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音説唱

鎖定
南音説唱,又稱“南音”,至遲在清代中葉即已形成,流傳於珠江三角洲地區及中國香港和澳門一帶,是以廣東白話表演的一個曲藝品種。 [1] 
南音説唱的傳統表演形式為一人自彈秦箏、椰胡、三絃或秦胡等説表唱敍,唱詞為七言韻文,唱腔分為“本腔”、“揚州腔”和“梅花腔”,並依不同的唱腔採用和流行區域而有“地水南音”等的分支與別稱,代表曲目有《客途秋恨》《嘆五更》等。 [1-2] 
南音説唱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特產,音樂性、抒情、敍事兼長,旋律婉約優美,有着濃郁的南國地方色彩和曲藝特點。2011年5月23日,澳門特別行政區申報的“南音説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是Ⅴ—112。 [3-4] 
中文名
南音説唱
別    名
南音
始興年代
清代中葉
流行地區
珠江三角洲地區及中國香港和澳門一帶
經典劇目
《客途秋恨》《嘆五更》等
代表人物
區均祥、吳詠梅
遺產類別
曲藝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Ⅴ—112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南音説唱歷史沿革

南音説唱 南音説唱
南音説唱,至遲在清代中葉即已形成,是在木魚、龍舟的基礎上吸收揚州彈詞(吳聲)等曲種的曲調發展而成的,早期的南音説唱範圍多在文人雅士之中,傳統作品多是傷春怨夢之作。 [3]  [1] 
自晚清以來至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南音説唱在粵港澳之間十分盛行,藝人主要的表演場所是茶樓,當時的茶樓老闆為招攬顧客,皆爭相邀請藝人演唱,後來漸漸變成樂曲歌壇,其間培養了一批瞽師和女伶。南音説唱作為當時的流行音樂流傳在澳門的大街小巷。 [5]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由於廣播的普及和傳播,南音説唱一度興盛。 [1]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傳統演出場所逐漸消失,南音説唱轉向衰落。 [1]  [5] 
1999年澳門迴歸以後,中央人民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澳門地區的文化遺產保護,澳門南音説唱得到了重視與保護。 [5] 

南音説唱藝術特點

南音説唱表演特徵

南音説唱 南音説唱
南音説唱的傳統表演形式為一人自彈秦箏、椰胡、三絃或秦胡等説表唱敍。早期節目多為長篇,有故事情節,常常是“一人多角”的表演,即:演唱員有時候以故事講述者的身份出現,有時以作品中的人物的身份出現,邊説、邊唱、邊演,有濃厚的曲藝特點。後來南音説唱也有兩人對唱或兩人以上的集體演唱情形,節目趨向演唱短段,並加入了揚琴、拍板、洞簫等伴奏,但以一人演唱的為多見,它的表演幅度較大。 [1]  [6] 

南音説唱説唱特徵

南音説唱的音樂性強,句格、聲韻要求相當嚴整,有伴奏、有快板與過門音樂,旋律婉約優美,有着濃郁的南國地方色彩。南音説唱可以有較多的唸白道白,文字容量較大,又間有龍舟、木魚,變化較多,表現力也較強,抒情、敍事兼長,可以表現較為複雜的故事情節。 [6]  [3] 

南音説唱唱詞曲調

唱詞為七言韻文,唱腔分為“本腔”、“揚州腔”和“梅花腔”,並依不同的唱腔採用和流佈區域而有“地水南音”等的分支與別稱。 [1] 

南音説唱演奏樂器

南音説唱的演奏樂器主要有秦琴、椰胡、簫、三絃、箏等。 [3] 

南音説唱經典曲目

南音説唱 南音説唱
南音説唱的經典曲目主要有《客途秋恨》《嘆五更》《尤二姐辭世》《男燒友》《霸王別姬》《客途秋恨》《武松打虎》《憶往》等。其中,南音説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區均祥的唱片有《客途秋恨》《大鬧梅知府》《長生殿》《浪子回頭》《南音精選》等。 [5]  [2] 

南音説唱流行地區

南音説唱流傳於珠江三角洲地區及中國香港和澳門一帶。 [1] 

南音説唱傳承保護

南音説唱流傳現狀

20世紀六十年代,廣播電台的流行,改變了聽眾往茶樓的模式,而電台廣播轉而迎合年輕人口味,以播放西方流行曲為主,社會風氣在轉變,且南音説唱無後人承繼,傳統演出場所亦逐漸消失,南音説唱隨之衰落,更有瀕臨消亡的危險,澳門僅有區均祥等極少數的傳承者。因此,該項目亟待扶持和保護。 [1]  [5] 

南音説唱保護措施

南音説唱 南音説唱
曲藝社是澳門南音説唱固有的傳統模式,是南音説唱能夠得以延續的重要傳承方式。
1990年,在政府及社會組織的支持下,區均祥粵劇曲藝社成立,是一個旨在拯救、整理、傳承南音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 [5] 
1999年澳門迴歸以後,中央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澳門地區的文化遺產保護。2003年,中國正式啓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澳門南音説唱得到了重視與保護。2011年5月23日,國務院確定澳門南音説唱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5] 
2014年,由政府及社會機構資助,澳門粵韻南音社成立,是非營利藝術社團,其宗旨是開展南音説唱研究、演出和培訓,以促進交流及提高。該社團會不定期開展公益性的演出供市民欣賞,開展了“首屆澳門南音節·悠悠粵韻南音情晚會”、“南音薪傳·紀念吳詠梅博士南音專場”等活動。 [5] 
2015年,由澳門文化局主辦、區均祥粵劇曲藝社及澳門茶藝協會協辦的“品茗·南音”系列活動,2016年澳門文化局資助區均祥粵劇曲藝社的“南音説唱薪傳音樂會”,2016年舉辦的“世遺南音會知音區均祥師生演唱會”等。 [5] 
2016年4月13日,文化部向包括“南音説唱”傳承人在內的澳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頒發傳習經費。 [5]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南音説唱項目保護單位區均祥粵劇曲藝社評估合格。 [9] 

南音説唱傳承人物

南音説唱 南音説唱
區均祥,男,漢族,1944年生於澳門,區均祥天生弱視,年幼時對粵曲曲藝非常感興趣,10歲便加入了歷史悠久的“半閒音樂社”,併到香港戲班工作。20世紀九十代初,創辦了區均祥粵劇曲藝社。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南音説唱”代表性傳承人。 [5]  [7] 
吳詠梅,女,漢族,1927年10月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南音説唱”代表性傳承人。 [8] 

南音説唱入選非遺

2011年5月23日,澳門特別行政區申報的“南音説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南音説唱曲藝價值

南音説唱是用廣州方言演唱的説唱形式,也是粵劇、粵曲常用的曲牌。南音説唱的音樂性強,旋律婉約優美,有着濃郁的南國地方色彩。南音説唱文字容量大,可以表現較為複雜的故事情節,有濃厚的曲藝特點和一定的藝術價值。 [6]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