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卡塞塔的18世紀花園皇宮、凡韋特里水渠和聖萊烏西建築羣

鎖定
卡塞塔地區的綜合名勝羣是波旁王朝國王查理斯三世為了與凡爾賽宮和馬德里皇宮爭奇鬥美而在18世紀中葉修建的。
中文名
卡塞塔的18世紀花園皇宮、凡韋特里水渠和聖萊烏西建築羣
外文名
18th-Century Royal Palace at Caserta with the Park, the Aqueduct of Vanvitelli, and the San Leucio Complex
地理位置
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亞大區
氣候條件
地中海氣候

卡塞塔的18世紀花園皇宮、凡韋特里水渠和聖萊烏西建築羣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卡塞塔的18世紀花園皇宮、凡韋特里水渠和聖萊烏西建築羣
18th-Century Royal Palace at Caserta with the Park, the Aqueduct of Vanvitelli, and the San Leucio Complex
入選時間:1997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 (i)(ii)(iii)(iv)
地理位置:N41 4 23.988 E14 19 35.004
遺產編號:549rev

卡塞塔的18世紀花園皇宮、凡韋特里水渠和聖萊烏西建築羣遺產描述

意大利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意大利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卡塞塔位於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亞大區,是卡塞塔省的首府。世界遺產卡塞塔地區的綜合名勝建築羣包括了皇宮及其園林,萬維泰利水道和聖萊烏喬建築羣,皇宮是18世紀波旁王朝時期所建。卡塞塔是座美麗的城市,像法國的凡爾賽一樣,擁有舉世聞名的宏偉宮殿和幽雅的園林;同時卡塞塔又是一座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城市。1860年10月26日,維托里奧·艾馬努埃萊二世和加里波第在卡塞塔省的蒂亞諾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會晤,標誌着意大利將在薩沃亞王朝的旗幟下統一起來。卡塞塔地區的綜合名勝建築羣獨具匠心地將豪華的宮殿及其園林和、天然樹林、打獵用的山林小屋和生產絲綢的工業設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199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ii)(iv),卡塞塔的18世紀花園皇宮、凡韋特里水渠和聖萊烏西建築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卡塞塔的18世紀花園皇宮、凡韋特里水渠和聖萊烏西建築羣遺產評價

這一建築羣別出心裁地把豪華的宮殿及其園林和花園、天然林地、打獵用的山林小屋和生產絲綢的工業設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名勝羣充分體現了啓蒙運動在建築領域的影響:以物質形式融入自然景觀,實現兩者完美的結合,而不是將啓蒙思想強加於自然景觀。 [1-3] 

卡塞塔的18世紀花園皇宮、凡韋特里水渠和聖萊烏西建築羣遺產介紹

卡塞塔的18世紀花園皇宮、凡韋特里水渠和聖萊烏西建築羣(18th-Century Royal Palace at Caserta with the Park, the Aqueduct of Vanvitelli, and the San Leucio Complex)是波旁王朝國王查理斯三世於18世紀中葉為與凡爾賽宮和馬德里皇宮(Palacio Real de Madrid)爭奇鬥美而修建的。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一建築羣別出心裁地把豪華的宮殿及其園林和花園、天然樹林、打獵用的山林小屋和生產絲綢的工業設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4] 

卡塞塔的18世紀花園皇宮、凡韋特里水渠和聖萊烏西建築羣王宮簡介

卡塞塔的18世紀花園皇宮、凡韋特里水渠和聖萊烏西建築羣,亦稱卡塞塔地區的綜合名勝羣,是波旁王朝國王查理斯三世於18世紀中葉為與凡爾賽宮和馬德里皇宮爭奇鬥美而修建的。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一建築羣別出心裁地把豪華的宮殿及其園林和花園、天然樹林、打獵用的山林小屋和生產絲綢的工業設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一切強有力地證明了用物質形式與自然景觀完美地結合要遠遠勝於把物質形式強加於自然景觀這一論點。
卡塞塔王宮是意大利著名建築師盧吉·範維特利為波旁王朝的查理王子建造的。於1752 年開始動工,到1774年建成。皇宮長247米,寬184米,高41米;共有五層,分為一千二百個房間,平面成“田”字形。除樓房外,皇宮還包括四個七十二米長、五十二米寬的庭院,宮門前是種滿冬青樹的大廣場。宮內的一千二百個廳室,佈置非常講究、豪華。室內擺設許多藝術品,有金銀器皿、鍍金銅器、陶器、瓷器、大理石雕刻、絲織品,牆上飾有各種壁畫、油畫和掛毯,裝潢華美無比。宮中除寶座廳、寢宮、御書房等著名廳室外,還建有禮拜廳和宮廷劇院。 [2] 

卡塞塔的18世紀花園皇宮、凡韋特里水渠和聖萊烏西建築羣旅遊信息

這一建築羣別出心裁地把豪華的宮殿及其園林和花園、天然林地、打獵用的山林小屋和生產絲綢的工業設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名勝羣充分體現了啓蒙運動在建築領域的影響:以物質形式融入自然景觀,實現兩者完美的結合,而不是將啓蒙思想強加於自然景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