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博落回

鎖定
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 (Willd.) R. Br.)是罌粟科博落回屬直立草本 [2]  ,高可達4米。莖光滑綠色;葉片寬卵形或近圓形,背面多白粉,常呈淡紅色;大型圓錐花序多花,頂生和腋生,花芽棒狀,萼片倒卵狀長圓形;子房倒卵形至狹倒卵形,蒴果狹倒卵形或倒披針形;種子卵珠形,有狹的種阜;6-11月開花結果。 [6]  博落回始載於《本草拾遺》,日:“博落回生江南山谷,莖葉如蓖麻,莖中空,吹作聲如博落回。”故而得名。 [7] 
博落回原產於中國,分佈於河南、山東、河北、雲南等省區,在日本和印度亦有分佈。 [8]  生長於陽山坡及草叢中,喜好陽光充足的地方,耐寒,適宜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其多為人工培育,野生的較少,一般的繁殖方式是播種或分株繁殖。 [9] 
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博落回:“折之有黃汁,藥入立死,不可入口也。”其全草皆可入藥,有祛風解毒,散瘀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痛痧腫毒等症狀,並可殺蛆蟲 [10]  其回幹莖高大粗壯,葉大如扇,開花繁茂,也適用植於庭園僻隅、林緣池旁以供觀賞。 [6] 
中文名
博落回
拉丁學名
Macleaya cordata (Willd.) R. Br. [5] 
別    名
勃邏回
勃勒回
菠蘿筒
大葉蓮
三錢三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毛茛目
罌粟科
博落回屬
博落回
命名者及年代
(Willd.) R. Br.,1982

博落回植物學史

博落回始載於《本草拾遺》,日:“博落回生江南山谷,莖葉如蓖麻,莖中空,吹作聲如博落回。”故而得名。 [7] 

博落回形態特徵

直立草本植物,高可達4米,基部木質化,具乳黃色漿汁。莖高1-4米,綠色,光滑,多白粉,中空,上部多分枝。 [1]  [6] 
葉片寬卵形或近圓形,背面多白粉,常呈淡紅色,長5-27釐米,寬5-25釐米,先端急尖、漸尖、鈍或圓形,通常7或9深裂或淺裂,裂片半圓形、方形、蘭角形或其他,邊緣波狀、缺刻狀、粗齒或多細齒,表面綠色,無毛,背面多白粉,被易脱落的細絨毛,基出脈通常5,側脈2對,稀3對,細脈網狀,常呈淡紅色;葉柄長1-12釐米,上面具淺溝槽。
大型圓錐花序多花,長15-40釐米,頂生和腋生;花梗長2-7毫米;苞片狹披針形。花芽棒狀,近白色,長約1釐米;萼片倒卵狀長圓形,長約1釐米,舟狀,黃白色;花瓣無;雄蕊24-30,花絲絲狀,長約5毫米,花葯條形,與花絲等長;子房倒卵形至狹倒卵形,長2-4毫米,先端圓,基部漸狹,花柱長約1毫米,柱頭2裂,下延於花柱上。
蒴果狹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1.3-3釐米.粗5-7毫米,先端圓或鈍,基部漸狹,無毛。種子4-6(-8)枚,卵珠形,長1.5-2毫米,生於縫線兩側,無柄,種皮具排成行的整齊的蜂窩狀孔穴,有狹的種阜。花果期6-11月。 [2]  [6]  [11] 

博落回產地生境

博落回原產於中國,中國長江以南、南嶺以北的大部分省區均有分佈,南至廣東,西至貴州,西北達甘肅南部,日本和印度也有分佈。生於海拔150-830米的丘陵、低山林、陽山坡中、灌叢中或草叢間。 [2]  [8] 

博落回生長習性

温暖、濕潤的環境,喜好陽光充足的地方,喜肥、怕澇,有較強的耐旱力和抗寒力,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長勢健壯。適宜的生長温度為22-28℃。 [3]  [9] 
博落回

博落回繁殖方法

其多為人工培育,野生的較少,一般的繁殖方式是播種或分株繁殖。 [9] 
種子繁殖:北方地區宜在穀雨前後播種。先將種子用水浸泡10-12小時,撈出,瀝乾表面水分,待其能自然散開後加入2倍量的細沙,拌勻;按行距40-45釐米開溝,溝深1-1.5釐米,踩平底格,施入充分腐熟並過細篩的廄肥作底肥,每畝1000千克,或施入有機生物肥25-30千克;再將種子與少量沙子混拌後均勻地撒入溝內,覆細土1釐米,稍加鎮壓,並保持土壤濕潤。每畝用種量0.3-0.4千克。
分根繁殖:此法有2種形式:一是春季從返青的植株上挖取分櫱的小苗進行移栽;二是從老根上分取帶有根芽的根莖,每段帶有1或2個根芽進行移栽(春、秋均可)。行距45-55釐米、株距30-40釐米。每穴1株,施底肥。 [3] 

博落回栽培技術

博落回
立地條件:選低窪宜澇地、地勢高的黏土地不宜用作繁殖地。選地後進行整地,先將其翻深20釐米,除去較大的石塊等雜物,耙細土壤,作成寬1.2-1.5米、高20釐米的畦,兩畦之間留作業道40-50釐米。畦的長度自定,走向隨地勢而定。
田間管理:種子播種2周後開始出苗,20天左右基本出齊。苗齊後分2次間苗,株距40-45釐米,間下的小苗可用於移栽。小苗初期需要較多的水分,而北方地區春季多幹旱,應隨時根據土壤濕度進行適當地澆水,保證根系儘快地形成,以促進植株的生長。結合中耕除草適當鬆土。當苗高30釐米時,根據長勢再次適量地進行根部追肥,以磷、鉀肥為主,每畝20-25千克,並進行根部培土。隨着氣温不斷升高,根系也不斷地發育完整,植株生長枝繁葉茂,此時進入粗放式管理,隨時拔除大型的雜草(藜、莧、水紅子等)。雨季要防止田間積水,以減少和防止病害的發生。由於種植1次可獲益多年,每年只要重複上年的管理工作即可。根的分生力較強,畝產量每年有較大幅度地增加,每隔2-3年還可以進行一次分根,以擴大種植面積及植株的生長空間。
採收:種子繁殖的第1年只能在9月採收1次,以後每年可採收2次;用根莖和分根法繁殖的1年可採收2次。2次採收的時間分別為7月上旬和9月下旬。第1次採收應將粗壯、高大的植株割下來,其餘的植株讓其繼續生長,至9月下旬完全割下來。
加工:割下的植株應將下端的病、殘葉剪下。晾曬2-3天,每天翻動2次,使水分儘快蒸發。最後將葉片剪下來(或切成細絲),曬乾或烘乾。莖稈切成0.2-0.3釐米的厚葱子片或切成1釐米的短段,曬乾或烘乾即可。 [3] 

博落回病蟲防治

病害:主要是斑點病危害葉片,病斑圓形或近圓形,直徑2-10釐米,中心部分暗褐色,邊緣黑褐色;後期中心部分灰褐色,其上生黑色小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原為半知菌亞門葉點菌屬真菌。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第2年在條件適宜時,分生孢子借雨水、氣流傳播而引起侵染。中國北方地區多在8月發生,但危害不重。 防治方法:①冬前清除田間病、殘體並集中銷燬;②可選用75%的百菌清600-800倍液,或50%的多菌靈600-700倍液噴霧防治。
蟲害:蟲害苗期有蚜蟲為害植株,可用40%的樂果乳劑1200-1500倍液噴殺,或採用其他殺蟲劑噴殺。平時應多觀察,對於病蟲害做到早發現、早防治,以減少用藥的劑量和次數。應用農藥時要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型藥劑。禁用淘汰的有機磷類農藥。 [3] 

博落回主要價值

博落回醫藥

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博落回:“折之有黃汁,藥入立死,不可入口也。”其全草皆可入藥,有祛風解毒,散瘀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痛痧腫毒等症狀,並可殺蛆蟲。 [10] 
【藥材來源】罌粟科植物博落回的帶根全草。 [4] 
藥性】味苦,辛,性寒,温,大毒。 [4] 
功能主治】散瘀;祛風;解毒;止痛;殺蟲。主痛瘡疔腫;臁瘡;痔瘡;濕疹;蛇蟲咬傷;跌打腫痛;風濕關節痛;齲齒痛;頑癬;滴蟲性陰道炎及酒糟鼻。 [4]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煎水燻洗或研末調敷。 [4]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禁內服。口服易引起中毒,輕者出現口渴、頭暈、噁心、嘔吐、胃燒灼感及四肢麻木、乏力;重者出現煩躁、嗜唾、昏迷、精神異常、心律失常而死亡。 [4] 

博落回觀賞

博落回幹莖高大粗壯,葉大如扇,開花繁茂,可叢植或片植於籬垣邊、草地中,也適用植於庭園僻隅、林緣池旁,以供觀賞。 [6]  [12] 
參考資料
  • 1.    博落回屬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博落回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孫偉; 陳衞; 王雅輝;博落回的栽培[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6-04-10;25
  •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3: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56
  • 5.    博落回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7]
  • 6.    [科普中國]-博落回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3-24]
  • 7.    程超寰著.本草釋名考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07:422
  • 8.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植物組編.西北野生有用植物手冊 第4冊:陝西人民出版社,1960.09:110
  • 9.    劉延江主編.新編園林觀賞花卉: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05:386
  • 10.    陳萬生,詹亞華,吳和珍編;於海平責編;黃璐琦總主編.中藥材系列 中國中藥資源大典 新編中國藥材學 第4卷: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07:298-300
  • 11.    |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7]
  • 12.    藏得奎 主編.《中國景觀植物-草本卷》中國林業出版社,2015年01月:第6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