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越王博物院

鎖定
南越王博物院,是以南越國重要考古遺存為依託的大型考古遺址類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隸屬於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成立於2021年9月8日,分為王墓和王宮兩個展區。王墓展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867號,前身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王宮展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路374號,前身為南越王宮博物館 [1]  [4]  [22] 
南越王博物院總建築面積達4萬平方米,展示南越文王墓、南越宮苑、南漢王宮等考古遺址,設有“南越藏珍”“嶺南兩千年中心地”及“楊永德伉儷捐贈藏枕專題陳列”等常設展覽,並不斷舉辦各類臨時特展。南越王博物院承載着嶺南文化兩千餘年的歷史底藴,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見證,是公眾讀懂廣州,感受人文灣區的文化窗口。 [4]  截至2021年末,南越王博物院藏品有6605件/套,珍貴文物1518件/套,開展社教活動148次,舉行陳列展覽28次,年度觀眾總數537587人。 [22] 
2004年,南越王博物館被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公佈為國家AAAA級景區。 [25]  [40]  2008年,南越王博物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5]  [40] 
中文名
南越王博物院
地理位置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867號(王墓展區)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路374號(王宮展區)
佔地面積
3.7 公頃
類    別
大型遺址類博物院
投用時間
2021年4月27日 [12]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9:00—17:30(17:00停止售票及進場)。逢週一閉館,遇國家法定假期正常開放。
門票價格
王宮展區:免費;王墓展區:全票10元,半票5元 [5] 
藏品總數
6605件/套(截至2021年末)
展廳面積
9956㎡ [12] 

南越王博物院歷史沿革

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1983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基建部門正在越秀山西側名為象崗的小山崗上發現墓葬,初步得出結論是一座西漢南越國時期的王侯級大墓。同年7月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及廣東省博物館聯合組成“廣州象崗漢墓發掘隊”。同年8月25日,開始發掘。同年10月6日上午,最後一批南越遺珍運出墓室,歷時43天的發掘結束。為保護遺址,廣州市人民政府決定興建遺址博物館。 [23] 
1987年11月30日,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綜合陳列樓第一期工程竣工。
1988年2月8日,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第一期工程綜合陳列樓竣工並對外開放。
1993年2月8日,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第二期工程(主題陳列樓)竣工開放,並舉行“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全面建成暨表彰楊永德伉儷捐贈文物儀式”。
1996年,博物館進行了西迴廊、停車場和綜合樓三樓的裝飾工程。
2010年,完成博物館正門整飾和基本陳列改造。 [4]  [23] 

南越王博物院南越王宮博物館

1995年,南越王宮遺址被發現。
1995年、1997年,在遺址發現了西漢南越國王宮御花園的石構水池和曲流石渠遺蹟。
2010年11月,南越王宮博物館局部開放,基本陳列為“嶺南兩千年中心地”,與原址保護展示的考古遺蹟相結合,充分展示了南越國宮署遺址的文化內涵。
2014年春節期間,開放了南越國曲流石渠遺蹟保護主樓。
2014年05月06日,南越王宮博物館建成並全面對外開放。 [24-25] 

南越王博物院兩館合併

2021年9月8日,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在博物院王墓展區舉行揭牌儀式。 [1]  南越王博物院由王宮展區和王墓展區組成,原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改為王墓展區,原南越王宮博物館改為王宮展區。 [25] 
2021年12月23日廣州市文物博物館學會、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越王博物院、廣州博物館聯合在廣州舉行發佈會,正式公佈“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與十大重要發現”評選結果。 [2] 

南越王博物院建築佈局

南越王博物院綜述

南越王博物院是以南越國重要考古遺存為依託的大型遺址類博物院,共佔地面積近4.5萬平方米,下轄三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狀展示三大遺址,分為王墓和王宮兩個展區,設有六大主題常設基本陳列和三個臨時展廳,為公眾提供多樣化的參觀體驗。 [1]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

王墓展區位於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867號,前身是1988年開放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王墓展區以南越文王墓為核心,由主體陳列樓、綜合陳列樓和古墓保護區三部分組成,基本陳列包括南越王墓原址和“南越藏珍——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陳列”,專題陳列有“楊永德伉儷捐贈藏枕”。 [14] 
王墓展區平面圖 王墓展區平面圖

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

王宮展區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路374號,前身為2014年開放的南越王宮博物館。
王宮展區以南越國宮署遺址為核心,由南越宮苑館、南漢宮殿館、陳列樓以及古代水井館四部分組成。基本陳列為“嶺南兩千年中心地”,下設四個常設展覽:“南越王宮”“南漢王宮”“名城廣州二千年”以及“飲水思源——廣州古代水井文化”,它們與原址保護展示的考古遺蹟相結合,展現了廣州2200多年的歷史積澱。 [13] 
王宮展區平面圖 王宮展區平面圖

南越王博物院陳列展覽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

  • 概述
王墓展區以南越文王墓為核心,由主體陳列樓、綜合陳列樓和古墓保護區三部分組成,基本陳列包括南越王墓原址、“秦漢南疆—南越國曆史專題陳列”和“南越藏珍——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陳列”,專題陳列有“楊永德伉儷捐贈藏枕”。
  • 秦漢南疆—南越國曆史專題陳列
秦漢南疆—南越國曆史專題陳列,是2021年建院後的第一個基本陳列,有“百越之地”“秦定嶺南”“守疆營土”“萬里同風”四個單元。秦漢南疆—南越國曆史專題陳列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南越文王趙眜墓的出土文物為核心,按器物的材質、類型、功用等予以展示,但對西漢南越國整體歷史面貌的敍述相對不足。共有200餘件(套)精品文物,其中一級文物13件。 [44] 
  • 南越藏珍一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陳列
1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是嶺南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唯一漢代彩繪石室墓,於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中出土文物1000多套、一萬餘件,其中“文帝行璽”金印、玉角杯、錯金銘文虎節、印花銅板模、平板玻璃銅牌飾等文物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 [6] 
南越藏珍一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陳列 南越藏珍一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陳列
  • 楊永德伉儷捐贈藏枕專題陳列
瓷枕始燒於隋,流行於唐,繁榮於宋金元,之後逐漸衰落。其產地遍及大江南北,釉色紛呈,造型多樣。藴含豐富文化元素的瓷枕不僅反映出胎釉、燒製等工藝技法,而且體現了審美與實用的和諧統一。作為中國古代常見的日用器具,瓷枕以獨特的藝術趣味與人文精神備受人們青睞。
1992年,香港知名鑑藏家和實業家楊永德伉儷將其珍藏的200餘件瓷枕捐贈給我館,其數量之多,品類之眾,窯口之廣,實屬罕見。自此,我們以楊氏贈枕為契機,致力於枕類藏品的徵集、收藏、研究以及枕文化的宣傳推廣。今以原《楊永德伉儷捐贈瓷枕專題陳列》為基礎,結合歷年的徵集及研究成果,對館藏瓷枕重新整合並展出,既是表彰楊氏伉儷保護祖國文物、熱愛鄉土的赤誠之心,也希望藉此專題陳列,與眾共賞祖國優秀的物質文化遺產。 [7] 
楊永德伉儷捐贈藏枕專題陳列 楊永德伉儷捐贈藏枕專題陳列

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

  • 南越王宮
西漢高帝四年(前203年),秦將趙佗據有嶺南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從此,確立了廣州兩千多年來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番禺城最核心的地區,在這裏先後發現了宮殿、宮牆、宮苑等遺蹟,出土了大量的磚、瓦、石等建築材料以及木簡、陶文等重要文物。
這些遺蹟和文物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王宮選址的科學性,景觀設計的獨特性,真切地感受到一個塵封的南越王國。 [8] 
南越王宮
  • 南漢王宮
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原唐清海軍節度使劉巖(後改名龑)據有嶺南稱帝,建立南漢國,以廣州為都城,升格為興王府。
劉氏統治期間,政治措施得宜,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南漢還積極發展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使因唐末戰亂一度衰落的海外貿易再度復興。南漢對興王府進行精心的規劃和建設,在城內外大興土木,建造許多宮殿和苑囿。隨着南漢的滅亡,昔日王宮淪為廢墟。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陸續發現的南漢國都城王宮遺址和帝王陵墓,引領我們回到一千年前的歷史現場,感受南漢國的文化風物,領略南漢王宮的雄偉氣概。 [9] 
南漢王宮 南漢王宮
  • 名城廣州兩千年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揮兵百越,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嶺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其中南海郡治番禺(今廣州),為廣州信史記載的建城之始。秦末,中原戰亂,原秦將趙佗於西漢高帝四年(前203年)據有嶺南,建立南越國,以番禺為都城。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攻滅南越國,在其地設九郡,番禺仍為南海郡治所。
嶺南地區經過秦漢王朝,特別是南越國近百年的開發與經營,漢越民族融合,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番禺成為當時全國九大都會之一。 [10] 
名城廣州兩千年 名城廣州兩千年
  • 飲水思源——廣州古代水井文化
水井的發明,使人類擺脱自然條件的限制,從河湖兩岸走向內陸,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鑿井而飲是中國古代飲水文化的一大特色,與西方架渠引水有明顯的區別,考古資料表明,中國年代最早的水井發現於浙江河姆渡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
南越國宮署遺址發掘範圍內各朝代的水井逾500口,可以説是古代水井的天然博物館。説明這裏一直是人類聚居的理想之地。解讀這一口口古井,可以從一個側面追尋廣州城市飲用水歷史的蹤跡。 [11] 
飲水思源——廣州古代水井文化 飲水思源——廣州古代水井文化

南越王博物院臨時展覽

傾城之戀——廣東省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展(王墓展區)
展覽時間:2023年3月31日—6月
展覽地點: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綜合陳列樓三樓臨展廳
傾城之戀——廣東省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展 傾城之戀——廣東省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展
展覽簡介:該展由南越王博物院、潮州市博物館、肇慶市博物館、佛山市博物館、廣東中國客家博物館、雷州市博物館、中山市博物館、惠州市博物館聯合主辦,由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協辦,旨在讀懂廣東,講好廣東故事,推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更好地融入人民羣眾的生產生活,推進歷史文化遺產與旅遊的深度融合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次展覽是首個由廣東省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聯合舉辦的文物展,展示其各自特色及相通內涵,開創了文物聯展新模式。歷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豐富並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的城市。1982年,國務院公佈了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迄今為止,我省共有8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廣州(1982年第一批)、潮州(1986年第二批)、肇慶、佛山、梅州、雷州(1994年第三批)、中山(2011年)、惠州(2015年),在全國位列第四。 [15] 
千年南粵 同心同圓 ——廣州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
展覽時間:2023年2月10日起
展覽地點: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南越宮苑館二樓臨展廳
千年南粵 同心同圓 ——廣州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 千年南粵 同心同圓 ——廣州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
展覽簡介: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和省委、市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廣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主辦、南越王博物院承辦的“千年南粵同心同圓——廣州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旨在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以及廣州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工作實踐,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慼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 [16] 
老城市新活力——廣州城市傳統中軸線歷史文化展(王宮展區)
展覽時間:2022年12月20日(長期)
展覽地點: 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
展覽簡介:2022年12月20日,“老城市新活力——廣州城市傳統中軸線歷史文化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南越宮苑館二樓室外展示休閒區拉開帷幕。本展覽是南越王博物院打造特色鮮明的黨員教育基地、提升黨員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南越王博物院承辦,廣州市檔案館、廣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區管理委員會、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提供支持。
老城市新活力——廣州城市傳統中軸線歷史文化展(王宮展區) 老城市新活力——廣州城市傳統中軸線歷史文化展(王宮展區)
展覽精選130餘張照片和相關檔案、地圖、文字等資料,以“老城市新活力”為主題,帶觀眾領略廣州城市傳統中軸線的歷史文化與2200多年的建城歷史,展示廣州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傳承嶺南文化、賡續紅色血脈等文化事業建設中取得的重大成果。第一部分講述廣州由古至今的建城歷史、介紹城市傳統中軸線的形成發展;第二部分通過城市傳統中軸線周邊的紅色遺蹟回顧廣州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第三部分展示廣州進行城市更新改造的“繡花”功夫、打造新型歷史文化街區的成果,呈現古老羊城煥發的嶄新面貌。 [17] 
年華·花樣——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文物紋飾專題展(王宮展區)
展覽時間:2023年4月26日至7月16日
展覽地點: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陳列樓北二樓臨展廳 [19] 
展覽簡介:2023年4月26日上午,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年華·花樣——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文物紋飾專題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陳列樓北二樓臨展廳開幕。
年華·花樣——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文物紋飾專題展 年華·花樣——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文物紋飾專題展
本次展覽是南越國宮署遺址考古資料整理成果系列展覽之一,首次集中展示了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器物代表性紋飾及其演變的歷史脈絡。展覽設“印紋悠古”“花葉婆娑”“盛世雕飾”“百花齊放”“花花世界”五個部分,展出文物200多件(套),按照時間線索,展示不同時期嶺南紋飾藝術特徵及其反映的社會歷史文化。 [18] 
2023年7月3日,“從廣州出發——‘南海1號’與海上絲綢之路”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正式開幕。展覽由廣東省文物局、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海絲申遺辦指導,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博物館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
從廣州出發——‘南海1號’與海上絲綢之路 從廣州出發——‘南海1號’與海上絲綢之路
展覽分為“南海1號”的困惑、“南海1號”的旅程、廣州出發的密碼三大部分,在最新考古發掘資料及文獻研究基礎上還原“南海1號”的航行軌跡,再現南宋時期海洋活動的繁榮景象。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長李灶新告訴記者,此次展覽自籌劃至今歷時一年多,彙集了國內12家文博單位的400餘件/套文物,其中超過三分之二文物為首次展出。 [20] 
“探索·實踐——南越文王墓發現40週年特展”
“探索·實踐——南越文王墓發現40週年特展” “探索·實踐——南越文王墓發現40週年特展”
2023年12月25日,南越王博物院特別策劃和舉辦了“探索·實踐——南越文王墓發現40週年特展”。主要展示了南越國遺蹟發現、保護、利用的發展歷程,展現了先進的保護理念與寶貴經驗。該展覽以“驚世發現”“萬年永保”“推陳出新”和“薪火相傳”四大主題,展示了出土文物、資料圖片以及多種工具用品,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南越文王墓發現以來走過的40年歲月。展覽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展出,將展至2024年2月25日。 [43] 
吳地長歌——鎮江青銅文化展
2024年5月28日,“吳地長歌——鎮江青銅文化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陳列樓二樓文物特展廳展出。本次展覽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鎮江博物館主辦,展出吳地青銅文物精品124件/套,較為系統地闡釋了吳地的青銅文化特質及淵源,呈現了吳文化多元交融、生生不息的文化景觀。
本次展覽以時間為線索,通過“太伯奔吳 勾吳肇建”“爭霸中原 青銅絕冠”“多元新興 一軌同源”三個部分,展現出吳地文化從肇始到繁盛,再到多元合流的歷史進程。這也是吳文化青銅器類別的展覽首次赴粵展出。展覽將展至2024年8月18日。 [51] 

南越王博物院館藏文物

南越王博物院綜述

南越王博物院收藏大量南越國重要考古遺存,有文帝行璽”龍鈕金印、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等重要文物。 [4]  截至2021年末,連雲港市博物館藏品有6605件/套,珍貴文物1518件/套,開展社教活動148次,舉行陳列展覽28次,年度觀眾總數537587人。 [22] 

南越王博物院重要藏品

人操蛇鎏金銅託座
人操蛇鎏金銅託座出土於南越文王墓,通高31.5釐米,橫長15.8釐米,是屏風下面轉角位的構件,青銅鑄造,通體鎏金,共兩件。託座中一個越人身穿短袖右衽上衣,下着露膝短褲,赤着雙腳,口中銜着一條兩頭蛇,雙手抓蛇,雙腿夾蛇,四蛇相互纏繞,向左右延伸。 [36] 
人操蛇鎏金銅託座 人操蛇鎏金銅託座
“文帝行璽”龍鈕金印
“文帝行璽”龍鈕金印出土於南越文王墓的胸部位置。印面邊長3.1釐米,寬3釐米,通高1.8釐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印面陰刻“文帝行璽”四個字,應是南越文王的發佈命令的官印。“文帝行璽”金印是中國目前考古發現的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也是唯一的漢代龍鈕帝璽,具有珍貴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30] 
龍鈕金印 龍鈕金印
“樂府工造”銅句鑃
勾鑃是古吳越族的樂器,在南越王墓東耳室的北牆下,出土了一套八件的銅勾鑃,重191公斤。在這些勾鑃的表面,都陰刻着兩行平行的篆文“文帝九年樂府工造”,説明它們是在南越文帝趙眜在位第九年(即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的時候由樂府製成的,同時也反映出南越國內也設有樂府這一音樂機構(因為漢朝的“文帝”是諡號,生前不用,這裏只可能指南越文帝)。在這八字銘文的正下方,還分刻有“第一”到“第八”的序號,與其大小正好對應。銘文為“物勒工名”制度的體現,即實行責任問責,保證生產質量。這是嶺南地區第一次發現青銅勾鑃。 [37] 
“樂府工造”銅句鑃 “樂府工造”銅句鑃
“蕃禺”漢式銅鼎
南越王墓出土4件漢式銅鼎和3個越式銅鼎的器身有“蕃禺”或“蕃”的銘文。番禺就是今天的廣州,它在秦朝時是南海郡的郡治,南越國時為都城。“蕃禺”銅鼎的出土説明廣州建城至少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是廣州城市建設史的重要物證。 [38] 
“蕃禺”漢式銅鼎 “蕃禺”漢式銅鼎
錯金銘文銅虎節
錯金銘文銅虎節出土於南越文王墓。 節是古代的信物之一,用於軍事、外交、關津、郵驛等方面。南越王墓出土的虎節上有錯金銘文“王命命車馹”五字,為執行王命的憑證,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的錯金銘文銅虎節。 [32] 
錯金銘文銅虎節 錯金銘文銅虎節
絲縷玉衣
絲縷玉衣出土於南越文王墓。 玉衣又稱“玉匣”,是漢代帝王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斂服。以玉衣作斂裝的習俗在歷史上曾經風行了三百餘年。 漢人迷信玉,以為玉衣可使屍體不腐。目前中國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幾套,南越王的絲縷玉衣是中國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玉衣。玉衣長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做成。分為:頭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褲筒和鞋六部分。 [31] 
絲縷玉衣 絲縷玉衣
“萬歲”瓦當
“萬歲”瓦當出土於南越國宮署遺址。 在南越國宮殿和御苑中,出土大量 “萬歲”文字瓦當。據考證, “萬歲”文字瓦當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在古代,瓦當只能應用在宮殿、官署、寺廟等級別較高的建築之上,遺址出土大量 “萬歲”瓦當,可算是趙佗稱帝的實物證據。 [34] 
“萬歲”瓦當 “萬歲”瓦當
蒜頭紋銀盒
蒜頭紋銀盒通高12.1、腹徑14.8釐米,出土於南越王棺槨的“足箱”內。銀盒蓋和盒身有凸紋,使用“錘揲(yè)法”製作,即用模子壓着捶打而成。出土時,銀盒內還有藥丸半盒。 [35] 
蒜頭紋銀盒 蒜頭紋銀盒
船紋銅提筒
南越文王墓中出土大小不一的青銅提筒共9件,其中有這一件提桶四周有四組船紋。提筒通高50、口徑46.5釐米,船體明顯繪出甲板,船內分艙,滿載戰利品,其中的一艙內滿是銅鼓,船旁還繪有海龜、海魚和海鳥,並有“羽人”戰士提敵首級或執宰俘虜等情形。 [33] 
船紋銅提筒 船紋銅提筒
玉盒
南越王博物院藏,盒蓋與盒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用來掀蓋的玉環採用了掏雕工藝。 [45] 
玉盒 玉盒
銅承盤高足玉杯
南越王博物院藏 [45] 
銅承盤高足玉杯 銅承盤高足玉杯
“十”字形龍鳳紋鏡
南越王博物院藏 [45] 
“十”字形龍鳳紋鏡 “十”字形龍鳳紋鏡

南越王博物院文化活動

南越王博物院學術科研

南越王博物院注重學術科研,設有考古部、文物保護部、信息資料部和研究部,負責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等遺址的考古發掘、文物保護、藏品管理及徵集;負責有關場館的陳列展示、社會教育、公共服務、旅遊推廣、文創開發等;負責西漢南越國史、南漢國史、嶺南文化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史蹟、廣州城建兩千年發展史等相關學術研究。 [27] 
南越王博物院推出了南越文化書系——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研究叢書,已出版了:《龍卧南陽——南陽漢代文物展》《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大漢楚王與南越王》《南越王與中山王》《文化遺產南越王墓》《廣州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精品圖錄》《趙佗和南越國》《陶屋》《南越物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枕》(上、下卷)《面向海洋》《探越奇遇記》《齊魯漢風》共13種圖書。 [39] 

南越王博物院社教活動

每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及6月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後,南越王博物院會根據當年主題策劃推出系列活動,讓觀眾朋友們更多地參與進來,從實踐中加強對文物、歷史及博物館的瞭解和興趣。 [29] 
南越王博物院運用“1+1+N”展區模式着力打造“無邊界博物館”,致力於踐行“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進一步拓展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做到“讓傳統文化活起來”;以“咫尺為鄰”為計劃,讓更多的展覽走進社區、學校、商場,走進圖書館、科技館及同行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詮釋博物館力量,彰顯流動展的魅力。 [28] 
2019年10月1日,於廣州蓓蕾劇院上演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的首部大型南越歷史兒童劇《探越奇遇記》,由48名年僅4—12歲的小演員實現舞台呈現,利用創新的戲劇手段進行文化傳播。 [29] 

南越王博物院現任領導

副院長:李灶新 [41] 
副院長:王維一 [42] 

南越王博物院所獲榮譽

2004年,南越王博物館被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公佈為國家AAAA級景區。。 [25]  [40] 
2008年,南越王博物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5]  [40] 
2021年10月18日,南越國宮署遺址及南越王墓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26] 
2023年9月,獲評為廣州市粵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動基地2022年度考核優秀名單。 [21] 
2024年2月,南越王博物院“科技賦能 王宮重現——南越王宮博物館展示利用項目”獲評為全國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十佳案例。 [46-47] 
2024年2月,被選定為“廣州十大文化地標”。 [48] 
2024年3月,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公共服務部被廣東省婦聯命名為2023年度廣東省“巾幗文明崗”。 [49] 
2024年4月,入選2024年第一季度廣東省熱門百強博物館。 [50] 

南越王博物院機構設置

單位性質: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下屬正處級公益一類事業單位。 [27] 
機構設置:下設11個部門,分別是辦公室、安全保衞部、人力資源部、文物保護部、藏品管理部、陳列部、研究部、公共服務部、宣教文創部、考古部和信息資料部。 [27] 
觀眾接待:年度觀眾總數537587人。 [12] 

南越王博物院參觀信息

南越王博物院開放時間

免費參觀,憑票進場。
週二至週日9:00一17:30,17:00停止領票及進場。
逢週一閉館,遇國家法定假期照常開放。
寒暑假及國家法定假日延長開放至18:00,具體信息請關注官方公告。

南越王博物院票務信息

王宮展區
免費參觀
王墓展區
全票10.00元,半票5.00元
半票細則
在校大學生、研究生,60歲—65歲人士
免票細則
65歲以上長者,18歲以下未成年人,殘障人士, 現役軍人,殘疾軍人,本市户籍的退役軍人, 本市户籍的享受撫卹補助的優撫對象,本市無償獻血優待對象,消防救援人員,醫護工作者

南越王博物院交通指引

王宮展區
地址
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四路316號
地鐵
一、二號線公園前站F出口
公交
財廳站、中山五路站
王墓展區
地址
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867號
地鐵
二號線越秀公園前站E出口
公交
越秀公園站、解放北路口站、盤福路站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