清朝道光年間在此設卡賦税,故名“卡子”。境內有錢家大院、黃家大院和張家大院三座明代和清中期古建築遺址,屬省列文化保護遺產。
截至2020年6月,卡子鎮下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 [3]  。截至2018年末,卡子鎮户籍人口13857人 [2]  。2011年,卡子鎮農業總產值達到0.8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3.43億元。 [1] 
中文名
卡子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
地理位置
白河縣南部
面    積
133.09 km² [4] 
下轄地區
1個社區、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卡子村
電話區號
0915
郵政區碼
725805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陝G
人    口
13857人(2018年)

卡子鎮歷史沿革

因清道光時在此設卡收税而得名。
清時為東鄉。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後,分別為東區信用鄉、永慶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4月,屬白河民主縣政府第三區。
1953年4月,三區改為四區。
1954年4月,增設中壩鄉。
1955年10月,四區改為卡子區。
1956年3月,東壩、西壩2鄉併入中壩鄉,黃土、裏端2鄉合併為藥樹鄉。
1958年10月,屬卡子公社。
1961年8月,中壩、安全管理區合併成立卡子公社,藥樹管區改為公社。
1963年12月,屬新設立的構扒區。
1981年1月,改為構扒區。
1984年5月,卡子、藥樹公社改為鄉。
1996年11月,撤銷卡子鄉,設立卡子鎮。
2002年8月,藥樹鄉併入卡子鎮。 [1] 

卡子鎮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卡子鎮轄陳莊、藥樹、五一、鳳凰、大橋、卡子、倉房、桂花、友愛9個行政村;下設61個村民小組。 [1] 
截至2020年6月,卡子鎮下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 [3]  。人民政府駐卡子村。 [1]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610929103001
121
卡子社區
610929103200
220
陳莊社區村
610929103201
220
藥樹村
610929103203
220
鳳凰村
610929103205
122
大橋社區村
610929103207
220
倉房村
610929103208
220
桂花村
610929103210
220
友愛村

卡子鎮地理環境

卡子鎮位置境域

卡子鎮地處白河縣南部,東與構扒鎮毗鄰,南與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接壤,西和北與茅坪鎮相接。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1.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9千米 [1]  ,總面積133.09平方千米。 [2] 
卡子鎮政府

卡子鎮地形地貌

卡子鎮地處於秦巴山脈,地勢南高北低。境內地貌以高山丘陵為主,低山河谷為輔。主要山峯有聖母山、小巖尖山、煙墩山等。最高點聖母山,海拔1818米;最低點厚子河口,海拔240米。 [1] 

卡子鎮氣候特徵

卡子鎮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温16.2℃,1月平均氣温5℃,7月平均氣温28℃。年平均降水量67.3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 [1] 

卡子鎮水系水文

卡子鎮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厚子河、裏端溝、大屋溝等。厚子河境內流長27千米,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 [1] 

卡子鎮自然資源

卡子鎮境內已探明礦藏主要有銀金、金釩、硫鐵、石英等。已探明的硫鐵礦貯量2200萬噸、銀金礦156.5萬噸、釩礦500萬噸。銀金礦年開採量3000噸以上,利税200多萬元,金釩礦註冊資金1500萬元,2009年初投產。農業耕地面積3.1萬畝。 [1] 

卡子鎮自然災害

卡子鎮境內自然災害主要有洪澇、乾旱、滑坡、泥石流等。 [1] 

卡子鎮人口

截至2011年末,卡子鎮轄區總人口13804人,其中城鎮人口642人,城鎮化率4.7%。另有流動人口26人。總人口中,男性7666人,佔55.5%;女性6138人,佔44.5%;18歲以下2585人,佔18.7%;18—60歲9138人,佔66.2%;60歲以上2081人,佔15.1%。2011年,卡子鎮人口出生率7.3‰,人口死亡率6.0‰,人口自然增長率1.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01人。 [1] 
截至2018年末,卡子鎮户籍人口13857人 [2] 

卡子鎮經濟

卡子鎮綜述

2011年,卡子鎮財政總收入52.8萬元,比上年增長3.2%。
2011年,卡子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379元。 [1] 
2018年,卡子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上企業6個。
2018年,卡子鎮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18個。 [2] 

卡子鎮第一產業

2011年,卡子鎮農業總產值達到0.8億元,比上年增長27.3%,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0.5%。
卡子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薯類為主。2011年,卡子鎮糧食生產4466噸,人均319千克。
卡子鎮主要經濟作物有油料作物、中藥材、茶葉、蔬菜、蠶桑、木瓜、黃姜等。2011年,卡子鎮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569畝,產量315噸;中藥材面積3395畝,產量2580噸;茶園面積6035畝,產量23噸;蔬菜種植面積4515畝,產量3386噸。
截至2011年末,卡子鎮累計造林2萬畝,其中防護林1.8萬畝,經濟林1141.4畝,林木覆蓋率66%,活立木蓄積量3萬立方米。2011年,卡子鎮木瓜種植面積1.1萬畝,產量3407噸。
卡子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為主。2011年,卡子鎮生豬飼養量4.1萬頭,年末存欄2.1萬頭;羊飼養量1.8萬隻,年末存欄4991只;牛飼養量552頭,年末存欄307頭。2011年,卡子鎮生產肉類1889噸,其中豬肉1554噸,羊肉211噸;禽蛋160噸;畜牧業總產值0.4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0%。
2011年,卡子鎮有大型農業機械41台(輛)。 [1] 

卡子鎮第二產業

2011年,卡子鎮工業總產值達到3.43億元,比上年增長36.3%,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6.5%。2011年,卡子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632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0152萬元,比上年增長34%。 [1] 

卡子鎮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卡子鎮有郵政網點1個,全年投遞國內函件1.2萬件,鄉村通郵率100%;徵訂報紙500份、期刊500冊,業務收入3000萬元。
截至2011年末,卡子鎮有電信服務網點1個,移動電話用户3525户,移動電話普及率89.5%;固定電話用户595户,電話用户普及率15.1%。全年電信業務總量200萬元。
截至2011年末,卡子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4200萬元;人均儲蓄3053元。 [1] 

卡子鎮交通運輸

卡子鎮境內十天高速白河立交出口位於陳莊村;國道漢(中)白(河)路縱貫北南,與十天高速二級引線公路在厚子河口相接;縣鄉道路卡(子)茅(湖北茅塔)路通向湖北;通村水泥路連接9個村。截至2011年末,卡子鎮鎮區道路總長度3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4米,道路鋪裝面積1.2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6.9平方米;鎮區橋樑2座,總長度40米。 [1] 

卡子鎮社會事業

卡子鎮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卡子鎮有民間羣眾文化藝術團體2個,農家書屋9個。已舉辦陳莊“民間文化藝術節”2次。
截至2011年末,卡子鎮“村村通”廣播綜合覆蓋率100%,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1] 

卡子鎮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卡子鎮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75人,專任教師5人;小學5所,在校生547人,專任教師5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1] 

卡子鎮衞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卡子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10個,其中鎮級衞生院1個,村級衞生室9個;病牀10張。專業衞生人員9人,註冊護士3人。2011年,卡子鎮新型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3萬人,參合率達95%。 [1] 

卡子鎮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卡子鎮有體育場地3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7.3%。 [1] 

卡子鎮社會保障

2011年,卡子鎮有城鄉最低生活保障662户,人數1704人,共支出13.6萬元;有敬老院2所,五保集中供養328人,分散供養18人。 [1] 

卡子鎮基礎建設

截至2011年末,卡子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1個,鋪設幹線水管62千米,生產能力45噸/日,年生活用水25.7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55%;排水管道3千米,工業廢水處理率80%。
截至2011年末,卡子鎮鎮區擁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個,主變壓器1台,總容量5兆伏安。綜合電壓合格率98%.供電可靠率99%。 [1] 

卡子鎮歷史文化

卡子鎮境內有東嶽廟(過風樓遺址)、黃家大院(兩處)、張家大院(兩處)等明代和清中期建築遺址,屬省級文物保護遺產。
東嶽廟位於卡子鎮東壩石門裏,一山突起如亭,明正德九年(1514年)建廟於小山之巔,清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沿山修螺旋形條石盤道,上有金頂,朝天閣,殿後有閣房及休息亭,佈局精巧,關帝及各尊佛像為石質,雕琢尤為精良。四周山青水綠,環境清幽。佛像在“文革”中被毀,現存石碑兩道及一面石質門框。“寸木不落地”庭院類雕樑畫棟的庭院式建築坐落在東西二壩。
東壩老爺灣、楊樹林兩座黃氏民宅,建於嘉慶二十年(1815年),一進三重,全為磚、木、石結構,雕樑畫棟,門樓用磚皆五面磨平,木石雕刻十分精緻,凡柱皆以石礎墊起,故此稱為“寸木不落地”,雖經180多年,其大貌尚在。西壩張家上下兩院坐落在秦頭楚尾的界嶺山脈腳下,依山傍水,分別修建在名為鼓山和鳳山腳下,據史志記載,屬張氏移民同一家族所建,院內分前、中、後三廳,各類木、石雕刻均保存完好,建築宏偉壯觀,大門兩側雕刻有“八仙過海”,竹、梅、楹聯等,屬江南建築風格,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及觀賞價值。
卡子鎮張氏民宅位於白河縣卡子鎮友愛村七組,宅院分上、下兩院,相距300米左右。均建於清代同一時期,兩院座東北、向西南,坐落在界嶺河畔,漢白公路對面。下院宅院佔地約3000平方米,為兩幢各一進三座院落,中軸線自西向東依次分為大門、前庭、中堂、後室,甬道及兩個天井,兩側有廂房。主體建築為磚木結構,硬山灰瓦頂,抬梁式構架,房屋以西至5間兩設封風牆,院外觀看,封火牆木林立,飛檐以龍、鳳等為主要造型,簡潔別緻栩栩如生。檐下施水墨彩儈,迴廊、欄杆、窗欞均為鏤雕,大門為石雕門坊,額題“振否鼓家”四字。大門兩側高3.64米的石門壁上,左雕刻“兩岸綠楊一灣芳草即此是江陵勝概”,右側為“庭前孝養門內出聲何處訪珂里名家”等30字楹聯。南方一幢建築風格與北幢大致相同,中軸線從西向東依次分為大門、前廳、天井、中庭、天井後堂。前廳兩側的廂房為青石磨製的圓型門洞,門楹、窗欞均為鏤雕。門額為“樹德務滋”四字,中庭石雕門額四字為“孝友世家”,檐下水墨彩儈。
參考資料
  • 1.    李立國,趙政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陝西省卷(下)[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6年4月第一版:2279—2280
  • 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9(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05:626
  • 3.    2020年統計用區劃和城鄉劃分代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2-10]
  • 4.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第6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